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太極拳「非明師無以成學,非勤練無以頓悟」

太極拳「非明師無以成學,非勤練無以頓悟」

陳家溝有「三年一小成」之說,如果你練多年尚不能「成」,那就是問題了。選擇一位有真傳的明師,頭一年學拳架至招熟,第二年由師父點化達到懂勁,第三年學習推手技擊。

學拳架的關鍵是先學太極拳對身體各部位的要求和技巧、每一招式的要領,這樣自己回去練時才能「練一日得一日之功」,也避免犯錯誤後在錯誤的方向上越走越遠。只有在拳形上熟練後,師父才可以將核心技術提耳面授。這些東西都是陳家溝極為珍密的,是你靠練拳很難悟出來的,師父給你指點一句話,你的功夫就當時上一個台階,如果師父不講,你一直過不了這個坎,師父給你講多少,你就能上升多少個台階。不是師父保守,也不是看你花了多少錢的問題,師父首先考慮的是你是否配得上傳授。

學拳的人中,有練功配氣的,硬要一次呼吸完成一次開合,結果有的腹痛,有的胸悶,有的血壓升高,更有甚者每當想練拳但尚未練拳時腹部就痛。後來他們向我說明了情況,我讓他們忘記呼吸,讓它越自然越好。實踐證明,太極拳的氣不是配出來的,而是通過長期練功練出來的。吳圖南老前輩完成每個定式要五、六個呼吸,我們練拳每式也要五、六個呼吸才能完成一次開合。然而我們在單式練發勁時,呼吸和開合自然配合起來了。楊班候老前輩發人時,哼哈二氣定輸贏就是有力的見證。呼吸以細、勻、深、長為宜,但都是自然的,毫不勉強,望同學者細心揣摩體會,有所受益,我以此為樂!

初學站樁,不拘任何一種常見的站樁姿勢,百會與會陰、肩井與湧泉相對應,胯、膝、腳和肩、肘、手依次放鬆,肩窩和腿窩要圓、往裡掖,尾椎微泛,自然呼吸,一念代萬念即可。

樁功,分定樁活樁,太極拳的一切招式,都要保持樁功的要求。在屈膝松胯的姿勢下,要去體會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松靜順暢、內氣流暢等效果。這些效果又要靠一系列的技術方法的綜合運用才能產生,比如穴位經絡的要求、勁力輸送傳遞的過程等。有沒有效果、效果的大小,就完全取決於你的指導老師的技術水平了。明師可以讓你當天學站樁,當天就有氣感,練一周就能周身鬆柔輕靈,氣血順暢。沒真傳的拳師教你練半年,你也體會不到鬆柔的滋味,甚至練出偏差出現不良癥狀。

樁功你都沒學會,太極拳的套路就是花架子。比如老生常談的「沉肩墜肘」,90%的人理解成肩膀沉下、肘尖下墜。我甚至在一家全國很出名的拳館聽到一位很出名的教練在告訴學員說「墜肘時,想像肘尖有個東西在下面掛著」,哈哈,真是荒謬!真正的技術方法是,先外三合,再肩找肘、肘找手循經落穴,再配合上下臂肌的纏繞,達到氣貫指尖。肘,只是轉關過節一橋樑,練功運動時,應忘掉肘。奈芸芸拳友練太極拳之苦心,在此粗略點撥,賴有緣者自然覺悟:注意自肩至肘至中指的經絡和穴位。

不懂樁功,可以說練拳架是寸步難行,因為你對太極拳的最基本要領沒掌握住。經明師傳授後,你每天至少要練樁功1個小時,目的是不斷提高各項要領的技能,培養剛柔虛實開合的本領。

再說步法。學架式,先練下盤,所謂「注下不註上」,下為根基,又是力量轉換的來源。若是想練功服的拳友,如果你初跟老師學,老師不是先教步法而是直接上手教套路,那你就別跟他學了。

步法有多種,都要練。上身端穩,保持樁功的要領,身走平行線,不可起伏,腳出輕靈,腰胯松活。按老師的技術方法要求,越慢越好,細心揣摩轉關過節之技能,勁力走向之微妙感覺。久之,練出氣沉丹田、鬆柔圓活、完整一體、來脈得勢、輕靈堅實的下盤功夫。

沒有這一步的訓練,就不要練套路。

身手足協調練習。常見的有雲手、野馬分鬃、倒卷耾等。有的拳師讓練雲手,說是練纏絲勁。這是個嚴重的誤導,也是個故作玄虛的賣點。纏絲勁是各家武術都具有的自然而然的運動特點,並非你畫圈時才有,你衝出去的直拳,不也是螺旋纏絲勁嗎?你雲手的目的錯了,練出來的效果截然不同。

很多拳師們還有一個嚴重的技術錯誤,讓學員旋轉膝蓋。前面我已經說過,誰轉誰的膝蓋疼!你練太極拳本來是為了健身的,結果練出傷來,事與願違了。

不僅不能轉膝蓋,練拳時還不能把力量都轉嫁到膝蓋上。膝蓋和肘的功能一樣,是起過渡作用的。那些練拳多年、有一定「功夫」的第XX代傳人們因為不懂這個道理和技術方法,當架子放的很低的時候,力量都放到膝蓋上了,結果膝蓋還是不勝負荷而受傷。

作為太極拳入門技術要領的「注陰不注陽、注後不注前、下在上先」等,你聽說過嗎?

