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纂圖互注揚子法言十卷

纂圖互注揚子法言十卷

《纂圖互注揚子法言》十卷。漢揚雄撰。自秦焚書之後,孔子之學不絕如縷,揚雄獨起而任之,唐人韓愈以其與孟子、荀子並稱。揚雄晚年擬《論語》而作《法言》,文簡而奧,於重教、勸學、行道、修德和尊師等方面均有精闢觀點。凡《學行》、《吾子》、《修身》、《問道》、《問神》、《問明》、《寡見》、《五百》、《先知》、《重黎》、《淵騫》、《君子》、《孝至》十三篇,篇各有序,一篇為一卷,計十三卷。北宋宋咸合為十卷,遂有十三卷本及十卷本兩種系統。兩種系統存世版本眾多,其中南宋景定元年建陽書坊以宋元豐四年刊司馬光《揚子法言集注》本,加入「互注」、「重言」、「重意」,采《中庸》、《論語》、《孟子》、《莊子》等書互注,題作「纂圖互注」本,元明各代皆有翻刻。

是書著錄於《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後編》卷五之宋版子部。原為一函一冊,現改裝為二冊一木匣。匡高18.5厘米,廣12.1厘米。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二十五字。左右雙邊或四周雙邊,雙順魚尾,粗黑口,版心中記「揚卷次」、「王卷次」、「揚子卷次」、「王子卷次」及葉次。卷首有景祐三年二月宋咸《重廣注揚子法言序》,又有景祐四年宋咸《進重廣注揚子法言表》,元豐四年十一月司馬光《司馬溫公注揚子序》。篇目後有《渾儀圖》、《五聲十二律圖》二幅。首卷卷端題「纂圖互注揚子法言卷第一」,隔行題「晉李軌唐柳宗元注聖宋宋咸吳秘司馬光重添注」二行。闕補卷九之葉九、卷十之葉八兩葉。

此乃南宋建陽書坊刻本,「桓」、「慎」、「廓」字缺末筆,蓋可推知刊於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之後,屬宋末刻本。因是民間書坊所刻,避諱不謹嚴。宋咸序後原有有雙邊牌記「本宅今將監本九經四子纂圖互注附入重言重意,精加校正,並無訛謬,謄作大字刊行,務令學者得以參考互相發明,誠為益之大也,建安謹咨」,此半葉脫去不存,以另紙補之。

宋建陽刻本《纂圖互注揚子法言》以北宋治平監本為底本,與《九經》、《四子》匯刻並行,元明兩代多據之翻刻,行款版式俱同,且序後牌記原樣保留,只是字跡略有不同,或佚去「九經」二字,或是佚去「九經四」三字,或許當時其它書版已散失,只能單刻《揚子法言》一種,故略修牌記以示之。此外元明翻刻本對避諱字也有修改,補齊了部分闕筆。據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宋刻元修本《纂圖互注揚子法言》、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元翻刻建安書坊《四子》本、清華大學圖書館藏元刻《六子》本比勘,牌記佚去「九經」二字者可定為元刻本,佚去「九經四」三字者,可定為元刻本或明初刻本。

《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後編》宋版子部共著錄三部《纂圖互注揚子法言》,第一部為《六子》本,分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哈爾濱市圖書館等單位,鑒定為元建陽書坊刻本。此為第二部,書目提要僅云:「見前《六子全書》內《揚子》,係一版摹印」。第三部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書目提要亦云:「見前《六子全書》內《揚子》,係一版摹印」,書口下偶有刻工名文顯、文富、道成、玄友、犬二,行款版式俱與此本相同,審定為明初建安書坊覆元刻本。此本牌記不存,暫從前人之說,定為宋末刻本。

每冊前後副葉俱鈐「五福五代堂寶」、「八征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三枚朱文大印,首末葉鈐「乾隆御覽之寶」、「天祿繼鑒」、「天祿琳琅」三璽。此書清末民初流出清宮,民國六年(1917)十二月廿七日,寶瑞臣請傅增湘展閱。藏園記云:「《青山集》、《周曇詠史詩》、《纂圖互注揚子法言》、《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博物志》、《山谷老人刀筆》、《佩觽》、《國語解》八書,久聞流出廠市,探詢半月,苦不得耗……昨夜亥刻,寶瑞臣前輩以電見告,謂八書皆在渠處,遣急足往取,夜分乃至。」並記其行款為:「南宋刻本。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注雙行二十五字,黑口,左右雙闌。……卷中廓字缺末筆。第九卷後四葉為另一補板,卷尾題『音點大字揚子法言句解卷之九』,大小字數亦不同。」

木匣外底刻有「纂圖互注揚子法言十卷」,小字刻「宋刊本仁和王氏藏」,脊以篆書刻「纂圖互注揚子法言十卷」,小字刻「宋刊本收入天祿琳琅今歸仁和王氏」。此仁和王氏不詳何人,按其時代,或為杭州人王存善。王存善(1849-1916),字子展,光緒中署知海南,官虎門同知。後至上海,擢保道員。家富藏書,倫明《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稱其「手寫陶詩薶小市,眼明宋集寶高齋。嶺南有吏都超俗,但論收藏趣自佳」。所收金石碑拓,尤多精好者,且手自校讀,頗用心力。王氏所藏,傳至其子克敏後,最終盡散。王克敏(1873-1946)字叔魯,《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中亦列為一家。自其曾祖王兆杏始,四世藏書,其杭州故宅所藏後歸浙江圖書館,凡書432箱,50615冊。

首末頁另鈐一方「左海珍藏」朱文方印,為鄧拓之藏書印。此本解放後先在中國書店,《新中國古舊書業大事記》記1964年5月1日「中國書店大型內部門市由孔廟遷至琉璃廠海王村,東西兩廊和樓下全部營業。在樓上舉辦了歷年收到的珍善本古書展覽,包括已售出之宋板《楚辭》、《揚子法言》、《五燈會元》,磁活字本《周易說略》,雍正間抄本《異史》,程甲本《紅樓夢》等,共一百多種。」提到六十年代中,中國書店售出一部宋板《揚子法言》。在1982年編印的《中國書店三十年所收善本書目》,也著錄了《纂圖互注揚子法言》十卷,雲「晉李軌、唐柳宗元、宋宋咸、吳秘、司馬光注。南宋福建刻黑口本。半頁十一行行大字二十一、小字二十五」,正與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著錄天祿琳琅本版本相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韋力、陸昕、艾俊川對談藏書問題
李俊領:禮治與憲政:清末禮學館的設立及其時局因應
博物館該不該用複製品替代文物?國博研究員這麼說……
艾錢:緬甸阿拉干邦穆斯林飛地的發展
李興鵬:文物市場迎來了「複製品」時代?

TAG:深圳微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