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央視紀錄片《鏡子》:別讓滿滿的愛變成滿滿的傷害

央視紀錄片《鏡子》:別讓滿滿的愛變成滿滿的傷害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一個「問題孩子」背後,通常會有一個「問題家庭」。

01

近日,央視經過十年醞釀、兩年拍攝和製作,完成了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教育的紀錄片《鏡子》。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一個「問題孩子」背後,通常會有一個「問題家庭」。

看完紀錄片,我心中沉重。

沒有一個家長不愛孩子,但因為愛的理念扭曲、愛的能力缺乏、愛的方式錯誤,硬生生把愛變成傷害。

紀錄片里的家長,都用自己的方式愛著孩子。

《鏡子》第一集

《鏡子》第二集

《鏡子》第三集

02

家明:16歲,輟學在家,沉迷遊戲

家明的爸爸,本科學歷,企業管理者。

採訪中,爸爸提到自己艱苦奮鬥的感慨:讀大學前後,一瓶牛奶都沒喝過,但一直告訴自己,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爸爸最想把自己奮鬥和堅持得到的人生信條,傳遞給孩子。

當家明提出想去做流浪歌手、背包客時,爸爸堅持要把孩子「糾正」過來。

張釗:17歲,談戀愛,輟學在家

張釗的家長,也是本科學歷。他們認為孩子還小,不具備獨立能力,當孩子表達感受和想法時,家長用自己的「經驗」,把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擋回去。

或許,這是張釗家長認為的保護孩子最好的方式吧?

澤清:12歲,輟學在家

澤清的家長,紀錄片專門說明:他們是對社會有重大貢獻的人。

他們經常跟澤清說家裡沒錢、很窮,試圖激勵澤清好好學習。

廈陽:25歲,呆在家裡不上班,不談女友

廈陽的爸爸是一個普通的農民工,媽媽做保姆。

爸爸愛孩子的方式,就是在孩子小時候就外出打工掙錢,給孩子更好的條件。

這些家長,來自不同的社會背景,經濟能力不同,但卻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了同樣的困境。

廈陽的爸爸,很困惑:我是農村的,為了掙錢不得已離開孩子,讓孩子成了留守兒童。

但那幾個家長,他們都有單位、有職稱,我不明白他們的孩子怎麼也變成這樣了呢?

03

無論是什麼成長背景的孩子,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需求,那就是:感受到愛、信任和力量。

這些家長,雖然背景不同,卻在家庭教育中陷入同樣的誤區: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愛孩子,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家明

把孩子送到訓練營之後,培訓機構要求家長參加6天的培訓。

接到電話時,家明爸爸說:不可能啊,工作都安排好了。

老師明確告知「你們不來學習,孩子只會更嚴重」時,家明爸爸媽媽都認為:說得太誇張了,怎麼可能呢?

家明的一番話,呈現出孩子真實的感受。

我考試前他們都說「好好考,考完你想幹什麼幹什麼」。但每次考試完,他們又說「等我們有時間了帶你一起出去玩」。他們就像逗小孩一樣,說話不算話。

他們永遠都覺得我不行。我恨他們,我傷害自己就是要向他們證明,我有勇氣,我可以做到。

永遠都是他們說了算,買衣服鞋子都是他們買,什麼都要聽他們的,我有時候說都沒說完,他們就直接拒絕.

我喜歡貓狗,買回來他們就丟了;我小時候買很多東西,他們都直接丟了。

他們根本不相信我,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怎麼做。

爸爸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愛孩子,孩子感受的卻是:被否定的沮喪、被拒絕的難過、被替代的煩躁、被忽略的絕望......

張釗

張釗的爸媽堅持認為,孩子不去上學的原因只有一個:早戀。

當培訓老師指出,這不是根本原因時,他的爸媽搖頭:他(張釗)肯定騙你們!

他們堅持認為,如果沒有早戀一切都會很好。

面對鏡頭,張釗同樣呈現了不為爸媽所知的世界。

我爸跟我媽在一起,除了吵架就是吵架,我爸跟我在一起,就是看電視。

他們總是說我不敢,我其實把他們認為我不敢的事情都做了。

我跟我媽說在學校很壓抑,她說:那麼多人怎麼都沒事?

一個家長爭吵不斷的家庭,孩子感受到的愛能有多少?

