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崇山隔峻岭,跨越千里,我和千年長安的緣分

崇山隔峻岭,跨越千里,我和千年長安的緣分

【公元2010年】我和西安的緣分

【關於我和她的故事】

我和唯一認識七年了。

初識的那一年,我16,她18。我在南京,她在西安。

我們都在一個被世人稱作為古都的城市裡,一個位於江南,一個地處中原。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會,西安則更悠久,是十三朝古都。

原本天南海北的我們絕無相識的可能,可大概是命運吧,讓我們有著一段極為相似的經歷。年輕的我們,看不開很多事,於是,在網路上,一個只有百人的地方,出現了。

我們都曾花費很多力氣在那裡寫下自己的故事,自己的過往,也花費了很多的力氣成為如今的自己。

我們相識於虛渺的網路上,說起來,她算是我第一個徹頭徹尾的網友。

在那時還沒有這麼發達的網路時,我們的所有聯繫都僅限在了貼吧。後來是用簡訊,再後來,是通起了書信。

在我們這個年代,用紙筆寫信的人已經很少了。

我和她互通了一年半的信,直到她的高中畢業。

我想現在很多人一定很難理解,在通訊這麼發達的現在,為什麼會選擇如此古舊的方法。

但其實,信件的本身就帶著無比大的意味,一張紙上的文字包含了寫信人的許多情感,還有那寄出後等待收到回信的過程也一樣值得留念。

信件我還無比好的保留著,她也一樣。

年少的那些不為人知的過往啊,就在這一封又一封的信件中塵封。

很多年後,我曾再次翻開過,再次讀起我們的曾經。

信紙的種類很多,甚至還有彼此的答題卷,那時候我高二,她高三。高考前的那段歲月,我們一直相伴著,相互鼓勵著。

可我們,從未見過。

最終信件中斷是她考上了大學,而我進入了高三。

她在大學裡忙社團忙學生會不亦樂乎,我在江蘇的高考地獄裡也分身乏術。於是我們說好,不再寫信,而我,一年後也考去西安。

當然最終我沒能去到西安,因為學美術的原因,藝術類報考省外院校,絕大多數需要通過單招,而我,當時一個單招也沒有去考。

後來我去了蘇州,那時候微信已經流行,視頻電話語音通話更是縮短了距離,可我和她,依然沒有見過。

第一次相見在2014年的清明假期。

這是一個陰差陽錯的相見。

原本我和小夥伴約好了去婺源看油菜花,提前20天就買好了票,但因為我的粗心,買錯了日期,最終只能放棄那一段的行程。

但既然決定了去旅行,婺源去不成乾脆去西安見一見我這相識多年卻從未謀面的老友吧。

那也是我第一次,踏入西安。

我在西安小住了半個月,她陪我走過了大半知名的景點。可是西安真的歷史太悠久了,留下的遺迹也著實太多了,這短短的半個月,遠遠逛不完看不盡。

我來的這一年,她已經結婚成家。四年的時光里,她完成了從前年少的夢,而我和她相同的故事卻走到了不同的結局上,這一段情,沒有對錯,只有選擇。

她和照片里很像,瘦瘦高高的身材,既有著北方女子的豪爽,又有著南方妹子的溫柔。

咸陽機場見面的那一剎那,我像是多年的心愿達成一般開心。

距離感這樣東西,從來不曾出現過。

同年的六月,我再次來到西安。

從前沒有機會來,來過一次之後竟這麼快又相見。15年5月她來蘇州找我,9月她來南京送她弟弟上學。

從前從未謀面的我們,在兩年的時間裡見了4次。

我去西安走過從前寫過無數次地址的地方,那個西安高級中學,如今已搬走拆除

她來南京也走過那個寫了無數次地址的地方,那個從前的梅園中學,如今已合併變成了初中。