只要把握好上面所述的初學拳三點,你就掌握住太極拳的要領了,就算是學會走路了,繼續往下學套路也是水到渠成的事,起碼你練的不是空架子了。但是本來如此簡單的學拳步驟和內容,學員往往學不到!即便國內幾家非常著名、權威的拳館也沒有把這三個步驟的技術要領和功法教個明白。為什麼?我至今不知道答案。

經論曰:「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就是說,練拳時是以意帶形,意念專註,則內氣自然騰升,若一味地注意內氣的運動,則氣易丟易滯。

太極拳需明陰陽學說之空空色色的道理。拳者,用武之術也,學太極拳,本旨就是打人。然太極拳之不同於其他拳種的顯著特點就是:學拳時,不能心存打人之念。誰執著於一招一式如何打人,誰就偏偏練不出功夫。欲求至剛至猛,必先練至柔至松;有心求柔,無欲成剛;有心尚意,氣自貫足,無心打人,周身是拳。不執著於學打人,則自然就會打人;越是想著如何打人,越是不會打人,很難達到高層次水平。

形而上者道,形而下者器,這是個很淺顯又很重要的道理。目前市面上流行馬虹的《拆拳講勁》光碟視頻,王西安撰寫的《老架技擊秘法》等,看似很有價值,其實誤導大批愛好者,無非商業一行為而已。太極拳如此練法,自然降低到「術」的層面,而喪失了「道」的境界。

小架(即陳氏傳統的拳架),歷經300年來的錘鍊,理論完整,技術臻善,雖經「破四舊」「文革」浩劫,依然得到穩當的保存和傳承,陳鑫的《圖說》理明法備,成為所有門派太極拳的學習寶典。大架作為中途一分支,尚無形成文字的理技體系,尤其至陳照丕晚年回村教拳時期,老架的高層技術幾乎堙沒。文革後之所以選擇推廣大架而不是小架,其一是由於陳照丕前期在村內的推廣,當時的年輕人大部分跟他學大架;其二是小架的幾個代表都還是誠惶誠恐,不敢出頭,不敢與大架的代表們抗爭。但是,陳溝人們心裡都還是最清楚不過了。以「四大金剛」為例,初跟陳照丕學老架,後師從陳照奎學新架,最後都在努力學小架。

到陳照丕時期,老架出現了斷代。就連陳照丕本人,村子裡有「他不會推手」之說。所以四大金剛後來求學於陳照奎,他們學到了多少東西暫且不表,但看與陳瑜的拳架相比,功夫層次相差不少,後來就轉向學習小架,這也是四大金剛開始拉開距離的轉折點。他們誰也不聲張各尋拳師,悄悄學習,收穫各異。

現在的老架強調的是胸腰摺疊,所以練老架的普遍都不會用腰襠胯,不會腰襠胯,就不會轉關過節,就只能拿膝蓋擰轉。這樣重要的基本技術在老架中失傳了,所以你想通過練老架練出功夫,是畫餅充饑,這已經是個明擺著的現實。全國各地有許多這樣的人,練老架十年二十年不會功夫和技擊。

80年代以來這30年,大架(老架和新架)在全國遍地開花,極為盛行。人們一提到陳氏太極拳,就等於是大架,認識小架的寥寥無幾。而大架也越來越偏離「功夫和技擊」的主題了,流行成娛樂和表演。所以,大部分人學到的大架,都是身子亂舞,作勢作態,外行人看得眼花繚亂,實際是毫無內涵,腹中空空。包括馬雲、郭廣昌、吳京等,也是練的老架,娛樂還是可以的,他們是否能達到「理明法備」、修身養性的層次我很懷疑,吳京是否會用太極功夫技擊也是個疑問。英文有句諺語"mud is mud",直譯的意思是「泥巴就是泥巴」。

小架是陳氏家族真正的傳統拳還有一個更有說服力的證據:陳家溝有「五層功夫五套拳」的傳統拳法,目前仍然在為數不多的幾個小架拳家庭內部嚴格傳承,而大架自陳耕耘以來一直就是兩套拳:一路和炮捶。有拳友來信想了解小架大架的區別,最近不妨一談,以饗大家。

小架精細,要求靜有形、動有法,一招一式必有理有法,講究內在的、無形的心法,而你練太極拳不正是要學習這些東西嗎?你若掌握不到這些核心要領,又談何功夫、悟道?!大架粗糙,淺顯外漏,陳家溝村人稱其為「馬房架」,小架理法高深,村人稱其為「書房架」,不是沒道理的。

