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除了石黑一雄,還有哪些值得一讀的移民文學?

除了石黑一雄,還有哪些值得一讀的移民文學?

新任諾獎得主石黑一雄日裔英籍、以英語寫作的移民作家身份令人矚目,而英語文壇中還有過多位著名的移民作家。英語文學似乎具備一種力量,讓原本不屬於它文化的個體,完全成為其中一份子,為其作出巨大的語言貢獻。像康拉德,以及被稱為「英國文壇移民三雄」的石黑一雄、奈保爾和魯西迪。

今天書評君推薦的五本小說,從20世紀到當代,這五位作家在某種程度上,都有著類似的遭遇,或許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個移民者,如何在文明的夾縫中生存。

1奈保爾《印度:受傷的文明》

《印度:受傷的文明》

作者: [英] V·S·奈保爾

譯者: 宋念申

版本: 新經典·南海出版公司 2013年10月

雖然石黑一雄一直與奈保爾被稱作英國文壇三雄(另一位是下文的拉什迪),但奈保爾似乎顯得更有名,這可能是因為他混亂的私生活,以及面對媒體時過分的坦率,比如2001年,奈保爾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的領獎感言是:「感謝妓女」。

這可能與他的出生環境有關,1932年,V·S·奈保爾生於中美洲特立尼達的一個印度移民家庭,那裡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與勞工,充斥著粗鄙的日常玩笑和刻意挖苦。但奈保爾的成績出奇的好,17歲時,他拿到獎學金順利趕赴英國牛津大學修習英國文學,畢業後定居倫敦。

1962年,奈保爾第一次回到印度,從孟買、德里、加爾各答,再到他外祖父的故鄉,他被印度無處不在的醜陋和貧窮震驚,回英國後,他寫下了《幽黯國度》,出版後在印度引發巨大爭議,不少人批評他刻意醜化故土,迎合西方讀者。

繼《幽黯國度》之後,奈保爾分別於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末期再訪印度,並寫下《 印度:受傷的文明》和《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這三本書被合稱為「印度三部曲」。如果孤立地看《幽黯國度》,很可能會把它當成置身於西方價值觀衡量沒落的印度文明,但到第二部《印度:受傷的文明》,奈保爾的視角和立場已經發生了變化,從原先尖刻的諷刺,他投入了更悲憫和複雜的情感。

在《印度:受傷的文明》中,奈保爾嘗試去確認自己對印度文明認同感和分析這個千年的文明為何衰落,在他筆下印度的困境、他個人的複雜心態,同樣也是我們的困境,可能也是石黑一雄在面對日本文明時曾面臨的難題。

2薩爾曼·魯西迪《午夜之子》

《午夜之子》

作者: [英] 薩爾曼·魯西迪

譯者: 劉凱芳

版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5年9月

薩爾曼·魯西迪 (Salman Rushdie) ,與奈保爾一樣,也是印度裔英國作家。1989年,因為寫下《撒旦詩篇》,魯西迪被伊朗原宗教及政治領袖賽義德·魯霍拉·霍梅尼宣布判處魯西迪死刑,並號召教徒對其採取暗殺行動,賞金高達270萬美元賞金,讓他一時成為全世界的焦點,繼而引發了一連串聲援作家創作自由的行動。2012年,賞金追加到330萬美元。

但真正為魯西迪贏得文學成就的,卻是這本《午夜之子》,曾獲英國最權威文學獎。小說刻畫了波瀾壯闊的魔幻現實,講述個人命運如何與家族興衰、國家歷史糾纏在一起,堪比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主人公薩里姆·西奈與一個國家一起出生——他誕生於印度脫離英國獨立的神聖時刻,這一小時內一共誕生了一千零一個孩子,共同延續著國家、民族與宗教的命運,但他們的身份卻又交錯糾纏,如穆斯林的孩子與印度教信徒的孩子互換了身份,他們的下一代又並非是自己的後代。

魯西迪在小說中寫道:「現實可以擁有隱喻的內容;這並不會讓它失去幾分真實。一千零一個孩子降生了,這就有了一千零一種可能性(以前從來沒有在同一時刻同一地點有過這樣的事),也就會有一千零一個最終結局。可以將他們看成我們這個被神話所支配的國家的古舊事物的最後一次反撲,在現代化的二十世紀經濟這個環境中,它的失敗完全是件好事。或者,也可以將他們看成自由的真正希望所在,如今這個希望永遠被撲滅了。但是他們絕對不會是一個病人胡思亂想所構造出來的離奇故事。不,疾病與此毫不相干。」