所有的都以物是人非,唯有我們,一如初相識。

左邊是她,右邊是我。這是14年的照片,為了紀念我們的第一次相見而特地去拍攝的。三年過了的我們,也並沒有多少區別,除了,我們都已不是學生的身份。

這一組白襯衫的照片我從未放在社交平台上過,大概就是為了等待寫西安遊記的那一天,說一說我們倆。

如今的她是一名檢察官,還在古城長安

如今的我是一名旅遊自媒體,還在煙雨金陵

我們之間的距離仍然有千里,不見面的時光里,我們都在各自的時光里彼此安好。

如此,便從未辜負我們的相識一場。


【公元756年】愛情悲劇的一年

【關於唐明皇和楊貴妃】

歷史上的愛情故事很多,真人真事,編撰想像的都很多。而這些愛情故事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悲劇。

或者說,也只有悲劇才能如此的蕩氣迴腸,因為不完美才能被記住,被不斷放大曾經的美好。

說起愛情故事,大概史官們的筆已經沒有辦法從容的記錄,唯有那些充滿著浪漫情懷的詩人能夠表達。白居易的那一首【長恨歌】讓後世千千萬萬的人記住了楊貴妃,記住了這個在盛唐時期安史之亂中被殺的傾城女子。

我向來喜歡歷史,初中的歷史課對我的影響很大,這裡的故事很多,大概也是像我現在寫的這兩人一樣,是一段愛情故事。

課本上對於唐明皇的介紹並不算多,只說他是盛唐時期的明君,開創了開元盛世。後期因為安史之亂,唐朝開始由盛轉衰。這裡隻字未提楊貴妃,但我們都知道,這一場叛亂本就是為誅楊貴妃而來。

歷史課本上原本就不會對這樣一段愛情故事多加敘述,冰冷的幾個字就蓋過了千年前的一段過往。

華清宮的園子很大,內裡布置典雅而不失韻味,建築多為仿唐樣式,我用了整整一天半的時間才差不多走遍,可即便如此,這裡的規模也遠不止盛唐時的十分之一。

這麼典雅舒適的行宮,又有美人在側,玉湯相伴,君王自然不想早朝了。

走進華清宮的時節,剛剛過了盛夏,空氣中還有夏日的痕迹,早晚卻已有些寒意。

園內垂柳依依,荷葉卻顯敗勢,丹桂開始飄香,整個園子充斥著花香,秋日的模樣盡數顯現。

庭院中年年盛開的石榴花,依然記錄著歷史的過往;亘古不變的湯泉水,依然流淌著千年前的哀怨;常埋地底的建築,依然銘記著大唐盛極轉衰的悲涼。這湖水平靜的沒有一絲波瀾,倒映著萬事萬物,沒有風,沒有雨,可這愛情故事,在多年後的今日,依舊令人纏綿悱惻。

對於古建築的喜歡幾乎到了一種執念的地步,亭台樓閣都喜歡拍一些邊邊角角。事實上,中國的古建築無比講究,不管是從雕樑畫棟上還是邊角的龍的造型來說,這都是古人智慧與工藝的結合。

我無比熱愛著這樣的建築,這種只看一眼就能長長久久記住的建築。

楊玉環這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愛情,大概也就發生在這裡。

我們向來知道她和唐玄宗的一段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可又是否知道,她在成為貴妃前,也曾是唐明皇的兒媳婦?

中國古人對女子的束縛,對貞操的看中,在宋朝以前並不嚴苛。大概也是因為唐代的子娶父妻,父搶子媳的事情有點多,宋代才真正的開始對女子的打壓,從朱熹的程朱理學開始,大力宣傳儒家,推崇三綱五常,實行女子的小腳政策。

而在唐代,女子喪夫後改嫁也很常見。

楊玉環原本是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後因被父親唐玄宗看中,楊玉環出家又入世,最終被唐玄宗納入後宮,成了貴妃。

