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生舊藏《增修陸狀元集百家注資治通鑒詳節》

康生舊藏《增修陸狀元集百家注資治通鑒詳節》

宋陸唐老撰。唐老,《天祿琳琅書目》稱其「會稽人,宋淳熙中進士第一」,然而史籍中不載其人,兩宋狀元亦無名陸唐老者,彼時蓋以第二、三名而稱狀元。按:《竹洲集》附錄《書墨說後》,署名「陸唐老伯壽」,則唐老即伯壽。《龍川集》卷十九有《復陸伯壽》書,賀其舍試中榜。據《朝野類要》,舍試優等而分數多者為「釋褐狀元」。則陸唐老為釋褐狀元,並非科舉狀元。

書百二十卷。卷前有元好問序,次《總例》,次《撰史撰注姓氏》,次宋神宗序詔、《進表》、《節要序》、《外紀序》、馮時行《釋文序》,次《目錄》,次《綱目》。其書第一《看通鑒法》,第二《通鑒總例圖譜》,第三以下《舉要歷》,第六以下君臣事實分紀,第十三以下《外紀》,第十七以下自周威烈王至五代,紀其君臣事實,分紀列九十八門,皆以兩字標題。

宋代司馬光編修之《資治通鑒》長期為上至帝王、下至黎民所喜讀,為史部要籍,並以改編、節選、註解等多種形式刊刻、流傳。福建建陽地區書坊大量刊刻通鑒類圖書,撮其事略以備科舉引用。據元好問序,稱中州百年,《通鑒》之學未盛,好事家藏不過三五本。歷亭州將張侯晉卿進亨取陸氏《詳節》,以《外紀》及諸儒精義附益之,鋟木以傳。是晉卿有所附益,非盡陸唐老之舊矣。其序署歲乙卯,即元憲宗五年(1255),乃元初與宋分治時之舊本。

是書著錄於《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後編》卷九之元版史部。一冊,卷五十八至六十,計四卷。匡高18.9厘米,廣12.9厘米,每半葉十四行,行二十三字,注二十六、七字,細黑口,左右雙邊,雙魚尾。有耳題,幷刻有眉批。卷端題「增修陸狀元集百家注資治通鑒詳節卷之五十八」。麻紙。書版已有漫漶,刷印略為模糊,為後印之本。書經重裝,有古色紙質書籤,墨筆書「宋槧增修陸狀元集百家注資治通鑒詳節殘本四?」。

此爲元刻本。《四庫全書總目》著於附存目錄。《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後編》以爲元憲宗乙卯歷亭州將張晉卿刻本,考其「雖托於涑水,實則建陽書肆兔園冊耳。」《蒙元版刻綜錄》據此著錄為元時建陽刻本,然傅增湘據《天目後編》所載元好問序署乙卯,考為蒙古憲宗五年(1255),為與宋分治時,認為謂之宋刊尚可也。

原書四函三十二冊,其中卷一至六,卷二十四,計七卷,二冊,現藏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書號貴重-13、貴重-15);卷五十至五十二,一冊,計三卷,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02年春季拍賣會古籍善本專場,拍品第1414號;此一冊,曾在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01秋季拍賣會古籍善本專場上出現,拍品第1523號。

首葉鈐「乾隆御覽之寶」橢圓朱文印和「天祿繼鑒」白文方印,書經重裝,前後副葉未見天祿繼鑒書通常之「五福五代堂」、「八征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三璽。原無私家藏印,流入民間後,首末葉皆有後代藏家之藏印。卷五十八之卷端鈐「譚錫慶學看元本書籍印」朱文方印、「金輪精舍」白文方印、「壽門」朱文長印、「康生」朱文方印。卷六十之卷端鈐「仲木」朱文小方印,卷末鈐「侯日加」朱文小方印、「左拼鉨」朱文方印及「翔鸞閣精鑒鉥」朱文方印。

此書藏於清宮時,已闕卷十六、二十五、二十六、九十六至一百一、百十二至百十三諸卷。清末流出宮廷,民國間曾經王致和舊藏,丁巳年(1917)王氏送請傅增湘展閱。《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著錄蒙古憲宗五年(1255)刻本《資治通鑒詳節》,云:「京肆又見一帙,天祿後目中物,有諸璽印。」據鈐印可知,此一冊又為琉璃廠正文齋書賈譚錫慶、陶北溟、康生遞藏,吳希賢先生曾經眼,以為是元初刻本。

