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淺談魯迅和王國維相同研究理論

淺談魯迅和王國維相同研究理論

——比較《中國小說史略》與《宋元戲曲史》

郭沫若曾舉「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和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是中國文藝史研究上的雙璧。不僅是拓荒的工作,前無古人,而且是權威的成就,一直領導著百萬的後學。」這樣的評價是不為過的。確實是如此。在這裡,讓我粗淺地探討他們之間的共同的研究理念。

一、簡單地認識如魯迅和王國維二人相似的人生經歷。相同的人生歷程和歷史處境,才能導致相同的研究理論。

王國維生於1877年,長魯迅五歲,死於1927年,比魯迅早死9年,他們可以說是正整同時代的人。王國維生於浙江海寧,魯迅生於浙江紹興,自然算是同鄉。他們兩人幼年時家境很不好。王國維,經過上海的東文學社,以1901年赴日本留學,進過東京的物理學校。魯迅則經過南京的水師學堂,路礦學堂,以1902年赴日本留學,經過東京的弘文學院,兩年後又進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王國維,研究物理學只有一年,沒有繼續,而魯迅研究醫學也只有一年。兩位都是受過相當的嚴格的科學訓練的。兩位都喜歡文藝和哲學,而尤其有趣的都曾醉心過尼采。兩位回國都從事於教育工作。兩位的經歷是如此的相似,而兩位的思想歷程和治學方法反態度,也差不多令人驚異的相似。王國維是新史學的開山,魯迅是新文藝的開山。他們都具有相同的研究文學的理念。

二、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和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具有相同的研究理念:

1.《中國小說史略》和《宋元戲曲史》在撰寫之前,都需要大量的材料,說需要花費的精力和勞動驚人的。並且撰寫之後,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

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是建立了中國小說的體系。它一共有28篇。除第一篇《史家對於小說之著錄及論述》外,第二至第二十八篇,對中國小說發生和發展過程進行了系統的探索。它追本窮源,溯自遠古的神話和傳說,其後依序論述中國小說發展史的各個階段,從漢代小說,六朝小說至唐宋傳奇,從宋代活本及擬本,元明的講史,時代的神魔小說,人情小說,至清代的擬晉唐小說,諷刺小說,狹邪小說,俠義及公案小說,直至清末的譴責小說。顯然,《中國小說史略》是按時間的先後順序縱論中國小說的醞釀、產生、發展和變遷,評述歷代小說的興衰變化的社會歷史背景和思想文化的原因,介紹歷代主要的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評析各種各類小說思想藝術的特色、成就和得失。同樣,《宋元戲曲史》是以宋元戲曲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全面考察,同樣是尋根溯源,回答了中國戲劇藝術的特徵,中國戲劇的起源和形成,中國戲曲文學成就等一些戲曲史研究中帶根本性的問題。他分別論到了:第一章略論了從上古到古代的戲劇,認為中國戲劇的起源和形成是一個流動的過程。第二至第七共六章,著重闡述宋金的戲劇概貌,分別寫了《宋元滑稽戲》、《宋元小說雜戲》、《宋之樂曲》這樣三章。第八至第十二共五章,分別敘述元雜劇的淵源。時代、存亡、結構與文章,第13至第15共三章,闡述元代的院本和南戲,著重對南戲的考證。第16章「餘論」及附錄。從這裡可以看出,他們共同具有相同的研究理念,都是為了總結過去,檢閱他們各自發展的歷史,但魯迅是從縱向來研究中國小說的發展,而王國維則是從橫向來研究宋元戲曲史的,都為了以後研究奠定了基礎。

2.魯迅和王國維二人都是具有勇於探索,敢於發表獨立見解的理念,所以,他們在這兩部著作中,時常反映出一種新的,進步的思想觀點和創造性的意見。

例如:魯迅至論述中國小說的產生時,他就揚棄了前人的有關這個問題的傳統的舊說,而採取了新的觀點,做出了富有思想性的科學的論述。他說:「老怪之作,莊子謂有齊諧,列子則夷堅,然皆寓言,不足徵信。《漢志》乃雲出干稗官,然稗官者,職唯採集而非創作,『街談巷語』自生於民間,固非一誰某之所獨造也,探其根本,則亦猶他民族然,在於神話與傳說。」魯迅對古籍上的記載採取敢於獨立思考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他一方面注意吸取、接受前人有益有用的認識成果,另一方面也注意揚棄舊的不符合實際的錯誤說法,揭示出新的情況和觀點,這就是他獨特的研究理念。

