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藝術之都,維也納

藝術之都,維也納

LP上是這樣描寫維也納的:

「土耳其帝國把維也納稱作「金蘋果」之城,

但這座鏈接東西歐的城市

更類似與一塊結婚蛋糕:

一個多層次的鮮活的混合體,

充滿了各種畫廊、博物館、展覽館,

以及一種復甦的舊時風情……

維也納的藝術氛圍從下飛機的那一刻就充分體現的淋漓盡致。機場的傳送帶邊,KHM大幅的廣告,幾乎羅列了館內最具代表的名畫。而此行的主題就是維也納的博物館和藝術館。

KHM,6個多小時惡補繪畫藝術

第一站KHM,也是此行最主要的一站,世界第四大藝術博物館。全稱維也納美術史博物館(德語是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Wien;英語則是Museum of Art History)。

博物館位於維也納環城大道中心路段的瑪麗亞·特蕾西亞廣場。廣場中間就是瑪利亞的雕塑,一邊是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另一邊是自然史博物館。這對富麗堂皇的新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孿生子始建於1871至1891,由當時的皇帝佛蘭茨·約瑟夫提議建造的,建造的目的為了能集中展示哈布斯堡家族近7個世紀來的收藏。所以,更確切的說,這個博物館是哈布斯堡家族輝煌史的見證。

建築本身就跟裡面的藏品一樣有看頭。

樓體中間是大型的忒修斯擊敗半人馬的雕塑。上空是蒙太奇的天頂畫-文藝復興被神化。

兩層的中庭是一個咖啡館,菜品一般,但是館內唯一的用餐點。不過在這樣富麗堂皇的地方,喝一杯當地人的愛喝的Melange(帶泡沫的牛奶咖啡)也算是一種享受吧。

三樓是俯瞰整個建築中庭的最佳點,一個個門廊,不同的角度欣賞這個建築內裝、穹頂的魅力。

整個館藏的重點是夾層和一樓。夾層是希臘羅馬文明館、古埃及和近東館和維也納雕塑及裝飾藝術館。相比見多了的希臘羅馬文明,古埃及的藏品是這層最吸引我的亮點。從埃及的生死書,到近東巴比倫伊什塔爾大門的獅子壁磚。從內臟木乃伊的陶罐,到法老石棺上的圖騰故事……

這些藏品很多都是哈布斯堡家族強盛時期從全世界各地收羅或進貢贈送的,金、銀、翡翠、珠寶、象牙、大的、小的,無一不讓你瞠目結舌。

下圖的這個便是無數鎮館之寶中的一個,著名金匠本韋努托·切里尼的賽列熱純金塑像,價值580萬美元!但你能想像這麼大的一個東西居然是一個鹽罐嗎?

逛完整個夾層已經用了大半天的時間了。館內有中文講解租借,這個是讓我能一個個慢慢欣賞的關鍵所在。在還沒緩過神之餘,已經步入了彙集繪畫藝術頂峰藏品的1層。這裡才是真正藝術之路的精華。

跟著講解和導覽,給你們說說我這次認識的那些名畫家和他們的代表作吧。

維米爾:畫室中的畫師

老彼得勃魯蓋爾:通天塔

魯本斯:天堂四河

拉斐爾:草地上的聖母

委拉斯貴支:穿藍黑禮服的瑪格麗特特蕾莎公主

阿爾弗雷德 丟勒: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大師名作太多,除了中文的解說,油畫系研究生畢業的老師在我邊上反覆說著這些名畫家的名字及他們作品的風格,足足惡補了自己匱乏的繪畫知識。

網上預訂地址:https://shop.khm.at/en/ticket-shop

利奧波德美術館

走進博物館區濃濃的現代氣息就撲面而來。這裡是2001年才成立的,也算是歐洲最大的博物館區。裡面有很多現代藝術館、劇院、兒童博物館,就像一個藝術綜合社區。露天廣場也會不時的舉辦各種活動。

被領到這裡是來參觀利奧波德藝術館。來這裡只為看一個人的作品,那就是被稱為奧地利繪畫巨子、表現主義畫派的代表,埃貢·席勒(EgonSchiele)。

畫風一下子從16、17世紀的古典主義、文藝復興風轉到頗具西斯底里感覺的表現主義畫風,反差之強烈,無以言語。

先看看他的自畫像

席勒的很多畫都是自畫像。看到那些扭曲的肢體和神經質的線條,痛苦、無助、不解的人物表情,加上強烈對比的色彩營造,無不給人詭異的震撼,貌似時時刻刻遊走在西斯底里狂躁不安之中。

