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小篆經典——《嶧山刻石》書法賞評

小篆經典——《嶧山刻石》書法賞評

嶧山刻石碑刻書法賞評

公元前二一九年(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嬴政到東方出遊,來到鄒的嶧山(今山東鄒縣東南),在嶧山樹立了這塊刻石,正面、左側面鐫刻頌揚秦始皇功績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詔書,立於嶧山書門。刻石主要為秦始皇歌功頌德,宣揚其統一六國的成果。此碑後被北魏太武帝曹操登嶧山時推倒。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邇,碑雖倒,慕名前來摹拓的文人墨客、達官顯貴仍絡繹不絕。當地官民因常疲於奔命送往迎來,便聚薪碑下,將其焚毀,從此殘損不堪,不可摹拓。到了唐代,有人嘆惜秦碑被毀,便將流傳於世的拓片摹刻予棗木板上。因此,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句。此刻石,《史記》中沒有記載,只存五代時南唐的徐鉉摹本,公元九九三年(宋代淳化四年),鄭文寶根據徐鉉摹本重新刻石與長安,新刻石現存於陝西省西安碑林,碑陰有鄭文寶題記。《嶧山刻石》摹刻之甚多,而首推此石最佳。

小篆經典——《嶧山刻石》書法賞評

李斯的字在秦代是一流的。他還有一套書法理論,他在談到用筆的方法時說:「書法用筆要急速迴轉,折畫要快,象蒼鷹俯衝盤旋一樣。收筆好比游魚得水,運筆就象景山行雲,筆畫的輕重、舒捲,應自然一體,大方美觀......」從《嶧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的書法運筆堅勁暢達,線條圓潤,結構勻稱,點畫粗細均勻,既具圖案之美,又有飛動之勢。書藝之高超掩滅先軌,散絕後賢,使一切寫小篆的人皆難入其境,成為後世臨摹學書之佳。

此刻石因已不是李斯原作,又經翻刻折騰,致使筆畫顯得略細,且多用圓筆,字體呈方形,表現圓渾流麗之風格,確與琅邪、泰山刻石等異趣,風韻神趣依然有了不同。

《嶧山刻石》是小篆的代表作。書寫這種字體的時候要求中鋒用筆,筆毫行進時不能有任何的波動和扭曲,這樣寫出的線條才會給人以圓潤流暢、精細圓整的感覺。

小篆經典——《嶧山刻石》書法賞評

嶧山刻石釋文:

皇帝立國,惟初在昔,嗣世稱王。

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

戎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

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

既獻泰成,乃降專惠,親巡遠方。

登於嶧山,群臣從者,咸思攸長。

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

功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

世無萬數,他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復起,

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

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著經紀。

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令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曰:可。

李 偉 編撰

小篆經典——《嶧山刻石》書法賞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正側 的精彩文章: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碧玉版原碑,墨跡本,拓本對照圖以及譯文
張芝草書五種帶譯文
盧中南選臨唐虞世南《孔子廟堂碑》
最有價值的爛紙殘卷——魏晉南北朝書法概述
清鄧石如 篆書《張子西銘》二種以及譯文

TAG:無正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