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離紅塵最近的高僧——「八宗之祖」鳩摩羅什

離紅塵最近的高僧——「八宗之祖」鳩摩羅什

9

2017年10月

農曆八月二十

中國佛教八宗之祖

鳩摩羅什大師圓寂紀念日

鳩摩羅什大師

他,生來便是天地間的一段傳奇,半歲說話,3歲認字,5歲開始博覽群書;7歲隨母出家,先習小乘,後入大乘;

他精通多國文字,悲心深廣,廣譯經典,開啟了漢傳佛教的大乘氣象;

身為法師,他一生中兩次被逼舍戒還俗,娶妻甚至生子,卻「不負如來不負卿」。因此有人說,他是離紅塵最近的高僧。

他,位列四大譯經家之首,與玄奘大師、不空大師、真諦大師,並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

他就是翻譯學鼻祖,

語言學大師,

被尊為中國佛教八宗之祖的

鳩摩羅什大師。

我們今天熟知的《妙法蓮華經》

《金剛經》《佛說阿彌陀佛經》

等等均出自大師譯筆下。

01

佛國神童 天賦異稟

據說,當母親懷他時,記憶或理解倍增於從前,甚至能無師自通天竺語。有位阿羅漢達摩瞿沙說:「這種現象,必定是懷有智慧的孩子。舍利弗在母胎時,其母智慧倍常正是前例。」等到鳩摩羅什出生時,其母便頓時忘卻天竺語。

12歲時,鳩摩羅什跟隨母親遊歷各國,遍訪名僧大德,深究佛法妙義。在疏勒國的一所寺院參學時,鳩摩羅什看到一個大鐵缽,覺得好玩,就順手拿起戴在頭上,當時並沒感覺到沉重。他覺得奇怪:這麼大的鐵缽怎麼這麼輕呢?心中剛起了這個念頭,鐵缽頓時變得奇重無比。他雙手托舉不住,鐵缽鐺的一聲掉到地上。

母親聞聲而來,鳩摩羅什說:「因為我的心有分別,鐵缽就有了輕重。佛法說境由心造,現在我明白了。此後修習佛法,我再也不敢讓心散亂了!」

鳩摩羅什大師

雕像

02

身負使命 緣深願堅

母親在天竺國勇猛精進修行,證得三果阿那含。後來母親要返回天竺隱修,臨行前她對鳩摩羅什說:「兒子,你擔負佛法東傳的使命,但道路曲折艱難,你也將歷盡人間煎熬。」

鳩摩羅什說:「假如能使大乘佛法流傳東土,使迷濛眾生得以醒悟,即便歷盡人間煎熬,我也無怨無悔。」

03

傳播法音 廣譯經典

後秦弘始三年(401)姚興攻伐後涼,親迎大師入長安,住逍遙園西明閣,以國師禮待,並在長安組織了規模宏大的譯場,請大師主持譯經事業。

爾後十餘年間,大師悉心從事譯經和說法。據《出三藏記集》載,大師自弘始四年至十五年期間,譯出經論300餘卷。其中重要的有《大品般若經》、《小品般若經》、《妙法蓮華經》、《金剛經》、《維摩經》、《阿彌陀經》、《首楞嚴三昧經》、《十住毗婆沙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成實論》及《十誦律》等。所譯經典極為廣泛,重點在般若系的大乘經典和龍樹、提婆一系的中觀派論書,內容信實,文字流暢,有些經典後雖有新譯,仍難以取代。從其譯本出現,流傳至今經歷千年而不衰,其家喻戶曉的流行程度有目共睹,在中國譯經和佛教傳播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在譯經的同時,大師也注重培養僧才。他門下弟子三千,名僧數十人,其中以僧肇、僧叡、道融、道生最為著名,被稱為「什門四聖」。

草堂寺

鳩摩羅什舍利塔

04

生吞鐵針 唯舌不灰

姚興認為鳩摩羅什智慧超凡,應該有承繼之人:「大師聰明超悟,天下莫二,若一旦後世,何可使法種無嗣?」於是,他強迫鳩摩羅什接受了宮女10名,不讓他再住僧坊,而是另立房舍,供給豐盈。

大師娶妻生子,引起眾多議論。有僧人對鳩摩羅什生起輕慢之心,有僧人則羨慕他「艷福不淺」,妄想仿效。

一天,在齋堂用餐時,鳩摩羅什讓侍者端來滿滿一缽鐵針,他面色凝重地說:「如果有人想學我,一定要學習全部,不要學習某些不如法的部分。否則,請各自安心辦道,謹守戒律,切莫再滋生妄想。」說完他用筷子夾起鐵針放進嘴裡,像吃飯一樣,將滿缽鐵針吃進肚裡。這稀有的示現,令僧眾們驚服,原來心懷妄想者也感到非常慚愧。

雖然如此,每次登座講法時,鳩摩羅什還是提醒僧眾,應以他的著譯事業而不是生活行事為準繩。他說:「蓮花生長在淤泥中,卻能出淤泥而不染,你們但取蓮花勿取泥啊。」

大師圓寂前與眾僧道別時曾說:「凡所出經論三百餘卷,唯《十誦》一部未及刪煩,存其本旨必無差失。願凡所宣譯,傳流後世,咸共弘通。今於眾前發誠實誓: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燋爛。」

公元409年大師圓寂,荼毗後果然舌根不爛,是為大師開佛知見,傳佛心法,印之明證!

鳩摩羅什寺舍利塔

遵照大師遺囑,僧眾們將他的舌舍利護送到涼州鳩摩羅什寺(今甘肅武威),建塔供奉。

而這座世間唯一的舌舍利塔,至今仍高聳於天地之間。

聲明:本文由「佛教慧日」微信平台原創,圖片來源於網路,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教慧日 的精彩文章:

喜劇明星陳佩斯,如今63歲歸隱田園,開啟素食人生……
走進我們的身體,看看五臟六腑的「光」是從何而來
在這個重要的時刻,你有沒有突出重圍
雁陣裁空,菊風從容——今日寒露
「隨緣不變」和「不變隨緣」 應該怎樣理解呢?

TAG:佛教慧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