愛的匱乏,才是孩子早戀的根源。

孩子表達壓力時,在家長眼裡卻是借口,正是家長習慣了忽略孩子的感受,一步步切斷了孩子跟家長之間的情感連接。

張釗坦言:他們不可能改變的,我已經放棄了對爸媽改變的希望,如果還要放棄女朋友,我就什麼都沒有了。

早戀,某種程度上,成為他心靈撫慰的方式。

澤清

原本各方面都很好的家庭,家長卻為了激發孩子的動力,時常告訴澤清:

「我們很窮、沒錢,你要好好學習,不然就找不到工作!」

殊不知,「哭窮」教育,除了讓孩子感受到巨大壓力、我不行之外,並無任何其他作用。

04

這些家長都很愛孩子,但愛的能力沒有提升,愛的方式沒有改變,愛就成了傷害。

物質日益豐富的今天,家長到底怎樣愛孩子,才能真正給孩子心靈以溫暖、力量、向上的動力呢?

結合紀錄片幾個家庭的情形,以及幸福雙翼家庭教育體系的核心,給家長們三點建議。

親情連接,是愛和教育的第一步

孩子的成長中,學習知識,固然重要,但家庭教育中是有不同優先次序的。

家長通過陪伴、傾聽,與孩子建立充滿安全感的親子關係,位於家庭教育的首位。

有了愛和安全感,一切事情都好解決;失去了愛的連接,再簡單事情也會變得困難。

很多家長愛子心切,再加上社會巨大的競爭壓力,更是急切地推動孩子成長,無數「應該」應運而生。

這些「應該」未必不好,但教給孩子的前提是:家長與孩子之間,親情和愛的連接足夠。

沒有親情連接,再好的「教育」,只會讓孩子感受到壓力、否定和絕望。

孩子出現任何「問題」,都記得:要先從親子之間的情感連接上做改變和突破。

先關注情緒、感受,再關注事情

當孩子們出現某些「問題」,家長們之所以焦慮,因為始終關注事情:怎麼讓他去學校?怎麼讓他願意工作?

張釗在訓練營期間,接到爸爸的一封信,反覆囑咐他:好好訓練,出來後好好學習。

張釗說:看完信我徹底絕望了。

情緒是人最真實的心靈窗口,當孩子出現煩躁、沮喪、挫敗等情緒時,其實是在傳遞一個信息:我感覺自己不被認可、沒有價值。

不把強烈的情緒視為洪水猛獸,而是嘗試理解情緒背後的需求,做好心靈連接之後,再尋求正向推動事情的方案。

允許自己和孩子慢慢來

中國社會近幾十年經濟高度發展,但精神發展卻相對滯後,太多家長忙於努力改善經濟,而忽略了精神和心靈層面的關注。

當家長意識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需要更新時,允許自己慢慢來。

同樣,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很多信念和行為模式已經形成,改變不是一朝一夕,也要允許孩子慢慢來。

家明的爸爸在學習之後,積極做出改變:允許孩子嘗試背包客、請假陪孩子玩、給孩子買以前不允許的寵物......

做出改變後,父子之間距離拉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兒子還會沉迷遊戲,爸爸有了深深的無力感:做了這麼多努力,還是沒能改變他。

在孩子的成長中,曾經缺失了多少情感的連接,就需要花費同等甚至加倍的時間和精力彌補。

家庭教育,永遠沒有速效葯。

05

當下中國,科學的家庭教育的普及,已經迫在眉睫。

訓練營之後,雖然孩子有了一些改變,但一段時間之後,都很容易打回原形。

就像農民播種一樣,家庭教育也需要按照孩子成長的季節進行,在某個階段就需要完成相應工作。

如果錯過了孩子成長的關鍵季節,再來改變,可能就需要很多倍的努力,但效果依然有限。

家庭教育,與其亡羊補牢,不如防患於未然。

如果你是一位家長,馬上行動起來,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讓你的愛成為孩子的生命力量,而不是傷害。

富書原創矩陣: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FranklinReadingClub),我屬貓(woshimiaoji),爸媽內參(shenduwenhua),富書(zhongchoudushu),出版暢銷書《僅有一次的人生,就要酣暢淋漓地活》

為什麼我愛的人不愛我,愛我的人我看不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的精彩文章:

個性說說:也許這個年紀說愛太早 但是我遇見了他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3條時間管理方法,讓你也成為自律的人
製作統一樣式的圖表,這也太簡單了吧
你對世界的認知層次越深,世界給你帶來的痛苦就越少
誰也無法代替你去看世界,誰也無法替你追訴自己的靈魂

TAG: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