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理論物理學家約瑟夫?波爾欽斯基回憶錄譯文節選

理論物理學家約瑟夫?波爾欽斯基回憶錄譯文節選

在 1988 年的夏天,我發現我可能成不了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於是我決定寫一本書。

這實際上算得上是個意外。一切不都發展得很不錯嗎?我研究的題目很有趣,而且時常還能得到我所欽佩的人的正面評價。儘管如此,我還是沒覺得我在推動科學的進步。那段時間中,最激動人心的事情是發現了雜化弦與觀察到的標準模型的聯繫,但是我卻沒有趁手的辦法來解決它。實際上,回顧往昔的時候,我都是在處理一些看起來非常奇怪的東西,而不像那些真正的問題。在那段時間,我唯一一篇引用數較高的弦論文章是我的第一篇弦論文章,主題是玻利亞科夫路徑積分,而那篇文章可以說只是一篇介紹性的文章罷了。而與此同時,其他人在做的東西看起來都會是重大的進展。

愛德華·威騰

在這些人裡面,最耀眼的就是愛德華·威騰。十年來,他的新點子持續地推動高能理論界前進,就像費曼,蓋爾曼,溫伯格,玻利亞科夫,以及特·霍夫特曾經做的那樣。我還記得,即使在弦論誕生之前,我也很喜歡讀威騰的文章,並從中學到了關於量子場論的我未曾預料到的新知識。但同時他的推進又是勢不可擋的。

費曼在他的諾貝爾獎的獲獎演說中講了可憐的斯洛特尼克的故事,其博士論文被費曼在一個晚上重複了出來。並不令人意外地,斯洛特尼克再也沒有寫過別的文章。像這樣的費曼影響了其他人的故事發生了不止一次。在前文我提到了與威騰的第一次會面,那感覺就像斯洛特尼克與費曼的會面一樣。然而我覺得愛德華從不像費曼那樣表現的鋒芒畢露;相反的,他把他的鋒芒對準了歷史。儘管如此,他的每篇文章都在帶給了我非常愉悅的體驗的同時,還會讓我進而思考:「既生威騰何生我?」

當然,雖然沒那麼誇張,但我可能也對我在加州理工的一些同學產生了類似的影響。但是科學畢竟是寬闊無際的,他們都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幸運的是,即使理論物理也是很廣闊的,但是在那個時候我並沒有意識到這點。在繼續講我的書之前,先容許我對你們幸災樂禍一會兒。我最近看了電影《莫扎特》,在我看來(可能有點不準確),這部電影講了薩列里因為沒有莫扎特的天分而飽受折磨。我對薩列里感同身受。我在我辦公室的門後面貼了一副威騰的畫像,免得到了見面的時候我過於緊張。(對,我就是這種笨蛋)。

GSW的弦論書

我寫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剛剛教完一年長的基於玻利亞科夫路徑積分的弦論課程。格林,施瓦茲和威騰,即 GSW,剛剛寫了兩卷的弦論書,然而他們並沒有包含玻利亞科夫路徑積分的內容,而是使用了以前的光錐的辦法。我想,既然我這一年內的的課程筆記與 GSW 沒有太大的重複,我實際上可以把它弄成書。看起來人們喜歡我的寫作,而我也喜歡寫點東西,儘管我沒能解釋寫篇文章和寫本書之間巨大的耗時差距。此外我一直在追求進步,而弦論也的確持續發展了九年。這段時間我每年都花了差不多 30% 的時間在我的書上,基本上都是在夏天。有一年因為 D-膜的發現,我休息了一段時間,但是第二年我就意識到我需要完成它,然後幾乎把一整年都花在了寫作上。

既然當了薩列里,我索性也當了次米開朗基羅。他給教皇朱利葉斯做墳墓的那些時光真是令人難堪。浪費最有創造力的年華在這種事情上,真是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直到我完成我的書後很久我才意識到我也是一 樣。

我不太多的涉及這本書具體的內容了。它與我生活的其他部分,乃至研究都沒有太大的交集。可能會讓人驚訝的是,它甚至拖慢了我的研究進程。想像一下,它剝奪了我 30% 的時光。然而我還是很後悔,自己在剛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放棄了一些物理研究。我那時正在重新思考單極催化的問題,並試圖完善這個理論。我有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有效場論,其有效場比單極子更輕但是比其它的都要更重。我意識到這在很多情況下都會遇到,比如重-輕夸克,甚至質子-電子。所以我找到了馬克·懷斯,問他是否見過這樣的東西。他覺得這看起來很有意思,並認為我們應該一起把它弄清楚。然而我才開始寫書,並且不想停下來,於是我讓懷斯和南森·伊斯格爾去搞這件事。最終得到的的重夸克理論非常有用。懷斯因此常和我開玩笑說他在我剛到哈佛時給了我一個項目,而我則在後面還給了他。

最後說三個對我產生重要影響的人。史蒂夫·溫伯格,他用他優美的引力論教材設定了一個標準,而我想要達到這一標準。最開始我們討論過合作寫一本書,但是我的不按照歷史順序的做法很難與他的寫法融合起來。另外就是愛德華·威騰了,原因已經說過了。第三位就是簡·哈格,她是我第一個孩子一歲時的貼身保姆。她這個人很有趣,曾經環遊了世界,並且計劃寫一本自傳。於是我就想著,既然我的保姆可以寫自傳,我當然也可以啦。

……

我有一年沒有理會寫書的事情,但是現在已經到了無論如何我都不得不去完成它的時候了。因此,我決定在我完成這本書前不去做任何其他事。人們告訴我在那段時間我就像一具殭屍,他們知道試圖去和我交談是沒有意義的。