而唐玄宗帶她,當真如那句話一般【三千佳麗,而我只取一瓢飲】。

他給了她無上的寵愛,卻最終也只帶給了她毀滅。

每年的4月1日到10月31日,華清宮的晚上都在上演著千古纏綿的愛情故事。

長恨歌的水上舞台就位於此,白日里這都是觀賞之地,晚間這就成了演員們的舞台。演員們表演出了詩中的畫面,蕩氣迴腸。

如今的我們已經沒有辦法知道當年究竟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史官的筆只會冷冰冰的記錄安史之亂的時間,起因,記錄結束的原因,楊貴妃被賜死的年月,剩下的,唯有猜想。

白居易的一首詩似乎還原了場景,又似乎放大了愛情和悲劇,難怪余老曾說:歷史,總是掌握在手無寸鐵的藝術家手裡。

愛也好,恨也罷,到如今,不過長嘆一聲。

憑門票進入景區就可以免費觀看6D電影,有固定播放時間,進入後不能拍照不能攝像。每一個片段換一個樓層,他們的愛情故事,就在我們腳踩的土地上發生。

故事的結尾是唐玄宗終於在天上與楊玉環相見,兩個人再也不用分開。

大概真的因為現實的不完美,所以才需要一個完美的喜劇來撫慰人們的心。生活已是如此艱難,就給故事一個完美又如何。

循聲而往,唐樂絲絲扣動心弦。

這只是一個露天的演出,演繹的舞蹈多是表現當年的民生民象。或擊鼓踩點,或溫柔回眸,男女的表演一剛一柔,很是和諧。

公元七五四年,楊玉環被冊封為貴妃,冊封第二年,擴建溫泉宮時,唐玄宗專為楊貴妃建築了海棠宮。

海棠湯因湯泉池被修剪成海棠的造型而得名,海棠花語:溫柔,美麗。

這兩個詞便是形容楊玉環最好的詞藻,她是美麗的,所以帝王對她情有獨鍾,她又是溫柔的,不幹朝政,只全心愛慕著帝王。

可到了最後,這兩個詞竟成了她的罪過,實乃無妄之災。

蓮華湯為帝王所用之泡湯場所,一個人獨享這麼大的湯池,帝王果然奢侈,難怪古往今來這麼多人寧願背負著謀逆的罪名也想要登上那至尊之為。也難怪很多人都說,一旦坐上了那至尊之位,人,都是會變得,變得冷酷,變得無情,變得越來越不像自己。

如今的溫泉水源一號口已被封閉,剩下這二號口還在源源不斷的提供著溫泉水。

也難怪在這這周有著數家療養院,景區里耶提供著溫泉泡腳的服務。

【溫泉水滑洗凝脂】一句便概括了這裡溫泉的功效,也或許正因為這裡的水質好,才造就了如此溫婉的楊家美女。

被封起來的溫泉古源一號口,至於為什麼被封,只能等你們自己去探究了。

尚食湯,這是專為官員準備的沐浴處,內官也可進入,有不少台階,在如今說來就相當於公共澡堂。

門外的一道光剛巧照進了這裡,帶來了一絲光亮,這些更古不變的日光,就這樣,深深淺淺的記錄著過往的每一件事,然後又逐漸的讓這些事,都吹散在風中。

到了如今,我們的一切都講究科學依據,在水源的附近,也有溫泉水質分析表。正是因為地下水中包含了微量元素,才使得它們對人體有益處。

以前上歷史課時,關於這個愛情故事實則就只是一場安史之亂。反倒是高中上了語文課學到了【長恨歌】時,才稍稍的體會到了一點愛恨情仇。

藝術家們對於愛情總會不斷的放大,旁人的愛情在他們心裡一定要放大到幾近膨脹的地步,才能才思噴薄而出。

公元806年,在距離楊玉環被賜死整整50年後,白居易大筆一揮寫下了這首詩。

當年的高中語文老師喜歡這首詩到一種接近瘋狂的程度。整整兩節課,90分鐘,她就只向我們講述了這首詩背後的悲歡離合。

多年後她的敘述我已無法記全,詩詞部分也只記得最後的經典句子,每年七夕,在我想起他的時候,總會想到這樣的兩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我不是楊玉環,他不是唐明皇,我們都不會為了彼此犧牲,最後兩句於我們也不過笑話一場。這一切的愛與恨啊,都該往事隨風去。

