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人死後會去天堂 死亡只是幻覺

人死後會去天堂 死亡只是幻覺

11月17日消息,關於死亡,人類曾經設想過很多種情景,而人死後究竟會去哪?電影《蘇西的世界》描述蘇西死後到了她想像的天堂。

美國維克森林大學科學家蘭扎研究聲稱,利用量子物理學可證明,死後其實有另一個世界,而死亡只是人類創造出的幻覺。

蘭扎提出生物中心主義支持自己的論點,指生命創造宇宙,而不是宇宙創造生命,人的意識決定宇宙萬物長得如何。

蘭扎以我們看到的藍色天空為例,大腦傳達看到是藍色的,但我們的腦細胞可以改變訊息,讓我們想成是綠或紅色的。

死亡

又以空間和時間為例,它們只是人類思想的工具,一旦我們接受它們是由意識所創造的,那麽死亡就不存在,只是人類幻想出來。

蘭扎相信,人死會在另一個世界重新開始,當人死後,人生就如四季不斷生長的花,回到多元宇宙中綻放。

網友表示,之前自己有過瀕死經驗,眼前光景如關掉電視屏幕一黑,接著出現在一個廣闊無邊的光亮空間中,當時感覺並不可怕,卻充滿科幻元素!

新技術有望暫停人類死亡過程實現復甦

生與死的界限可能沒有我們曾經想像的那麼分明。現在,醫學專家稱,生命復甦領域的科學發展已經可以使人在心臟停止跳動數小時之後「復活」過來——即使他們已經被宣布死亡。「從歷史上,當一個人的心臟停止跳動,呼吸停止,無論再從什麼角度考慮,他們就是死了,」紐約州立大學危重病急救醫學助理教授薩姆·帕尼亞(Sam Parnia)說,「你對此無能為力。」

然而,在揭示細胞層次上的死亡機制謎題時,科學家已經知道死亡並不是發生在某一時刻,而是一個過程。事實上,細胞是在一個人死亡——依照我們目前對死亡的定義——之後才開始其死亡過程的。帕尼亞說,這一過程「能持續數小時時間,而我們具有扭轉它的潛在能力。」

醫學專家稱,生命復甦領域的科學發展已經可以使人在心臟停止跳動數小時之後「復活」過來

死亡的過程

科學家曾經認為,在心臟停止向身體供血數分鐘之後,由於腦細胞無法得到氧氣和其他營養物質的供應,會出現永久的腦損傷。現在,新的研究表明這一觀點已經過時。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神經學教授斯蒂芬·梅耶(Stephan Mayer)說,當心臟停止跳動的時候,死亡過程才剛剛開始。

由於缺氧造成的腦損傷具有階段性。在數秒鐘之內,大腦活動會受到影響,但幾分鐘之後,缺乏糖類供應的細胞就會開始程序性細胞死亡的步驟。賓夕法尼亞大學急診醫學教授蘭斯·貝克爾(Lance Becker)博士說:「當一個人缺氧的時候,一套完整的信號就會開始告訴細胞:是時候進入死亡了。因此,我們有機會對這一套程序做些許修正,也就是『給它上個剎車』。」

一些有關如何暫停死亡過程的研究來自「復活」的病例報告。這些病人在大腦和心臟停止活動數小時之後又活了過來,而且完全沒有或只有很微小的腦損傷。專家稱,這些病例成功的關鍵,除了良好的重症監護之外,還有降低體溫(hypothermia)。體溫降低的過程中,人體的核心體溫會比正常體溫(約為37攝氏度)下降幾度。

當心臟停止跳動的時候,死亡過程才剛剛開始

人能保持多長時間沒有脈搏?

已有研究發現,降低體溫可以減少人體對氧氣的需求,終止已經被激發的細胞死亡程序,從而保護大腦。不過,這也是有限制的。醫學專家稱,儘管體溫冷卻技術已經使許多心臟驟停病人獲得了更好的治療效果,但有時候損傷太過嚴重,就沒有機會再「復活」了。而且,科學家已經了解到,成功的康復要依賴於患者在心臟重新跳動之後得到的治療,以及身體如何在體溫降低之後重新升溫。

蘭斯·貝克爾教授說:「我們正在研究的問題有悖常理,因為我們以前所了解的是,如果一個人的氧含量過低,我們就應該給他們氧氣;如果他們的血壓降低,我們就應該想辦法使其血壓上升。」然而在現實中,如果病人在一開始的治療中有了反應,而且他的心臟重新開始跳動,那麼突然的血流衝擊和過多的氧氣流入大腦,就可能使神經損傷變得更加糟糕。與之相反,調節流向大腦的氧含量可能才是「復活」的關鍵。

最先進的復甦技術

在心臟驟停之後採取降低體溫的治療方法已經存在了數十年,但科學家依然不能確定這種方法是否真的對患者有益。近年來,研究證據顯示降低體溫可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康復率,而專業學術團體如美國心臟協會建議,在病人的血液循環恢復之後可以考慮採取降低體溫的治療。畢竟,不是所有的醫院都會將降低體溫作為重症監護程序的一部分。

薩姆·帕尼亞說:「讓人悲傷的一點是,有這方面的知識,系統也是可用的,但並沒有得到執行。」他接著說,在美國所有可能因為冷卻療法受益的人當中,只有不到10%的人獲得了治療。

最先進的復甦技術將幫助人類「死而復生」

帕尼亞認為,在理想的條件下,為了保證適當的氧氣和血液供應大腦,人體復甦過程將使用機器而非人力進行胸部按壓。在心臟重新跳動之後,冷卻和降低氧含量可以防止腦損傷的出現,增加病人復甦的成功率。

新死亡概念下的新倫理問題

在醫學實踐中傳統的明智做法是:不要對遭受嚴重腦損傷的病人進行復甦,否則病人會一直處於無休止的昏迷狀態中。在病人心臟驟停幾小時後試圖使其蘇醒過來,也可能會導致較高的腦損傷風險,這也為那些支持更加全面復甦程序的人提出了新的倫理問題。

不過,斯蒂芬·梅耶指出,我們對腦損傷及死亡的認識是不完整的,而且,對於損傷的程度以及損傷是否能扭轉,我們都知之不詳。「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是,這些關於腦損傷不可逆的觀點是錯誤的,」梅耶說,「如果你過早地做出這些結論,而沒有經過充分驗證,那你很可能就會使一些人的生存機會『報銷』了。」

新死亡概念下也產生了倫理問題

蘭斯·貝克爾說,儘管人工延長壽命並不一定適合每一個病例,但醫生們如果想要使病人蘇醒過來,應當採用所有可用的方法。他說:「如果我們可以做任何事情,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在拯救病人的時候還要有所保留。所以問題是,為什麼要救人救一半呢?」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隨我漲知識 的精彩文章:

美科學家發現火星曾存在外星人證據
盤點歷史上那些最讓人哭笑不得的的科學理論
宇宙中的又一個奇蹟:「宇宙煙花」持續燃放了10億年
科學家正在研究增加壽命的藥物,人類壽命有望達到150歲!
探秘:最古老木乃伊冰人奧茨離奇死因

TAG:隨我漲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