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寫意畫的用筆方法

寫意畫的用筆方法

翼圖本期免費分享《王成喜畫梅技法》視頻全集,下期將免費分享《趙步唐山水畫教學》視頻全集。需要的朋友按如下方法領取。

點擊下方藍字搶購書畫優盤

寫意畫的用筆方法

寫意畫的用筆方法,歷代畫家總結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意、力、韻、趣」的用筆「四要」。

(1) 筆意

就是要意在筆先,畫家下筆時要心使腕運,以一種特定的情感、意念去驅使筆墨,才能因意成象,以象達意。筆意是用筆之總要,無意之筆是死筆。歷代畫家創造的藝術,所以能激動人心,主要是畫家在筆墨技巧中融進了激情和意趣。

(2) 筆力

就是運筆的力度感,是形式美感的重要因素。筆的力度感有兩種內涵:

第一是功力的力。所謂「力透紙背」、「筆能扛鼎」就是一種運筆功力的表現。表現運筆功力的程度有「老」與「嫩」之說。功力的老到,要有一個長時間的錘鍊過程才能做到,所謂「學力到,心手相應;火候到,自無板、刻、結三病矣」。功力老到的畫家,即使柔細的線條,也能做到柔中有剛,棉里藏針,有內在的力度。而初學者,無論使多大的勁,筆痕還是稚嫩無力,所以,筆力是一個長期的功夫。

第二是氣力的力。屬於用筆技巧,只要掌握用筆的方法和規律,就能做到。運氣使力的方法,首先是下筆前的用意要有力,要全神貫注,凝神靜氣,然後以意領氣,以氣導力把全身的氣勁由臂至腕,由腕至指,再由指把力注於筆端,使勁力自然透出筆端。切忌表面的劍拔弩張、火氣十足。

(3) 筆韻

所謂筆韻,有韻味和韻律二種含意。韻味,就是要求通過用筆的輕重、虛實、剛柔、方圓、徐疾、頓挫等變化,求得畫面的統一與和諧。如同音樂一樣,有一個基調、一個主旋律。韻律是用筆要有運動感和節奏感。和書法一樣,講究線節奏,「側法如飛鳥翻然而下」,「勒法如勒奔馬之韁」,「輕如行雲流水之變動」,「重如高山墜石之勢」。

(4) 筆趣

筆趣有意趣和天趣兩種含意。用筆有趣,才能使觀者賞心悅目,獲得美的享受,故筆趣乃是使畫產生形式美感的關鍵。用筆的意趣,在於巧妙地處理筆的生熟、巧拙、老嫩等關係。用筆熟而生巧,美則美矣,但會流於匠氣、市井氣。所以筆貴在熟而後生,由熟返生,「畫到生時是熟時」,才生意趣。用筆靈巧、奇妙,固然不易,但要警惕流於甜俗。所以用筆貴在古拙,由巧而到拙,純樸而磊落大方,乃生機趣。用筆的天趣,發於無意之筆,所謂「好筆、好墨偶然得」,是一種頓悟,靈感突發。求筆的天趣,固然與畫家的才能有關,更重要的是需依靠平時的學識、修養和長期的苦功。

詩、書、畫、印的結合

對於一幅傳統的中國畫來說,把詩、書、畫、印結合起來。似乎才表現得更為完整,更有特色。詩、書、畫、印結合,可以把幾種藝術融為一體,相互輝映,既能豐富畫面內容,又能擴大畫面境界,給人以更多的審美享受。這在西洋繪畫中是沒有的,這是中國畫的又一個特點。

詩、書、畫、印結合,是中國畫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在宋代以前,畫上是很少題字的,偶然有字,也只是在不顯眼的角落裡,寫著作者小小的姓名;那時雖然也有題畫詩,卻不是寫在畫面上的。到了宋代,才有一些詩人兼書法家的畫家,開始在自己作的畫上書一段題記或一首詩。這樣,詩、書、畫開始結合起來,中國畫歷史發展中的文人畫也開始了萌芽。文人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專有名稱,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的文人、士大夫的繪畫,以區別於民間畫工和宮廷畫師的繪畫。到了元代,隨著文人畫的繼續發展,印也加入了詩、書、畫的行列,於是詩、書、畫、印就像四個孿生姐妹一樣,形影不離地完善地結合起來了,這一藝術形式一旦出現,就被當時的畫家們普遍採用。到了明情兩代,文人畫壟斷了畫壇,詩書畫印結合的藝術形式日臻完善。