譚錫慶,字篤生,河北冀縣人。《琉璃廠小志》記:「正義齋,主人譚錫慶,……於光緒二十五年開放(先於光緒十六年在文昌會館經營數年)後設肆於東路南,所藏多古本精抄家訓之書。惟其作為往往以魚目混珠,略有失神,必受欺騙,蓋仿舊抄本為其特長也。並藏有《長安獲古編》、《歷代人物年譜》等板,經營二十餘年歇。後為孔群書社。」倫明《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譚篤生」條云:「五載春明熟老譚,偶談録略亦能諳。頗傳照乘多魚目,黃袟宸章出內監。」清同治年間,朝廷將宮中修繕不及的藏書送到宮外書肆裝潢修補,或經辦事人之手,或被宮人監守自盜,內府藏書開始散失出宮。在海王村琉璃廠書肆中,譚篤生開設的正文齋,就是專靠從太監手中購得的偷盜之書起家的,譚氏精鑒別,又善結納,於光、宣年間執書業之牛耳,庚子亂後最為有名。

書之副葉上粘附一印有「翔鸞閣」三字的藍格箋紙,墨筆書:

海昌馬衎齋先生夫婦能詩,所居道古樓收藏金石甚富,尤嗜典籍,購求不遺餘力。嘗過龍山查氏,見案頭有宋槧《陸狀元通鑒詳節》一書,並《顏魯公祭姪文》,百計購之,不能得,怏怏不樂。後查氏謀葬其親,所卜吉壤則馬氏田也,衎齋覘,知之大喜,曰書可得矣。即請查氏陳說,願效祊田之易田凡十畝,書券盡付焉。查氏始許謝,衎齋抱書帖疾歸,惟恐其中悔也,其篤好如此。先生名里(思?)黃,字寒中,又姓朱氏,竹垞太史之族姪也。

右《舊學庵筆記》一則,可見此書之矜貴。此冊為譚篤生所收殘本之一,仲木弟得之張庾樓,原書為內府所藏,案頭無天祿琳琅,不知著錄是否完帙。篤生專喜偷人舊籍,數?或數葉,故身後殘本多即數簾。居心甚毒,可恨也。北溟。

並鈐蓋「翔鸞閣精鑒鉥」朱文方印。

陶北溟(1882~1956),名祖光,字伯銘,又字北溟,以字行。陶湘之兄陶珙之子,江蘇武進(今常州武進區)人。工書,取法歐、蘇,存其氣骨,雄健峻拔,以險側勝,唯鋒芒過甚耳。工篆刻,精鑒別。收藏金石書畫多親自題跋。著有《翔鸞閣金石文字考釋》等。1931年輯成《金輪精舍藏古玉印》。1920年,陶祖光購得武則天曾用「金輪玉璽」,欣喜異常,遂名其齋曰金輪精舍。1943年,陶北溟投敵附逆,出任偽華北政務委員會「代理經濟總署參事」。

跋中提及「仲木」,不詳其人。「張庾樓」實時任故宮博物院圖書館主任的張允亮(1888~1952)。張氏字庾樓,河北豐潤人。1911年畢業於京師譯學館,考列最優等,獎舉人出身,以主事職分度支部補用。北洋政府時在財政部任僉事。先後在故宮博物院、北平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北平古物陳列所,任編纂員、善本部主任、研究員、圖書館主任。與傅增湘、徐森玉、鄧邦述、董康、張宗祥、柯劭忞等人相友善。著作有《故宮善本書影初編》、《故宮善本書目》、《北京大學善本書目》、《方誌目》等。

此元刻《增修陸狀元集百家注資治通鑒詳節》,《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相同版本僅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各藏一部全本,國家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各藏一部殘本。雖是元代麻沙坊刻本,但存世無多,兼之清宮「天祿琳琅」舊藏,名人題識,名家遞藏,實屬稀見,識者寶之。

1.傅增湘撰:《藏園群書經眼錄》,卷三,第209頁。

2.傅增湘撰:《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第62頁。

3.吳希賢輯彙:《歷代珍稀版本經眼圖錄》,第29~30頁。

4.孫殿起撰:《琉璃廠小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16頁。

5.《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第133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宋刻巾箱本《禮記》
韋力、陸昕、艾俊川對談藏書問題
纂圖互注揚子法言十卷
李俊領:禮治與憲政:清末禮學館的設立及其時局因應
博物館該不該用複製品替代文物?國博研究員這麼說……

TAG:深圳微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