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胸腹部常見穴位主治與應用

胸腹部常見穴位主治與應用

缺盆

【位置】乳頭直上,鎖骨上緣凹陷中。

【主治】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缺盆中痛。

【應用】本穴又名天蓋、尺蓋,是足陽明、手少陽、手太陽、手陽明諸經內外出入的要穴。故向本穴發氣並順經導引氣脈,有調整以上經氣,使內外平衡的作用。向此穴發氣順胃經、膽經導引,又是治療胸滿、咳嗽、胸中熱等症的要穴。

醫者在發氣治病中,患者之病理穢氣,能從缺盆入侵而中臟腑,造成胸悶、胸痛、氣滯的癥狀、故醫者應特別注意。

中府

【位置】胸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1肋間隙處。

【主治】咳嗽,胸悶,肩背痛。

【應用】本穴又名膺中俞、府中俞、膺俞,為手太陰肺經輸穴,是藏氣結聚之所,肺之募穴,又是手、足太陰兩脈的交會穴。向本穴發氣具有清宣上焦,疏調肺氣,止咳平喘的作用。用推拉手法發氣於本穴,並順手、足太陰經導氣,可以疏導經氣,驅除太陰經之邪氣。

天突

【位置】胸骨上窩正中。

【主治】咳嗽,咯痰不爽,咽喉腫痛,胸悶,嘔吐,噁心。

【應用】本穴又名玉戶、天瞿,是任脈之輸穴,任脈與督脈之交會穴。胸部主氣,本穴居胸之最上。向本穴發氣具有宣肺化痰,下氣平喘,利咽開音之功。天突與風門、肺俞相配發氣,是調前後陰陽之氣的要穴。

璇璣

【位置】天突下1.6寸凹陷中。

【主治】咽痛,胸脅滿痛,呃逆上氣,咳嗽,氣喘,肺癰,水不下等。

【應用】本穴為任脈之經穴。北斗第2星為璇,第3星為璣,北斗自轉而璇璣隨之。養生家以璇璣為喉骨環圓轉動之象,故向本穴發氣有宣發上焦氣機,通滯袪瘀,消腫止痛,潤燥滋枯,下氣平喘的作用。臨床多與氣海、丹田穴配合發氣,璇璣位於上,能宣發肺氣,氣海、丹田居於下,以培補元氣,二穴合用,一上一下,一宣一補,其調臟腑氣機,通宣理肺,納氣平喘之功益彰。氣功偏差,胸脅氣滯,當先發氣於璇璣,使氣機宣達,再用推引手法引氣歸原。

華蓋

【位置】璇璣下1.6寸。

【主治】氣喘,咳嗽,胸脅滿痛。

【應用】華蓋是任脈之經穴。本穴內應肺,肺朝百脈,人體正常之氣,行使至此,為陽之盛極,故向本穴發功,有寬胸理氣的作用。腎經之彧中穴平華蓋,該穴具有潛陰之水,滋肺之金之功。故本穴常與彧中配用,是金水共濟,母子同治之意。向中脘、氣海諸穴發氣排除邪氣,最好再於華蓋、璇璣、彧中發氣,以防濁氣上沖。

彧中

【位置】華蓋穴旁開2寸。

【主治】咳嗽,胸悶,痰壅,胸脅脹滿,不思飲食。

【應用】向本穴發氣,有宣肺理氣,降逆化痰,調理氣機的作用。臨床多與膻中、華蓋、璇璣配合應用,以防病邪阻滯,沖氣上逆滯於胸諸症。

膻中

【位置】在兩乳之中間。

【主治】胸悶,氣喘,咳嗽,胸痛,產後乳汁少,乳癰,背痛。

【應用】本穴又名元兀、元見、上氣海、中丹田,為任脈經氣所發,宗氣之海,是氣之會穴。故向本穴發氣有調氣降逆,清肺化痰,寬胸理氣的作用。本穴與內關相伍導氣發氣,能通調胃、心、胸之氣,功用專主寬胸理氣,強心定志,活絡止痛。本穴居上下丹田之中,三田氣機之阻滯,都應調整此穴,使經氣疏通,歸於本原。本穴與肺俞相伍發氣,有調理上焦肺與中丹田之氣機;有前後陰陽同調,激發周身氣機的作用。

中脘

【位置】臍上4寸。

【主治】胃痛,腹脹,反酸,嘔吐,泄瀉,痢疾,黃疸,脾胃虛弱。

【應用】中脘又名太倉、胃脘、中紀,為任脈經穴,是任脈與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經之會穴,胃之募穴,腑之會穴。向本穴發氣,有安魂魄,調升降,和胃氣,理中焦,化濕滯,祛痰飲之功。臨床向本穴與豐隆發氣導氣能化濕滯,祛痰飲。向本穴與足三里發氣導氣,能健脾和胃;向本穴與脾俞發氣導氣,能調脾胃及前後陰陽之氣。本穴居中、下丹田之衝要位置,是發氣調理中、下丹田之氣的要穴。用震顫手法向中脘發氣,有安眠、定魂魄的作用。

闌門

【位置】臍上1.5寸。

【主治】腹脹,腹痛,泄瀉,便秘,嘔吐,上下氣機阻滯。

【應用】本穴居任脈,在胃與小腸交會之處。向本穴發氣導氣,有調理氣分之錯亂,通調胃腸,理中氣的作用。臨床發氣施治臟腑之病,應首先打通闌門之氣分,然後再配其他穴位治療。向本穴與中脘發氣,能理中氣;向本穴與氣海發氣,能理下焦之氣,並可引氣歸於原;向本穴與氣海發氣,能理上焦之氣。