之所以寫西安的文章會提起他,大概也是因為他的緣故讓我相識了唯一,或者說,因為他,讓我相識了西安。

從前的十多年,西安於我不過是地理書上的名字,地圖上的一隅。而後的十多年,西安大概還是會成為我長長久久的想念。

聽說在這顆樹下許願很靈,無數人在這裡祈福扎了紅絲帶。如果下次還有機會再來,那麼,我也求一個,求一場緣分。

偏愛倒影,更偏愛這滿池碧綠的荷葉和歡脫游兒的小魚。

西安的碑林很多,大約是這裡常出文人墨客。自古中原就是人才輩出的地方,古來今往,留下的詩篇太多,留下的故事也太多。唯有將這些雕刻成碑文,長長久久的放置在庭院中,記錄。

景區內有提供戲服供遊客穿著拍照,上圖是兩位男子,一人扮唐明皇,一人扮楊貴妃,有點搞笑,倒是能沖淡一些悲傷的氣氛,如此甚好。

離去,石榴淺笑,木槿花開,溫泉水滑,山鳥音清。把華清池拋在了身後,卻將這一片錦繡風華鐫刻在記憶的深處。華清池的過往和今夕,都將長久的和楊玉環畫上聯繫,就讓我們記住這裡,也記住她吧。


【公元1936年】西安事變拉開的國共合作

【關於張學良和楊虎城的愛國情懷】

1924年1月,國共兩黨達成了一次國共合作,

1927年7月,歷時3年半的國共合作在國民黨右派的叛變下宣告失敗。

1931年9月18日,發生著名的「九一八事變」隨後日軍攻佔瀋陽,繼而佔領東北三省,

1932年2月,東北三境全部淪陷,日本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傀儡政權。

張學良,東北軍將領,少帥,奉系軍閥張作霖之子。

楊虎城,西北軍將領,刀客出生。

他們原本都是國民黨的將領,卻都只因著心中這一腔愛國熱情,選擇了在西安兵諫蔣介石,從而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

斥資過億的瑤關閣主要是為了雙十二的表演所建。在不能夠看到長恨歌表演的時間裡,在這裡看上一場雙十二事變的表演,了解它的前因和後果,讓這80年前的歷史更加清晰的呈現在現代人的面前。

每天兩場表演,上午11點和下午3點,時長1小時。

從排隊過安檢開始,你就回到了80年前,進入這個建筑後,你也就成為了演員,成為了80年前愛國主義者的一員。

場館同時可以容納500人觀看,剛剛走進這裡,深藍色的燈光,周圍表演者肅穆的表情,這一切的一切,都將剛剛屋外的陽光燦爛阻隔。我們都將穿越回去,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裡。

我曾多次說過,如果問我最想回到的年代,那一定是1912辛亥革命後到1937全面抗日前的這二十多年。

原因無他,我對這個戰火紛飛,世態動蕩的年歲充滿好奇,就算戰火燃在整個中華大地上,這個年代裡也依然出了很多大家。那個時候的學術是純粹的,那個年代的愛國情懷是豐滿的,是有力量的。

舞台的效果布置的很好,在開始的前15分鐘,我們也是演員,也在切身經歷著那一段的風霜血雨。

群眾的請願,士兵的打回東北,楊虎城將軍的堅持和決心,一點一點動搖了這位少帥的決心。

在他的心中,是有民族大義的

在他的心中,是知道中國人不能再打中國人的。

蔣公的出場是乘坐專機而來的,逼真的場景,華麗的舞台效果,西安事變就這樣,開始拉開了帷幕。

1936年12月,蔣介石乘坐專機抵達西安督戰,在他發現張學良不再執行他的剿共戰略時,開始秘密的想要剝奪張學良的兵權。

楊虎城勸動了張學良,張學良卻沒有改變蔣公「攘外必先攘內」的主張。於是他們密謀了一次請蔣公看戲,最終以蔣公警覺沒有出現而失敗。

1936年12月11日夜,他們最終決定切斷西安與外界的所有聯繫,直接兵諫蔣介石。12日凌晨三點,這個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的西安事變就此發生。