同樣,王國維也是如此。例如:諸宮調和賺詞這兩種樂曲體制,世人不己不知其究為何物,王國維把它們跟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政治背景,思想文化潮流和社會風俗習慣等情況聯繫起來加以考察和研究,最後得出結論。所以,他在《宋之樂曲》一章中,把對「諸宮調」的認識概括為一句話:「諸宮調者,小說之支流而被之以樂曲者也。」對「賺詞」的認識也概括為一句話:「賺詞者,取義宮調之曲若干,合之以成一全體。」他考定《董解元西廂記》正是一部「諸宮調」作品。對此,他另在《董廂》跋文中解釋云:「此編(《董西廂》)每一宮調,多則五六曲,少或二、三曲,即易他宮調,合若干宮調以詠一事,故有『諸宮調』之稱。」從這裡可以看出他們兩人都是很有科學頭腦的人,做學問都是具有實事求是,絲毫不為成見所囿,不為舊觀念所縛,並且異常膽大,能發前人所未能發,言別人所不敢言的研究理念。

3.《中國小說史略》和《宋元戲曲史》都具有相當卓越,言簡意賅的評述。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無論是闡述中國小說的發展變遷,或是評析各類作家作品。往往是要人不煩,短短一段文字,或者只是三言兩語,既包含了豐富的內容,而又顯得扼要準確,切實有力。例如:在評述唐代傳奇小說時,魯迅寫道:「小說亦如詩,至唐代而一變,雖尚不高於搜奇記逸,然敘述宛轉,文辭華艷,與六朝之粗陳梗概者較,演進之跡甚明,而尤顯者乃在是時則始有意為小說。」短短几行,行文極其簡約,評析了六朝小說的發展至唐代所產生的變化,唐代小說與六朝小說兩者之間不同的特點,唐代小說較之六朝小說演進的痕迹,特別是到了唐代,作家們開始有意識地把小說當作是一種文學創作。而王國維也是具有這種理念。例如,他說:「元雜劇之視前代戲曲之進步,約而言之,則有二焉。……其二則由敘事體而變成代言體也,宋人大麴,就其現存者觀之,皆為敘事體;金之諸宮調,雖有代言之處,而其大體只可謂之敘事體;獨之雜劇於科百中敘事,而曲文全為代言。雖宋金時或當已有代言體之戲曲,而就現存者言之,則斷自元劇始,不可謂非戲曲上一大進步也。」這樣短短一段文字,就清晰論述了什麼的真正的戲曲。王國維認為,只有「代言體」的作品才可稱之為「真正的戲曲」。所謂「代言體」,指作品和語言必須是劇中人物第一人稱語言,即「代」角色之「言」。若作品和語言必須是劇中人物來說話,而是直接敘說故事或描述人物,用的是第三人稱語言,那就是「敘事體」而不是「代言體」,因此他認為「論真正之戲曲,不能不以元雜劇始。」從這裡的舉例闡述,我們可以看到他們二人都富有理性,養成了科學頭腦,這不得不得到公認。他們對戲曲和小說評述的方法,不管是褒還是貶,都力求方寸得宜,實事求是,並不是拖泥帶水,發表長篇大論,闡述一些空洞無用而又難懂的東西。這就是他們之間共同的理念。

總之,魯迅和王國維兩人都具有勇於開拓的首創精神和嚴肅認真的艱巨勞動,並最終結出了可貴的科學論著的碩果。兩部都是開創性的著作,都具有相同的研究文學著作的理念。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這部專著達到了很高的成就,它的出現為我國小說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礎。而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也同樣開啟了本世紀戲曲研究的風氣,為建立中國戲劇史學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把它稱為中國戲曲史的開山之作,也並不為過。魯迅和王國維二人都處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各自完成了如此一部開創性的卓越的專著,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了,作為我國小說史和戲曲史的研究的奠基人,他們的學術著作及其治學精神和共同的研究理念,對於我們仍然是很可貴的遺產,是值得我們繼承和學習的。

下面是手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陽城札記 的精彩文章:

TAG:太陽城札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