神闕

【位置】臍窩正中。

【主治】腹痛,腹瀉,氣機阻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

【應用】本穴又名氣舍、命帝、臍中、維會,是後天之氣舍,先天之氣所存的部位。向本穴發氣導引,有激發先後天之氣,培元固本,回陽救脫,以及診斷疾病的作用。以本穴為中心意念氣機運轉,稱周天或法輪自轉,對調整周天氣機,治療消化、心血官等系統的疾病都有較好的效果。

氣海

【位置】臍下1.5寸。

【主治】腹痛,腹脹,痛經,閉經,氣機紊亂,氣不歸原。

【應用】氣海又名脖映、下肓、丹田,是任脈之脈氣所發,男子生氣之海,又為元氣之所歸,腹部納氣之根本。向本穴發氣,有激發調動元氣,補益腎氣,溫下焦,祛寒濕,納腎氣,止虛喘等作用。是練氣、導氣、發功的重要穴竅。腹式呼吸全賴氣海之氣為之鼓盪,為之迎送。故臨症發氣多與膻中,璇璣相濟而施。惟此不可多瀉,或用此穴竅導邪氣外出,恐傷正氣。

關元

【位置】臍下3寸。

【主治】元氣虧虛,腹痛,痛經,閉經,遺尿,消渴,眩暈等。

【應用】本穴又名丹田、大海、精露、利機、大中極、肓之原。為任脈腧穴,小腸之募穴,足三陰、任脈之交會穴,三焦之氣所生之處。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地,是人生之要關,真氣之所存,元陰元陽交關之所。故對此穴發氣,有培腎固本,補益元氣,滋補腦髓,激發氣機,收斂元神,強健腰膝,溫陽化氣,利水滲濕的作用。如臨症向本穴及腎俞發氣,能補氣、益陰而走下焦,有培補先天,溫養後天,納氣平喘的作用。本穴與命門相伍發氣,能益氣壯陽,激發氣機。患者多出現自發動功。若再與大椎、肺俞配合發氣激發,則氣機更為活躍。本穴是練氣、導氣、發氣的主要穴位。

會陰

【位置】前後二陰之間。

【主治】任督失調,氣機紊亂及遺精,陽萎,早泄,月經不調,頭痛,驚癇,昏厥等。

【應用】本穴又名海底、下極地戶、地根、陰蹻庫,是任、督、沖三脈之所起,任脈之絡穴。練功時,氣聚流動,會陰部位往往會跳動,這是任、督、沖脈氣機發動的現象。向本穴發氣,有通調任、督、沖三脈氣機的作用。因本穴與百會相貫通,是體內陰陽之分界,故向此兩穴發氣,可以使內氣與外界流通,藉以練氣調氣,調整任督,激發周身氣機,使其陰陽平衡,氣脈流暢,以達診病、療病的目的。

章門

【位置】第11肋骨端。

【主治】脅肋脹痛,腹脹,腸鳴,痞積,嘔吐,眩暈,失眠,煩躁。

【應用】章門又名肘尖、長平、脅髎,是脾之募穴,臟之會穴,足少陽、厥陰之會穴。向該穴發氣導引,可以激發、調整肝、膽二經之氣機。有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消痞散結的作用。用外氣打通章門與內勞宮之氣,二穴相合,相互促進,導火下行,清瀉心肝之火,疏肝和胃之功益彰。

帶脈

【位置】在第11肋前端直下,與臍相平處。

【主治】帶脈、膽經之脈氣失調,腹痛,經閉,赤白帶下,疝氣,腰脅、下肢疼痛。

【應用】本穴為帶脈與足少陽之會穴。帶脈如束帶,統行全身直行的經脈。練功家很注意本經的氣機通暢與否。向本穴發氣,可以激發、調整帶脈及直行於上下的經脈。放通帶脈,則上、中、下三丹田之氣機易於貫通。練功時腰部緊張,帶脈氣機阻滯,易於引起任、督、沖及周身氣機的紊亂。

歸來

【位置】臍下4寸,旁開2寸。

【主治】腹痛,腰骶痛,下肢萎弱,疼痛,經閉,月經不調,白帶,陰冷腫痛,陰挺,陽萎,早泄等。

【應用】歸來,又名溪谷。本穴是練氣功呼氣時腹氣下降,氣息歸根之要穴,向本穴發氣,有激發丹田之氣,使呼氣時氣歸於下丹田以及溫經散寒,培補沖任的作用。

氣沖

【位置】臍下5寸,旁開2寸。

【主治】沖、任氣脈阻滯,腹脹,腹痛,腸鳴,疝氣,陰腫,陽萎,月經不調。

【應用】氣沖又名氣街。沖脈統受十二經之氣血,本穴是沖脈之所起,吸氣時腹氣由此穴之內部上沖,中氣交會于丹田;呼氣時腹氣由歸來下降,本穴與歸來形成丹田練氣之橐鑰作用。向本穴發氣,有調整、激發任、沖、胃經氣機,行氣活血,散寒除濕的作用。

胸腹部常見穴位主治與應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少銀專欄 的精彩文章:

《金針秘傳》中的《靈樞·經脈》篇,值得一讀的中醫美文
《評琴書屋醫略》中的外感論述
頭面部穴位匯解,一種針灸的小知識
折量分寸法,中醫針灸分穴位的一種方法
國學點讀:《周鄭交質》古文賞析

TAG:吳少銀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