在詩、書、畫、印的結合過程中,書與畫的結合恐怕要比其餘兩種與畫的結合要早得多,這是由於中國的書畫工具相同,操作時又有許多共同之外的緣故。據說東漢的蔡匡就已是一個書畫兼能的文人了。書畫的結合包含有兩層意思,一是畫家本人就擅長書法,是個書法家,由於書畫同源,作畫時便自覺不自覺地以書入畫了,這既能顯示畫家的細緻,又能表現書法家的飄逸。二是以書寫款或題字在畫面上,與畫面形象協調搭配。這樣書入了畫。就成為了畫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構成中國畫的另一種形式美。中國畫中的以書寫款又叫做「落款」,一般來說是不可缺少的,就相當西洋畫中的畫者的簽名,表明了這幅畫的所有權。其他的題字,可以繪畫寫一個題目,一行自己想說的話,或一首詩,一段散文。其實題字是門很有學問的藝術,要有文學修養,題字不能隨隨便便,題字的內容要與畫面有著內在的聯繫,讓觀畫者通過題字見景生情、抒發胸懷。或者引導觀畫者以畫為橋樑,生髮開去,另拓天地,感念歷史的浩蕩或人生的哲理。同時,題字還要考慮到字體的形式、畫的內容和風格等。如一幅工筆畫就不能用狂草,一幅大寫意也不宜用正楷。字體的位置要恰到好處,要讓人感到上去一點或下來一點,增加一個字或減少一個字都會不妙,這就是恰到好處了。總之,要求字與畫面統一、和諧,增加畫面的形式美。

詩與畫的結合也是隨著書與畫的結合而出現的,那就是出現了喜歡作詩或作詞的畫家,而書法又寫得不錯,這樣他就用不錯的書法把他的詩書到他的畫上了。繪畫史一般把王維看成是詩畫結合的創始者。說他是一個「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代表人物。這己是一個很高的評價了。不過這有賴於蘇軾對他的鼓吹,蘇軾也是一個詩畫結合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後人又評價蘇軾,說他「以詩為有聲畫,畫為無聲詩」,這也是一個恨高的評價。看來王維和蘇軾便是詩畫結合當之無愧的典範。

詩畫作為兩門藝術,各有長處與短處,兩者結合起來,便能取長補短。畫表現的事物直觀、具體、真實、便於領略,但它要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只能選取某一瞬間的靜止狀態;而詩則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寫事物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發展變化,天上地下,古往今來,東西南北,自由馳騁,容量比畫大得多。把詩與畫結合起來,可以使靜止的畫面活躍起來,畫面的容量膨脹起來。而詩也有了形象的憑藉,想像的依託,因此,詩與畫的結合使二者交相生輝。

畫上題詩題款,也可以起到點題的作用。如人們面對一幅山水畫或花鳥畫,有時就很難猜透畫者的心思,但通過畫上的題詩題款,就比較容易把握作者的意圖。如宋代有名的皇帝畫家趙佶畫的《瑞鶴圖》,畫上只有20隻丹頂鶴繞殿飛鳴,晴空中有浮雲飄動,雖然觀畫者可以從畫中感受到一種輕盈舒朗之氣,但是畫家是否是要想表達出一種什麼思想呢?只憑觀畫是很難領悟的,但是只要結合畫上的題詩書款,就一目了然。原來是趙佶當政的某一夭,突然有一片祥雲飄來皇宮,繞柱附殿,眾人皆仰而視之。驚奇之餘,又有群鶴飛鳴於空中,與祥雲融為一體,經久不散。從畫的題詩題款中,以及已有的歷史知識。

我們可以領悟到畫家的這樣一種思想:在北宋內優外息的嚴峻時刻,畫家祈求上帝降下祥雲,以挽救宋王朝的危亡。但這當然只是可憐的皇帝畫家的一種自欺欺人的幻想了。

談了詩書與畫的結合,我們再來看看印。印,就是印章,最初只是一種信物,與畫沒有關係的。宋代有人開始把印押在了畫上,但那也是作為一種印證之用,以表明此畫的所有權。印可以是作畫者的,可以是鑒賞者的,也可以是收藏者的。印沒有成為畫面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就是還沒有入畫。到了元代,由於水墨畫的興起,占其餘畫種的絕對壓倒優勢。由於水墨畫上只有黑白二色,或只是黑白的濃淡變化,顯得有一些沉悶,於是一種朱文印章出現了。朱文印章押到畫上已不僅僅是一種信物的標記,它已成為畫面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起著活躍畫面氣氛的作用。

一般說來,一個中國畫家的印章是很多的,概括起來有三種,第一種是姓名章,這是畫家們最常用的。古代畫家的名字,別號往往有好幾個;姓名章呢,習慣用兩顆,白文章刻姓名,朱文章刻別號。第二種叫齋館章,是表示畫家住處的。中國古代的文人都愛給自己的住處取個什麼齋,或什麼館的名。第三種叫閑章,大都是刻一句成語,格言或畫家的主張,真是五花八門,豐富多彩。如「師造化」、「行萬里路」,是表示畫家主張師法自然,反對刻意臨摹的。如「孺子牛」、「江山多嬌」等是表示一種奉獻精神和反映時代特徵的。但這種印章一般都要與畫的內容有所聯繫。