3康拉德《黑暗的心》

《黑暗的心》

作者: [英] 約瑟夫·康拉德

譯者: 黃雨石

版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2年1月

如果提到英國移民文學,我們很難繞過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1924年),他原名約瑟夫·泰奧多爾·康拉德·納文奇·科熱日尼奧夫斯基(Józef Teodor Konrad Na??cz Korzeniowski),生於帝俄統治下的烏克蘭,波蘭裔英國小說家。

康拉德父母早亡——死於政治迫害,年輕時曾在英國商船擔任水手,週遊世界近二十年,直到中年才開始寫作。複雜、動蕩的人生經歷,為他提供了充分的創作素材和獨特的創作視角。

《黑暗之心》對非洲大陸的描述,就來源於康拉德本人的生活經歷,小說中對自然景象的描述,對非洲作為殖民地血腥遭遇的同情,都具備罕見的生命力和複雜性。雖然這種同情被非洲作家阿契貝認為是種族主義,他覺得康拉德不公正地扭曲了非洲人的形象,被塑造成野蠻、原始、能力低下的食人者(cannibals)和牲畜(Brutes)。

這種批評可能源於小說的晦澀,但康拉德努力按照自己的觀察去記錄,他真正試圖表達的主題·是一個男人如何面對自己,如何面對眼前的刀鋒世界,以及如何與這個殘酷世界相處。這也讓這本小說面臨女性主義者的批評。

或許面對文學,我們應該拋開意識形態,而把它當成文學來讀。

4庫切《青春》

《青春》

作者: J.M.庫切

譯者: 王家湘

版本: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年1月

視線拉回到當下,康拉德描寫了上世界的「黑暗之心」,那麼,現在的非洲年輕人的青春是如何度過?

雖然是個例,但庫切對自我的剖析,對身處異鄉的冷峻描寫,或許是每個身處他鄉的人都曾經歷過的。庫切內斂的筆法,讓瑣碎平庸的日常細節,具有了深淵般的力量,你不能長久地俯視其中。

作為自傳體小說,庫切在《青春》里寫下了自己十九歲到二十四歲那幾年的生活:一個南非年輕人跑到倫敦做計算機工程師,不至於擔心生存,又對平庸的生活百無聊賴,想要逃離又被困在當下。如同庫切本人的個性,主人公約翰寡言、沉默,認為性愛也只是在吞噬精力和時間。據庫切一個同事的說法,他們共事多年,卻僅僅只見過他笑過一次。

如同康拉德,庫切在歐洲是一個文明夾縫的求生者。雖然他從小受到英文教育,自認是英國人,但膚色的差異,讓他在少年時期,就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以圖突圍出他在南非白人社會中所處的階級地位。

這些都是這本小說所討論的,沒有戲劇化的劇情,沒有離奇的遭遇,但庫切看到了日常生活的黑暗,把平庸寫的驚心動魄,完全是大師的筆法,讓這段經歷並不僅僅成為一個南非年輕人的青春,而是每個異鄉人都曾經歷的青春。

5哈金《等待》

《等待》

作者: 哈金

譯者: 金亮

版本: 鐵葫蘆圖書·四川文藝出版社 2015年6月

最後,是華裔小說家哈金,這位近年被高度關注的小說家,到美國後才決定用英文寫作,卻出乎意料的成為少數以非母語寫作而成名的作家之一。如今在波士頓大學教創意寫作。

這本小說《等待》,為他贏得巨大的聲譽,1999年獲美國「國家圖書獎」、2000年美國筆會/福克納基金會所頒發的「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哈金是惟一以一本書獲此兩項獎的作家。

作為哈金早年的小說,故事背景往往設在他的故鄉東北,講述了軍醫孔林,因為部隊一條規定,試圖和沒有感情基礎的妻子離婚,足足等了18年。在漫長的等待後,自己終於能與苦戀的情人結合時,他似乎又失去曾經渴望的激情。可能因為故事相對單薄,他稱這部小說,算不上大作品,只能算是小經典。

在國內,哈金的推崇者,小說家余華認為哈金的敘事方式是「推土機似的」,以一種紮實的方式深入人性的幽微。對於普通讀者,這本小說既具有通俗小說流暢的敘事和動人的情節,又具備嚴肅文學對人性的挖掘。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書評周刊 的精彩文章:

來,讀讀新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最經典作品
《被掩埋的巨人》:奇幻外衣下對記憶的追索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會繼續製造意外嗎
錢穀融:我一生就是玩,從來沒有做學問
進擊的巨人現身法國?木偶劇團演出太嚇人

TAG:新京報書評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