老師說,表現主義繪畫就是強調畫家自身的主觀感情和自我感受。這個時期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很多藝術家開始否定現實世界的客觀性,反對藝術的目的性,認為主觀是唯一真實,而導致對客觀形態的誇張、變形乃至怪誕處理的一種思潮,用以發泄內心的苦悶……

對於這種藝術,本人表示無法欣賞,相比他的人物作品,大色塊、簡潔的風景作品還稍微能讓我接受一點

相比席勒的作品,他的老師,奧地利維也納分離派第一任主席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作品顯然更容易讓人接受和喜歡。

介於古典和現實之間,融合了東歐、東方風潮,大色塊的應用,濃烈的鑲嵌風格……我們去的時候正好有他的特展,其中下面的這幅是他的經典之作。

死亡與生命

為了看他的更多畫作,我們的老師帶我們去了第三個美術館,美泉宮。

克里姆特和美泉宮

這裡曾是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和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的皇宮。今天,上下兩座宮殿都成了藝術博物館。

我們是奔著下宮克里姆特常年展區去的,沒想到上宮正好在舉辦他的特展。一次性欣賞到他的大量作品。先來看一幅擠破人頭的畫。

這幅畫在整個奧匈帝國的很多紀念品上都能看到,衍生商品五花八門,從書籤、本子、絲巾、雨傘滿滿的可以開一個專賣店。

獨具特色的「鑲嵌風格」,結合強烈的金屬感,採用羽毛、玻璃、寶石等材料,以平面化的裝飾圖案成就了他的特色,使作品具有華麗的裝飾效果。再來看幾幅他的畫作,就能明顯的體會到他作品的特色了。

除了這些人物畫,他的風景畫更有古典氣質,大色塊加小色塊的點綴,讓畫面給人寧靜安逸的感覺。

霍夫堡,茜茜公主的博物館

位於市中心的霍夫堡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宮苑。每個遊客應該必到的點。

上次的旅程匆匆,這次有時間細細瀏覽了整個霍夫堡的藏品和展覽。一樓是各類皇家器皿和用具。沿著彎曲的遊覽線路,各類精美豪華的器皿看的有點瞠目結舌。皇家的豪華生活,哈布斯堡家族的強盛在此一覽無遺。

走上2樓就是大名鼎鼎的茜茜公主的博物館。這個通過電影知道的人物,在整個奧匈帝國處處可見(之後的布達佩斯也到處有她的身影)。

館內不僅有她生平的再現,還有他很多的用具、信件的原稿、訂婚的禮品、也有她如何保養頭髮、如何鍛煉身體的場景還原,甚至包括他被刺殺前後的過程……這裡我看到的是一個憂鬱且極度自戀的女人的一生。

中央咖啡館,奧地利人的咖啡情結

咖啡是1683年在奧斯曼帝國圍攻維也納的時候傳入奧地利的。從18世紀開始,泡咖啡館的傳統已經根深蒂固的被保留下來,成為當地人生活中的重點。街頭巷尾大小咖啡店數不勝數。其中不乏有很多古來的咖啡店,甚至還有維也納咖啡店的專門攻略。如果你是個吃貨,可以按著攻略一家家的嘗過來。我們選擇的是離霍夫堡不遠的中央咖啡館。

咖啡館外等候的隊伍永遠存在。我們去的時候正式下午茶時間,大概等了一刻鐘的時間。如果問這裡為啥出名,那是因為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甚至弗羅伊德都曾是這裡的座上嘉賓 。名氣和建築是成就了這裡,但作為餐飲本身的咖啡和蛋糕品質極其一般。

其實上海人的嘴已經給大上海那麼多的美食給寵壞了。

維也納的中心,斯蒂芬大教堂

這座13世紀的哥德式傑作儼然是整個維也納的地標。

這張是去年來的時候拍的,那是整個教堂還在維修

這次來登頂好好俯瞰了整個城市和頂上的琉璃瓦。

琉璃瓦是整個建築的亮點,特別是屋頂上被拼成哈布斯堡王朝的徽章,一直頭戴金冠、身披金羊毛勳章的雙頭鷹。

這裡以常年不變的繁華吸引著不斷來訪的遊客。周邊大道購物、餐飲聚集……

維也納還是那個維也納,但每次不同的行程和不同的主題,總能讓你發下她不一樣的美。

用鏡頭記和錄旅行的美妙

讓畫面展現旅行的印記

跟著「大米的旅遊相冊」

分享大米的旅遊感悟

一起捕捉旅遊的靈感吧!

如果你覺得這是一本不錯的相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米的旅遊相冊 的精彩文章:

TAG:大米的旅遊相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