這段歷史其實並不陌生,在初高中的歷史課本上都有學過,只是很簡略。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於西安發生事變,捉住蔣介石,從而全面停止對共產黨的圍剿。最終和共產黨打成第二次國共合作,全面抗日。」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日爆發,然後,這一抗戰就持續了8年。8年間,無數的百姓流離失所,無數的將士客死他鄉,他們的鮮血染紅神州大地。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日本簽署投降協議。

終於,這人類史上最為慘烈的世界大戰,落下了帷幕。

好像很多年了,我沒有再像今日一般去理過重要轉折的歷史點,曾經發誓要讀歷史專業的我也陰差陽錯的學了設計。有一度我曾認為歷史於我已經沒有太多聯繫,就算這些時間界限都模糊了也沒有關係。直到今日才發現,原來曾經刻在腦海里的東西,都將一直存在,記憶也終究不會蒙了塵埃。

五間廳便是當年蔣公的下榻之處。就是放在80年後的今日看,也是很舒適豪華。

蔣公的卧室、機要室、會議室、辦公室等等,這幾件屋子相隔並不遠。

蔣公卧室的窗,當年就是通往驪山的,1936年12月12日夜,槍聲響起,蔣介石在睡夢中驚喜,倉皇失措的逃上驪山。

在如今修好的寬敞大陸上行走,我們尚且需要半小時,他卻在茫茫夜色小路里,只用了15分鐘就到了如今兵諫亭的藏身之處。

這倒當真所有人都一樣,危及性命時的潛能會被放大到常人無法想像的地步。

如今的房屋牆壁上還留著「西安事變」時的槍戰彈孔,當然子彈早已被清理。

這些建築,就是歷史長河上實實在在的見證者。它們在歲月里保留了所有的痕迹,那些被記住的,被遺忘的。

這是後來周恩來總理來這裡沐浴的池子,確實很有老一輩共產黨人的作風。

如今五間廳外池塘里荷葉生長的正好,無數錦鯉嬉遊其間。在這和平的年月里,如此生機的畫面真美。歷史的過往不允許被遺忘,美好的現在才值得更佳被珍惜。

出了這個門,就該上山了。

驪山風景區在15年的時候和華清宮合成了一個景區,事實上它們本身也是一體的,相互成就了彼此。

半山腰有一兵諫亭,原名捉蔣亭。

1946年3月,該亭落成,原本名曰「正氣亭」,解放後改名「捉蔣亭」

1986年12月,為了紀念西安事變50周年,也為了緩和兩岸關係,而將此亭再次更名為「兵諫亭」

此亭距今也有七十餘年的歷史,經歷風吹雨打後留下了斑駁的痕迹。

山間石頭上很多名人留下了浩然正氣的話語,這裡,大概也是當代愛國主義情懷教育最好的地方。

在這個狹小的空間里,在一塊大石頭的後面,夜黑風高的日子裡,蔣介石就在此被張楊兩位將軍的士兵所捉住,由其中一位背下山,最終同意了國共合作。

如今的兵諫亭處已沒有往日的硝煙瀰漫,站在高處,一眼盡收臨潼城景。

往日的戰火換來了今日的心生,我們,正在發展著強大著。

1949年9月6日,楊虎城將軍被殺於重慶中美合作所之戴公祠被殺,享年五十六歲。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在台北士林官邸逝世,享年87歲。