同時,印章押在畫上,還要與繪畫在形式上緊密結合。印章在篆刻時講究字體、刀法、風格,是一門獨立的藝術。但是印在畫上,就成為了畫面不可分割的部分了。因此,蓋印的時候也要非常考究,要考慮整幅畫的構圖、色彩,要起到呼應、對比、配合的作用。有時候畫的一面空了些,另一面又重了些,顯得有些不穩,在顯得空的一面適當地蓋上一印,用朱紅的色彩一壓,畫面就穩住了,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詩書畫印的結合,還需要畫家有多方面的文化修養,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又說,「功夫在詩外」,因此。

一個好的畫家,不但要懂得畫學,也要懂得文學、美學、甚至哲學,以及其他自然科學的東西。總之,要盡量地做到全面的文化修養,才能創作出高水平的中國繪畫,才能使我們民族的這塊瑰寶源遠流長。初學繪畫的朋友是必須要懂得這些的。

國畫的美感與欣賞

對於一般人來說,能否欣賞一幅繪畫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們的欣賞步驟是:畫的是什麼?畫得像不像?畫家畫這種形象的寓意是什麼?如果都回答出來了,便認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來,便認為是看不懂。這種方法就是一種傳統的講「故事」的方法,他們對於繪畫作品的欣賞往往過多藉助「文學性」的描述。那麼,用這種方法來欣賞中國畫,一般來說,工筆的、寫實的作品就容易欣賞,因為它是具體、真實,看得懂。

但如果是粗放的。寫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寫意的作品,就較難欣賞了,因為它不寫實,形象不具體,就看不懂,而且更無從知道作者的寓意了。當然,一般人用這種方法欣賞繪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畫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聯想、產生共嗚。但是我們必須明白,一幅繪畫作品的好壞,卻不是以「像」或「不像」來衡量的。

就藝術而論,我們衡量一件繪畫作品的好壞,或我們欣賞一件繪畫作品,首先不在於它像或不像,而在於繪畫作品的主題,或者說繪畫作品中所輻射出的某種觀念、某種思想、某種情緒,能否緊緊地抓住觀賞者的心弦,能否給人以充分的藝術審美享受,並使人從中獲得某種啟迪和教育。應該說,這才是一切藝術作品的真正目的。像與不像僅僅只是作品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與不像就不能作為衡量作品的好壞或欣賞作品的標準。

那麼,畫家們是怎樣來看畫的呢?就國畫而言,內行人看畫一般是看畫面的整體氣勢,用美術術語來說就是先體味其「神韻」,或者「神似」,然後再看它的筆墨趣味,構圖、著色、筆力等。最後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內行人的這種抓「神韻」的欣賞方法當然是抓住了實質,因為「神韻」就是一種高的藝術審美享受,常常是中國畫家們的追求達到的目標。

當然,一般的人要從畫中去體驗到一種「神韻」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審美能力、藝術修養,也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繪畫方面的基本知識,特別是通過繪畫而訓練出來的一種「感覺」。所以要很好地欣賞繪畫,還得具備多方面的才能和藝術修養。

但是,如果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欣賞繪畫作品也許更能理解一些。有人提出,藝術的欣賞需要經過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和審美創造三個階段,那麼從這樣三個方面去欣賞繪畫作品是很有道理的。

審美感知就是要求我們直觀地去感知審美對象,即藝術作品本身,我們可以去感知作品上畫的是什麼?畫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鮮明的或是灰暗的,線條是流暢的或是笨拙的,表現手法是工筆的或是寫意的等等,總之要自己親自地平心靜氣地進行直觀的感受。第二步,在審美感知的基礎上進行審美理解。即在直觀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義和內涵。這種理解包括對作品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技巧的理解;對作品表現的內容和表達的主題的理解;以及對作品的時代背景和時代精神的理解等等,這就需要充分調動我們的思考能力。

我們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畫的內容要表現什麼?是怎樣表現的?所採用的藝術手段是否恰當?能否充分地表達出主題?同時,透過作品的畫面,猜測作者的心思,是熱情地歌頌或是辛辣地諷刺;透過畫面的氣氛,體驗畫面的情調:是深沉或是豪放,是樂觀或是悲傷。再還可以根據已有的知識結構,結合作者的身世、創作特點和所處的時代背景等進行分析。

到了這一步,藝術的審美欣賞並沒有完結,還有一個審美創造階段。就是通過審美的感知和審美的理解後,在對作品審美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通過自己積累的審美經驗、文化知識、主活閱歷等進行豐富的聯想、升發開去,再創造出一個新的意象來。這樣,你才真正獲得了啟迪和教育,欣賞繪畫才獲得了真正的意義。青少年朋友們不妨用這種方法去欣賞中國畫(或其他繪畫),認真試一試,看能否有所收穫。

文字來源於怎樣學畫畫,版權歸原作者。

我們傳播一種生活態度讓您一生擁有優雅氣質

文藝天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術世界 的精彩文章:

他,大隱於野的筆墨衛道者!
看齊白石畫葫蘆,學葫蘆畫法秘訣!
楷書遇冷說明書法界心氣不靜
乾隆臨摹的大胖鳥,咋就拍出1200萬高價?

TAG:美術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