各種武術套路、拳架,本無優劣之分。但看其中有無內涵,拳架之層次高下就立見分明,習拳者有無收穫、有多大的收穫不問即知。小架所傳的「注陰不注陽,注後不注前,寧進不退,下在上先」等很基本的入門要領,許多練大架的聞所未聞,很多年仍然不會功夫,甚至練出一些病症,就是直接證明。陳發科的功夫造詣名震京師,晚年時回到陳家溝,看到陳克忠練的小架拳後,大為嘆服,震動很大,說自己「走了大半輩子彎路。」大架傳承至今,因為沒有系統的理論支撐,以及歷史時政的影響,技術丟失嚴重,甚至發生了邀請馮志強來陳家溝傳授大架太極拳的荒唐事。

現在練大架的代表傳人,都是練大架的技術,學小架的理論。有人想練小架,遺憾的是,時代不同了,當今商業化時代,小架的傳人們抱著葫蘆不開瓢。畢竟,在陳家溝,族內的大架和小架無言的利益衝突已經積淤成鴻溝,他們寧願傳給外姓人。

喝貫假茅台酒的人,你給他真茅台酒喝,他會說是假的,太極拳亦復如是。小架的外形樸實無華,乾淨簡潔,毫無娛樂性成分,所以,習慣於大架的拳友,初看小架,常有不以為然,甚至排斥。也有人出於利益,詆毀小架,誤導拳友。

在當今非尚武時代,大部分人練太極拳的目的是保健養生、修身養性。都知道太極拳保健養生效果好,能懂其理習其法者,寥寥無幾。所以,練拳,要練個明白,要掌握其內涵,一靜一動,皆有法度,一招一式,皆有妙境,非明師無以成學,非勤練無以頓悟。

雲手是個將軀幹、手、腳、步等周身協調運動的技術要領和功法綜合運用的招式,不能想纏絲勁。初學時,不是畫圓,而是畫方;不是畫平面,而是前後左右立體地畫不是用手畫,而是腰襠胯帶腰的轉動;不是練前面,而是練後背等等。這些若不懂,就莫談功夫。再次強調:雲手式,並非是練纏絲勁,也並非是膝蓋轉,而是腰胯轉。先學劃方,後學劃圓;圓由方生,四方生八方,八方生十六方,逐漸變圓,而又方圓相生。啥叫纏絲勁?怎麼才算纏絲勁?不僅僅是太極拳,任何一種拳術動作都有纏絲勁。說著做了一個出右拳的動作,你手臂前伸出拳,裡面就要自然地帶著纏絲勁,西方拳擊每個出拳動作也都是包含著纏絲勁。所以不要把劃圓當做是在做纏絲,你出直拳,裡面也是纏絲。

陳鑫《太極拳述真》有言:"背如黿蓋,四肢裹抱......如嬰攬懷」。,《圖說》主要講述了理論和拳技要求,但對於技術方法,陳鑫都避而不談。具體的太極拳功法、技術的習練方法,都在《三三六拳譜》里,而且還有一部分此方面的手稿也並沒示以外人。比如《圖說》中幾乎每一配圖中對頭部的要求是「頂精領起」,對腰部的要求是「腰精鬆下」,但是怎麼個「頂精領起」、「腰精鬆下」?陳鑫沒講。

大腿向斜上,有助於腰胯方向的轉換和勁力的傳遞;你練老架,拚命把**與地面平行,就容易把胯坐死,腰胯轉換僵硬,靠的是**腰摺疊抽扯之力。更要命的是,架子越低,只能靠膝蓋左右擰來擰去,全身的力量都放在了膝蓋上,結果,膝蓋就越容易受傷,練拳越勤奮,膝蓋傷就越重。練老架膝蓋受傷很普遍,這是其中一個原因。現在練老架的把上身豎直得筆直,名家都是身子前傾到XX度,只有這樣,腰以上的勁才能上行達到頂精領起(虛領頂勁),腰以下的勁才能氣達湧泉。

用「心」而不是用「身」去練拳的風格特點,用心練拳就是在誠敬的心態基礎上,束心斂志,心意結合,而非拳即是拳,心即是心,隨著水平功力提高,越是要注重練心。比如起式,先落胯而膝蓋自然彎曲,雙腳自然踏實踩湧泉穴;雙抬手時後背圓而鬆開,勁力由肩井、三里直達中指尖;落雙手時,**微泛,丹田充實,肩肘手合中有開,形成周身一圓,渾然一體,肌肉與骨骼分離,筋脈領勁,無剛無柔,若靜若動,宛若無極之相

加入微信群一起和我們交流分享!獲取海量太極拳教程、視頻資料(最新增加40張DVD資料)、電子圖書,和我一起免費學習太極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初學太極注意事項!站樁中的顫抖是好事,盤架中出汗也是好事!
99%的人都知道「松」是太極拳的核心!但是99%的人卻不知道「松」從「緊」中得,「輕」從「沉」中來!
空松陰柔到極致,石開天驚爆發力!太極拳所有的力量,都是在腰眼轉換
分清虛實 穩定重心!太極拳內勁的來源,確切地說,也可說是從腰襠勁而來的
解守德:太極拳懂勁的鍛煉和運用

TAG:九五太極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