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四論語文課學了些什麼——淺談背景知識

四論語文課學了些什麼——淺談背景知識

在前面三篇「語文課學了些什麼?」中,我主要強調了語言的重要性,這個話題還沒完,今後還有的是東西可探討。不過,今天,我想換個話題,說說「背景知識」的問題。

好多老師喜歡在學生學習新課之前,先介紹一下課文的背景知識。做的好點的,可以組織同學自發地去搜集資料。我本人並不喜歡這麼做,因為我比較喜歡強調「文本自身解釋自身」。但是,這並不是說這麼做就不是個好辦法,只不過,得問問怎麼做法。反過來,從學生這邊來想也一樣,讀文章前先了解一下寫作背景,並不是什麼不好的方法,但是,也得問問怎麼了解,了解了以後會怎樣。

我們從這麼一個例子出發來討論。

有一個微信公眾號叫「一座城池」,該號在2017年10月7日發表了一篇文章,名為《江一燕:光鮮的皮囊太多,有趣的靈魂很少》。文中有一句話說:「我做什麼事都很在意自己的內心,要學會簡單,簡單是生活的最高境界。這時的我會很開心很滿足。」句子打著引號,表明是直接引用。

這個例子能告訴我們什麼呢?

首先,從文章內的貼圖來看,這位攝影者曾經遠赴非洲,拍了許多非洲土著人和野生動物的照片。文章還稱,江一燕曾經師從指明攝影家董建成。於是我就開始想一個很奇怪的問題:能去非洲拍動物,能拜得名師,這種生活,還叫簡單?因為一般來說,要能夠做到去非洲攝影,不但要有強健的體魄做支撐,還得有足夠的資金(無論學攝影還是去非洲旅行,可都是燒錢的事兒)和專業裝備,還得有很長時間的攝影學習和實踐才能做到。而要拜名師學習,則需要足夠廣且堅挺的人脈,一般人可根本接觸不到大藝術家。

於是結論也就出來了——這文章真虛偽。

以上結論,就是從文章本身的內容出發,提出問題,然後推理得出的。從表面看,毫無瑕疵。但是,我要說的是,它不見得成立,至少,是不公平的批評。

如果我再花費一點時間和精力,去考察這位江一燕的生平,我就會產生新的問題。

例如,我了解到江一燕實際上是一個挺成功的演員,作品不多但都很優秀。而作為一個演員,廣泛的人脈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於是我就發現拜攝影藝術家為師,對她而言,可能真的是很「簡單」的。同時,相對於在演藝圈這種地方打拚,去非洲攝影,可能真的要「簡單」得多了。

這還只是很大略地去了解這個人。如果我再花費點時間精力,再詳細地去考察她拍照時,演戲時,學攝影時的種種具體經歷甚至細節,我就會獲得越來越多地關於這個人的知識,於是,原文的這個「簡單是生活的最高境界」,就會獲得越來越多的內涵了。

但是,我這麼說,並不是為了通過了解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等去「設身處地」地按照江一燕的心理去理解文章;更加不是說,我要變成一個史學家或者人物傳記家,去追索一段歷史,進而揭示歷史發展的某種規律。這些都不是語文工作者該有的態度。語文學者,了解歷史背景和作者生平的,其目的仍然在於解析文本,做出理解和批判,具體如下。

現在我已經知道了,用我個人的「簡單」去評價江一燕的「簡單」,是不公平的,兩者的簡單完全不是一個含義,當然也並不存在對錯。但是,我該怎麼面對這種區別呢?

首先,我要清楚,這篇文章的作者,或者說江一燕自身的那句話,並不具有普遍意義,難以彰顯普世價值,它只是個人的生活體驗,有個性但無共性,因無共性,所以個性也並沒有得到充分地彰顯。(這對矛盾關係非常複雜,本文暫時不展開,以後有機會再談)因此,這篇文章只能說是一個不錯的「開胃點心」,不太可能打動大多數人的心,很難成為經典。因為,經典的一大特點就是經得起反覆地推敲,能夠在絕大多數價值觀和概念體系中綻放光彩,不會因為諸如「簡單」一個詞的含義的變化,就不被人接受了。

也許,公眾號的作者本也就沒有想要讓自己的文章成為經典,只是想寫一篇「開胃點心」。從這個角度說,我們可以批判文章本身,但是不能批評作者的態度。

其次,文章不能經典,並不等於我之前花力氣去考索江一燕的生平就是白費的了。了解他人的經歷,對於我而言,是一種難得的經驗,這種經驗如果能夠在我的記憶和情感中持存,就可以成為「體驗」。一段好的體驗,可以與我之前的所有的體驗融合,變成我自己的生命歷程。而這,正可以提升我自己的生命水準,讓我變得更加開放,更加豐滿,更具有多樣性,更能夠以成熟、幸福、無畏的態度來面對未來。

綜上所述,歷史背景,人物生平也的確是語文課該學的一項知識。關鍵看怎麼學,學了以後怎麼用了。

作者

妙門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語之文之 的精彩文章:

高三的語文知識——文章六面體(四)

TAG:語之文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