《弦論》卷一

為了約束我自己,我把每天要寫幾頁寫在一張紙上。這個清單在我辦公室的公告欄上貼了二十年,但在寫這個章節之前我從未看過它。當我去看的時候我實在是被震驚到了。在九年里,我寫完了現在被稱作卷一的部分——還不到整本書的一半。這和坎德拉斯的格言是吻合的,放棄寫書要趁早。我想要不是我把寫書這件事搞得人盡皆知的話,我早就放棄了。至少超弦革命沒有讓事情變得更糟糕。有個章節是關於超弦對偶,還有的是關於 D 膜,但在給過學術報告和講座之後這些都變得很容易寫了。之後,正好在期限之前,還寫了一節分別是關於黑洞熵和矩陣理論的內容以提供一些基本的觀念,最後還有一點關於 AdS/CFT 的段落,只是為了趕上最後的期限。

我在卷一上花了些時間的原因之一是,我把開始的幾章重寫了很多次。比如剛開始我認為 BRST 對稱性可能是最核心的原理,但後來我卻刪減了它的內容,並把相應的東西補充到了共形場論的章節裡面。我有個想法,我要寫一本非常清晰的書,以至於有學生在某個夜晚拿起它後就無法放下,在第二天清晨他們就會知道什麼是弦論。我從未覺得這本書好到令我感到滿足,但人們似乎覺得它很有用。

《弦論》卷二

根據我的記錄,在六個月里我花了 83 天進行寫作,創作了卷二的 500 頁:六個月里基本上每周我都有三天在寫作。這還不包括對書中許多課題的研究時間,因為之前我本人並沒有進行過與這些課題相關的工作。在這期間我有三次短暫的休息,去完成了與貝克爾、貝克爾以及采特林合著的論文,與霍洛維茨合著的論文,還有與黑勒曼合著的論文。我還有一些日常生活:記錄里顯示曾有一次到紅杉國家森林公園和克恩河的四天家庭旅行,並且我還繼續給我兒子的曲棍球隊擔任教練。不過我很確定通常時間我依然是一具殭屍。

就是在此期間,我做出了把整本書分為兩卷的決定,因為內容量的多少已日漸清晰。整部書的書名,很長一段時間就叫《弦論》。剛開始的時候我也曾用過《弦論現代導引》這樣的標題,以表明使用了對玻利亞科夫描述,但我意識到很快這個題目就會過時了。不過假使我今日動筆,也依然想不出其他的寫法。我還曾用過《喬的弦論大作》作為早期不正式的標題;我本應該更努力的去讓這個標題成為官方的正式標題。

在完成寫作後,又有六個月的苦差事:校驗,檢查方程,設計習題,做編輯要求的修正,寫上術語,參考文獻和索引。在每一步我都不得不從頭到尾去檢驗,共有 800 頁。索引至少還是有趣的,需要翻開每一頁去看是否有一些東西是讀者需要去尋找的。最後我終於完成了所有工作。我曾稍微降低了我「易讀」的目標,也稍微降低了「沒有排版印刷錯誤」的目標。我曾檢查過每個方程,但我不得不面對的事實是,關注細節的確不是我的強項,並且在 800 頁包含許多環環相扣的主題的書中保持自洽的符號習慣是尤其困難的。所以現在勘誤表超過了 400 個,其中至少有 200 個來自於班克斯曾經的學生盧博斯·莫特爾。最後,我計劃添加一些關於超弦理論有限性的證明。我認為我已經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模掉快子後玻色弦是有限的。但那篇文獻中並沒有給出證明,而且在幾次嘗試之後我意識到,在合理的時間內證明它,已經是我無法做到的事了。的確,這個證明是在最近才被威騰在一系列長論文中做出來。

之前我提到過,因為寫書,我錯過了在重夸克理論上有所突破的機會。另一個是更多的和西梅昂·黑勒曼合作的機會。他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學生,有著獨特的生活方式(例如,他現在的研討班包括 3000 個幻燈片,以定格模式被展示出來)。我們寫了兩篇論文深入討論矩陣理論,但就在他的關鍵時期,我不得不進入行屍走肉模式一年。他和肖恩·卡羅爾(當時是 ITP 的博士後)、馬克·特羅登一起寫了兩篇關於疇壁的非常棒的論文。他之後去 SLAC/斯坦福和 IAS 做博士後,再後來在東京 IPMU 拿到了教職。他總是寫一些新奇的論文。

我並沒有回想起有過任何特殊的慶祝活動,這(完成寫書)僅僅是一個回到工作並趕上所有最近令人興奮的工作的機會。接著,我的版稅開始進賬了,這是一筆豐厚的報酬,但這並非我寫這本書的原因。前幾年,大衛·傑克遜舉辦了一個聚會,向我們展示了他靠他的《經典電動力學》所獲得的在伯克利山上的大房子。過了一段時間,在佛羅里達,皮埃爾·拉蒙向我展示了他用他的量子場論書的版稅購買的非常棒的望遠鏡。而隨著時間流逝,我的書使我獲得了一輛寶馬,包括稅金:價值是房子和望遠鏡的均方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研圈 的精彩文章:

「我在研究生涯中見到過各種各樣的分子形態,我覺得其中最酷的是核糖體。」
清華生科院院長:冷凍電鏡獲獎並不意味著該技術已經成熟
雙目失明照樣寫論文,他就像數學界中的貝多芬
「當我們第一次發現引力波的時候,很多人都不相信這是真的!」
冷凍電鏡獲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三位生物物理學家分享殊榮

TAG:科研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