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昇平署戲曲人物畫冊《慶賞昇平》

昇平署戲曲人物畫冊《慶賞昇平》

昇平署戲曲人物畫冊《慶賞昇平》

昇平署戲曲人物畫冊《慶賞昇平》

《慶賞昇平》是國家圖書館藏昇平署戲曲人物畫冊,上下兩冊,97幅彩繪戲曲人物畫譜,展現了9種不同戲劇演出的妝容。圖畫繪製精美,色彩艷麗。此畫冊既無文字記載年代,亦不著畫者姓名,一般著錄為清內府書畫處書畫人繪。據分析應繪於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絹底彩繪,每面高32.8厘米,寬23.6厘米。每圖高26.4厘米,寬21.1厘米。

昇平署戲曲人物畫冊《慶賞昇平》

昇平署是清代掌管宮廷專司戲班的機構。昇平署舊址包括原北京六中和二十八中——現北京一六一中學校舍。昇平署戲樓院是保存較好的一組建築物,建築面積約200平方米,這座戲樓院是一組四合院,內有北向戲樓一座,四合院北房前出軒,適合觀賞演出。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昇平署戲曲人物畫冊《慶賞昇平》

清宮演劇沿襲明制,由教坊司女樂承應。順治八年(1651),改為內監承應。康熙二十年(1681)起,漸有「南府」、「景山」等稱。康熙中期,南府和景山已成為正式的演戲機構。乾隆年間,南府設內、外學。景山設總管首領,設有外學;另設新小班,成員為乾隆帝南巡時從蘇州帶回宮中的男女優伶。內學由宮內習藝太監組成,外學為民籍子弟,主要由從蘇杭等地挑選入宮的藝人組成,也有少數習藝的八旗子弟。內外學常年在宮中演出,總人數約1450人,盛況空前。

昇平署戲曲人物畫冊《慶賞昇平》

乾隆以後,清宮戲曲演出一度陷入低潮。嘉慶帝大幅削減宮中戲曲演出機構,以示「改除聲色」。內外學總人數僅約500人。道光帝即位,裁減南府內外學為一學,將景山戲班納入南府,統一管理。道光七年(1827),正式撤銷「外學」,改「南府」為「昇平署」,主持宮內演劇事務。咸豐、慈禧喜好戲曲,宮廷內每逢朔望節令、喜慶大典以及某些日常演出,大都由昇平署所屬演員承應。咸豐時,宮中演出頻繁。內學太監不能勝任,便挑選民間戲班,如三慶、四喜、春台等徽班,輪番進宮演出。崑腔、弋陽腔日益衰落,亂彈(今京劇)日漸興起。

昇平署戲曲人物畫冊《慶賞昇平》

《慶賞昇平》所畫全部劇目屬於亂彈,有《泗州城》12幅、《太平橋》8幅、《空城計》10幅、《玉玲瓏》6幅、《落馬湖》10幅、《普天樂》23幅、《千秋嶺》6幅、《蔡天化》12幅以及《反西涼》10幅。故宮博物院、梅蘭芳紀念館藏有若干幅昇平署戲曲人物畫,不同的是國家圖書館和梅蘭芳紀念館所藏每一齣劇的劇中人名下邊皆有一行小楷:「穿戴臉兒俱照此樣」。而故宮所藏卻沒有。朱家溍先生研究認為,梅蘭芳紀念館和國圖部分為溥儀出宮前從宮中流散,第一個買者見畫上沒有畫者署款,也無用途說明,無法證明來源於宮中,便加上這樣一行文字,希望使人自然認為這是宮中演戲的標準穿戴妝扮,因其史料價值身價大增。

昇平署戲曲人物畫冊《慶賞昇平》

此畫冊所畫穿戴與故宮所藏戲衣、頭盔等實物相符,人物神態,刻畫極為精細,戲衣刺繡考究,繪製精工,與民間戲班穿戴絕不等同,朱家溍先生推斷應為畫家看著實物畫出來的,臉譜也是昇平署當班的教習(在編演員)提供樣本。也就是說,畫冊是昇平署教習和管理人員與畫家們合作的產物。

昇平署戲曲人物畫冊除國家圖書館所藏外,分藏故宮博物院、梅蘭芳紀念館等處,而當時演戲時所據劇本、檔案也散藏於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等多家單位,是研究戲劇發展史的重要資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周髀算經》:數學亦是哲學
國內各大圖書館藏家譜簡介
徐鍇與《說文解字系傳》
戴震與古籍整理
南通文人難以忘懷的古舊書社:楊元植與漁古書社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