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縫紉機》其他還好,這點讓我100個尷尬

《縫紉機》其他還好,這點讓我100個尷尬

(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縫紉機樂隊》大概是今年國慶檔最「悲催」的電影。

挾《煎餅俠》十億餘威,上映第四天,票房僅僅過億。

它做錯了什麼?

縫紉機樂隊

簡單說,《縫紉機樂隊》是一部合格的喜劇,但不是一部合格的電影。

尤其對於大鵬。

大鵬當然是個聰明人,Sir說過,他懂技巧,會技巧,就「笑」這件事,《縫紉機》遠勝大鵬上一部主演電影《父子雄兵》幾條街。

好的笑點是一場布局。

比如這場戲——

于洋飾演的富二代,派手下去樂隊房間裝竊聽器。手下回來後,臉上掛著一道長傷痕,流著血。于洋好奇問手下,手下說:「掉井蓋里了。」

于洋大笑:「大活人你能掉井蓋里?!」

手下愛理不理。

下一幕,當房間里胡亮與于洋的心上人——丁建國偷出樂隊成員寶貝吉他膜拜時,用詞曖昧至極。

只聽到聲音的于洋,誤以為是某種「不可描述」場景。前一秒還狂笑不止的他馬上由喜轉怒,身邊手下皮笑肉不笑地勸冷靜,但越勸越火上澆油,于洋終於暴怒,他不顧一切地奪門而出,沒跑兩步……

掉井裡了。

臉上還掛著與他嘲笑過的人一樣的傷口。

單聽文字可能還好,但用影像呈現出來,Sir相信很難有人能憋著。

用技術分析下這段結構:

短短5分鐘,圍繞著于洋的喜劇衝突接二連三——于洋與手下、于洋與自己、于洋與竊聽內容、手下與于洋,方向一致,層次起伏,首尾呼應。

有笑嗎?

有笑。

如果是為了逗笑,《縫紉機》已完成它的任務。

但於電影,甚至很多人說的「燃」,Sir以為,遠遠不夠。

這劇情太熟悉了——

經紀人程宮為懷有音樂夢想的樂隊主唱胡亮組建樂隊,組織演出,保護「破吉他」樂隊雕像的故事。

迫於現實,雕像依然是被拆除了,為了理想為了夢想,樂隊成員決定再次出發,在雕像的廢墟旁進行最後一次演出......

有沒有想起一部動畫片。

《歡樂好聲音》。

巧的是,大鵬正是《歡樂好聲音》中文版主人公巴斯特的配音演員

請別誤會,Sir不是在下判決,《縫紉機》抄了《好聲音》。

Sir想說的是,為何兩個套路如此雷同的故事,一個人讓我們,一個讓我

因為《縫紉機》讓我們找不到突圍的努力。

以《好聲音》為例。

豬媽媽羅茜塔想唱歌,是因為厭倦日復一日的家庭婦女生活,為此,她設計了一套智能家居系統,並在旁人不斷肯定中,克服了「不夠舞台表現力」的弱點。

箭豬妹愛什想唱歌,是因為她男朋友,為此跟他到處流浪,直到被拋棄,她才徹底通過唱歌找到自我,並克服「男朋友肯定我才行」的弱點。

還有壓軸的大象米納,這是一個天生歌星,因為羞澀一直不敢當眾歌唱,最後,在敗無可敗的廢墟上絕地反擊,克服了「不敢當眾唱歌」的弱點。

反觀《縫紉機》,你能找到這種人物進化的途徑嗎

每個人都面臨著外界的阻力與自我的困境。可實際上都不是多麼大的問題。

丁建國父親不讓她搞樂隊讓她當CEO;希希母親不讓她組樂隊讓她學造原子彈;楊雙樹女兒不讓他組樂隊怕他犯腦血栓。

搖滾之於他們的意義是什麼呢?

都是叛逆?