2001年10月14日,張學良病逝於檀香山,享年101歲。

如今西安事變最重要的三位人物都以作古,這些事件卻永遠在歷史的歲月里存在,被人記起,被人傳說。


【公元前772年】周幽王為一笑失天下

【關於愛美人不愛江山的故事】

歷史上有些事情總是驚人的相似,在美女和江山上,自古便有一句話「紅顏出禍水。」

女人作為和親遠嫁異鄉的故事甚少被傳頌,出名點的無外乎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其他的和親女子都湮沒在漫漫長河之中。反倒是昏庸的君王身側,總能找到責怪的女子,而她們的結局無外乎一個死字。

奴隸社會的周幽王為搏褒姒一笑失了天下,也失了二人性命

封建社會唐玄宗安史之亂處死楊貴妃

還有趙飛燕陳圓圓等等的人

就好像女子被君王喜愛就犯了天大的錯誤,非死不得善終。

沒有登上烽火台,當然這也不會是兩千年前的原跡,畢竟時過境遷,當年的一切早就消失。

我們大概現在也沒有辦法得知周幽王是報著怎樣的心思一定要逗樂褒姒而點燃了這戰時才會用到的烽火台,我們亦沒有辦法得知周幽王在亡國之後的心理。唯一知道的,大概這就是一個在朝政上昏庸,是一個愛美人不愛江山的君王吧。

對於紅牆黑瓦有一種莫名的偏愛。

尤其是樹影斑駁下的紅牆。

走入這扇門,就走入了道教的境地。

驪山老母殿,這是在民間信仰中非常有地位的地方。

老母殿自古以來就是驪山上一座著名的道教宮觀,驪山老母即女媧,是我道教供奉的一位遠古尊神。老母殿又名女媧宮、老母宮。

在中國的傳說中,我們都是女媧娘娘所造,都是一個個泥人化身。

正是因為傳說中女媧是開天闢地的神靈,所以人們對這裡的信奉也更加虔誠。

老母殿的香火還是挺旺的,不少附近的居民上山起伏求籤。聊天時有當地居民說起,這裡存在幾十年了,真的挺靈的。

他們都勸我進去求一支簽,解一支簽。

思來想去的我,還是沒有求籤。

有些事情,在不知道的時候,尚且能夠好好生活,可一旦知道了,不論它準不準,都會成為一個心理負擔。與其這樣,倒不如從來就不曾得知。

我一直以為,不論是事業還是愛情,都是可以靠人後天努力的,其他的,都交給命運吧,命運自有定數。

西北的天真好啊,藍的沒有一絲雜物。

陽光下的仿古建築熠熠生輝,亭台翹角,每一分都有獨特的韻味。

太上老君是公認的道教始祖。道教,是我們國家土生土長的一個宗教,真正的起源應該是在春秋戰國年代,老子的道家學說。

道家一向追求「無為而治。」這在當時的社會,並不為統治者所認可。

所以老子的學說並沒有在統治階層激起多少浪花,反倒是因為這一學說,出現了道教。老子也就被尊認為是太上老君。

老君殿,就是祭拜太上老君的地方。

香火一如老母殿一樣很旺。

雖然道教在封建社會一直被外來的佛教所擠壓,我們國家信仰道教的人也並沒有多少,可它依然存在著,兩千多年了,發展的越來越完善。

我對於道教的了解很是淺薄,並沒有辦法寫出什麼更多的文字,只是如果有機會來華清宮,一定要上來驪山看一看,來老母殿、老君殿走一走。

下山選擇步行,途徑一處名曰七夕橋。橋樑其實並不好看,只是名字不錯。在前不久剛剛過去的七夕,大概這裡會有很多對小情侶。

一直覺得七夕的傳說很美,也一直非常喜歡一句詩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就讓這些美好的傳說一直存在著吧,直到永永遠遠。


