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忽必烈也曾進攻過日本,奈何抗不過大自然!

忽必烈也曾進攻過日本,奈何抗不過大自然!

至元三年(1266年),忽必烈遣兵部侍郎郎赫德、禮部侍郎殷弘出使日本。忽必烈在國書中,對這次遣使的目的講的極其清楚,要日本效法高麗,舉國來朝以通和好,如不相通好,將至「用兵」,令日本「王其圖之」。被日本以書辭無理,不能接受,予以退回。此後幾經出使,均被日本拒絕。

從至元十年(1273)起,忽必烈開始著手部署征日戰爭。至元十年四月,耽羅島林衍起義,反對高麗王的統治,忽必烈乘機派元軍駐高麗。之後,元軍於耽羅島設招討司,駐紮鎮邊軍一千七百人,從而控制了日本與南宋間的海上通道,由此可以使元軍可以全力進攻日本。隨後,忽必烈召忻都、金方慶等至元大都(今北京)商議征日事宜。至元十一年(1274)正月,忽必烈命令高麗王造艦九百艘,其中大艦可載千石或四千石者三百艘,拔都魯輕疾舟(快速艦)三百艘,汲水小船三百艘。

六月,九百艘軍艦完工,上報世祖忽必烈,忽必烈遂命令由蒙、漢、高麗三族軍隊組成的聯軍,東征日本。聯軍的核心是蒙元部隊計有蒙漢軍二萬人、高麗軍五千六百人,加上高麗水手六千七百人,共三萬二千三百人,由征東都元帥忻都、右副帥洪茶丘、左副帥劉復亨統帥,八月出發。

當時的蒙古軍隊經過成吉思汗的訓練,軍紀森嚴,每十人、百人、千人、萬人各為一個戰鬥隊,每隊設一長率領,組織極為嚴密,因此英勇善戰,戰鬥力很強。此外,元朝當時的火器使用技術在世界上處於領先水平,曾經威震歐洲,所以火炮作為此次征日作戰的秘密武器,出現在元軍的戰鬥序列中。

而日本武士部隊的基礎是守,他們的隊伍各自為戰,指揮不統一,戰鬥時偏重於一騎對一騎的單打獨鬥方式,因此戰鬥幾乎是混亂、無組織、無紀律的,不易於指揮,無戰術可言,根本無法和元軍相抗衡,整體戰力相當弱。

至元十一年(1274)侵日元軍在忻都、洪茶丘、劉復亨三將的指揮下,十月三日從高麗合浦(今韓國鎮海灣馬山浦附近)出發,駛向對馬。十月五日逼近對馬島。當地地頭宗馬允助國,召集八十餘騎弛向元軍登陸據點,雙方展開激戰。由於眾寡懸殊,宗馬允助國及其嫡子養子共12人戰死,對馬守護軍全部被殲,六日佔領對馬島。

經過激烈的對戰,如果元軍就此班師回去,到也不算失敗,頂多是打個平手,但天有不測風雲,就在忻都決定班師的前一天晚上,博多灣出現了罕見的颱風暴雨。日本群島四面環海,除東北部沿海外,均被來自熱帶太平洋的暖流所環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黑潮,氣候形成較溫和潮濕的海洋性季風氣候。在每年八、九、十月間,日本西部和南部常遭颱風襲擊;博多灣恰好正位於颱風的襲擊區內,恰好就在元軍準備回國的最後時刻,颱風也恰好趕到了。

由於不熟悉地形,元軍停泊在博多灣口的艦隊一片混亂,不是互相碰撞而翻,就是被大浪打沉;午夜後,颱風漸停,但暴雨又降,加上漆黑一片,落海的兵卒根本無法相救。忻都怕日軍乘機來襲,下令冒雨撤軍回國。此役,元軍死亡兵卒達1.35萬人。日本史書則稱之為「文永之役」。

元世祖忽必烈第一次派遣元軍入侵日本的目的,在於威嚇日本,使其迅速通好,尚無滅日的決心。忻都等元軍統帥利用忽必烈的這種想法,巧妙地掩飾了遭風敗退的事情,以「入其國敗之」的戰績,上報世祖。忽必烈信以為真,認為日軍在元軍的打擊下,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必將立刻與元通好。因此,大賞征日有功將士,同時決定派出禮部侍郎杜世忠、兵部郎中何文著等,攜帶國書出使日本,以求通好。四月,元使杜世忠一行繞過大宰府,直抵長門室津(今天日本本州西南沿海山口縣),企圖順利地闖過關卡,到達京都或鎌倉。但長門守護卻將元使杜世忠等人押送大宰府,然後上報幕府。北條時宗得到此消息後,立命將元使送至鎌倉。然而,北條時宗,既無接受國書,也不考慮其他後果,下令將元使杜世忠一行三十餘人斬首於鎌倉龍口,只放逐了四名高麗船員。

五年以後,元世祖忽必烈再次部署遠征日本,後仍因颱風以失敗告終,而且損失慘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忽必烈 的精彩文章:

那些帝王名流們其實也是大吃貨!只不過我們很少知道罷了
成吉思汗時期已經有了文字,忽必烈為什麼還要讓八思巴創立文字?
澄懷園語解說(70)人心猶印版 正道應萬變
利民珍事:「郭太史真神人也!」使民不為素餐
如此慘烈的奪位,元世祖忽必烈如何登上大汗寶座

TAG:忽必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