【公元2017年】華清宮現代的發展

【關於華清宮的文創產品】

早在前兩年,日本的無印良品大規模的出現在國內的城市,人們開始重視起了文創產品。

從想法到設計,從景區到個人,都開始了想著一些衍生品來增加自己的知名度。

我一直很喜歡日本的無印良品設計,尤其是原研哉任設計總監以來帶來的設計理念,極簡和留白。

後來國內的景區,都開始注重起了文創產品設計,從故宮開始,蔓延到全國各大有歷史有文化背景的5A級景區。

華清宮的文創服務中心也終於在今年正式營業。

看完雙十二事變表演後,這裡是一必經之路。

場館裡有唐明皇楊貴妃為圓形設計的Q版人物玩偶及衍生品,也有西安著名的小吃伴手禮,當然,共同的特點就是都帶著華清宮的特色。

這兩個玩偶圓形就是楊貴妃和唐玄宗。

設計成Q版之後,倒是可愛了許多。

鏡子、明信片、本子等等的衍生品。

最喜歡這個包,帆布包,將從前的工筆畫仕女圖印在了布上。

有時在家閑來無聊也會手癢畫上一兩幅工筆畫,但是繪在包上倒是從未考慮過,或許以後可以試一試。

用的吃的應有盡有,供君選擇。

最喜歡的還是這一處書吧,安靜的看書場所。坐在這裡,足不出戶就能覽遍這裡發生的故事。讀書,永遠都是學習最快的方法。

陝西特色食品還是挺多的,拍了幾張具有代表性的。

要說起我的最愛,那大概還是要數這裡的茶具。

我本是一愛茶之人,閑來無事時,焚香喝茶也是常有的事。尤其是江南多雨的天氣里,煮上一壺清茶,不用旁人,獨飲就已然足夠。

所以,那些做工精細的茶具一向令我愛不釋手。家中收集的茶具已是不少,若非這般,怕是每次遇見合適的,都要帶回一些。


【2010-2017】緣來緣往,緣聚緣散

【關於最後想說的話】

7年的歲月,恍若白駒過隙,一不小心,我們都長大了。

從前常常會問,20歲的大人該是什麼模樣,如今才知,原來是這般樣貌。

她還是會繼續留在千年長安,看古都的新生和風雲變遷

我還是會繼續留在詩意金陵,去感受它的春夏秋冬

長大的我們,都不再擁有寒暑假,以後相見的歲月怕是越來越短,越來越少。所以,我們才無比珍惜每一次的相見。

2014年,我第一次來西安時,一起去了秦始皇兵馬俑,這原本一直都是書本上出現的地方。當我腳踏實地的踩在這塊土地上時,旅行的愉悅感才被放到了最大。

書本上無數的方塊字堆砌著,可卻不如眼前的畫面分毫。如此,我才懂得了,旅行是認識這個世界最好的方法。

一號坑是最早開採也是最大的一處。在這些展示的中央,還坐著不少考古研究人員做著研究工作。

她們穿著藍色的工作服,並不好看,但在當時我的眼中,美若天仙。

那些曾經留下的,深深淺淺的遺憾啊,就在別人的人生里得以實現吧。

兵馬俑博物館裡展示的,都是保存完好,歷史價值較高的兵馬俑。這個是直立俑人和戰馬,形態栩栩如生,就彷彿當年的士兵身穿鎧甲手牽戰馬一般。

秦始皇給後世留下的這一奇蹟,當真舉世無雙。

9月,臨潼的石榴紅了。

又是一年秋風起,又快到了中秋團圓夜,是啊,該吃石榴了。

臨潼石榴很出名,又大又好吃,顆粒飽滿水分中,顏色還很紅潤,我從千里外的西安背回了幾個給母親嘗嘗。

西北的灌湯包,實則就是南京的小籠包,口味就不做評判了,約莫著我還是更愛家鄉的味道。

和西安的緣分就差不多說到這裡了,關於華清池的故事也就講到這裡了,以後如果再來,便再做補充吧。

本篇遊記共含10655個文字,147張圖片。幫助了名遊客。舉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螞蜂窩 的精彩文章:

帶你夜遊上下九
出境旅遊注意事項
不走回頭路之黃山宏村行
和最愛的人去做最愛做的事——三亞之旅
終於,三亞千古情

TAG:螞蜂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