對搖滾堅定,堅定又不知從何而來;對理想忠誠,忠誠也不知道要到哪去。

看看最後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丁建國父親主動施救;希希母親一個頓悟就允許她登台演出;楊雙樹女兒也突然「不孝」了。

人物對搖滾的愛與付出,就像宣傳畫一樣平面。

你想書寫暢快,你先得鋪墊足夠沉重的鬱結。

你想呈現熱血,你先得刻畫足夠慘烈的困惑與掙扎。

而《縫紉機》差就差在,幾乎所有人物的不滿,都是為反抗而反抗的撒嬌。它對搖滾的想像,充滿了美圖秀秀式的柔光。

最大的問題在男主之一,大鵬身上。

這是一個從小視搖滾為生命的人,但他恰恰是最不搖滾的人。

他小時候纏著爸媽買吉他,搞搖滾、玩音樂是他的夢想,但一次意外,他就放棄了,認清現實的他還努力地說服別人跟他一樣認清現實、放棄理想,從頭到尾,我們只看到他在不停地逃避本該他承擔的責任,最後在一首煽動的《不再猶豫》中,完成了人生中最悲壯的一次意淫。

Sir就忍不住問了。

你在猶豫什麼?你又為你的猶豫,努力、犧牲過什麼。

說白了,音樂不過是他的愛好。

理想也不過是他不肯承認平庸的遮羞布。

這其實也是大鵬上一部電影,《煎餅俠》的毛病。

他的電影少的,是一種真正發自骨子裡的愛與怕。

簡單點說,你看大鵬的電影,你時常會齣戲。

他的邏輯總是戲劇(喜劇)大於人物、生活的邏輯。

僅《縫紉機》, 丁建國爸爸逼遷的段落是想說明什麼?趙英俊這等喜劇咖存在的價值又在哪裡?還有那場街邊大混戰,那麼多反派正派就這麼黑白分明地干起了?

這些段落砍掉,對電影的主題沒有絲毫影響。

甚至結局——

千人大合奏,所有人物集體全家福,《不再猶豫》廣場舞。

所有夢想突然都被認同,所有努力突然都被尊重,電影前半段設置的困難與障礙突然消失了。

也太,為燃而燃吧。

好萊塢著名編劇泰德·塔利提出過一個著名的「電冰箱問題」。

它的意思是:

你在電影院,看著電影。你的心情也隨著電影畫面、場景、演員、音樂等等一些電影因素而起伏波瀾。你高高興地看完,走齣電影院。

回到家,肚子餓了打算吃點東西,在你打開冰箱門的一剎那——

冷風這麼一拍。

你才會回想起來剛才的電影哪裡不對,有的細節出現了紕漏,有的情節不合邏輯。

《縫紉機樂隊》人物、劇情、音樂主題上的薄弱,都不是僅僅依靠喜劇的達標就能掩蓋的。

談搖滾,Sir有兩部搖滾電影安利。

一是《搖滾校園》。

S先生(MR.S)在幾分鐘內用一套和弦、一段鼓點,就給學生們編排出一段小型現場。

好極了!

讓我們開始吧!

無論是音樂、台詞,《搖滾校園》都能看出主創對搖滾的知識儲備。

AC/DC、Metallica、大衛·鮑伊、The Who....

至於搖滾的精神到底是什麼,影片點到即止——

吉他在手

搖滾於心

它在說,在搖滾面前,理想與夢想永遠沒有和弦與節奏重要!搖滾,首先是音樂。

另一部是《海盜電台》。

結尾,船隻將要沉沒,「海盜」們困在甲板上手足無措,電台粉絲自己組織的救援船隊出現在海平面。

但在眾人注視下,象徵自由的「RADIO ROCK」慢慢沉入海底。

當一切終於結束,人們沉入悲傷時。

伯爵從海底衝出海面,在眾人的歡呼聲中,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他在海面振臂高呼:

「Rock`n`roll!」

眾人吶喊。

「搖滾萬歲!」

故事發生在1967年的夏天,金屬禮還沒有被發明。那時只有高高舉起的手臂。

它在說,在搖滾面前,戰鬥與自由永遠沒有繼續活著重要!搖滾,首先是發出聲音。

還是那個問題,《縫紉機樂隊》呢——

結尾廣場舞,千人高舉著金屬禮,集體大合唱。

聽起來挺壯觀,仔細想想,這些人又相信什麼?戰勝什麼?成長什麼?

它想當然地把現實與理想置於水火不容的對抗。

彷彿理想是潔白的,現實是污穢的。

彷彿理想是現實的剋星。

但每個成年人都知道,不是現實殺死理想。

是你的選擇。

再殘忍點,什麼是理想。

不要看一個人說什麼,要看他(她)做什麼,不止看他做什麼,還要看他付出了什麼,最後再看看,他付出後,還能不能堅持他最初說的。

那才配叫,理想。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哥譚鎮民兵排長

微信搜索關註:sir電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O電影 的精彩文章:

比起吳京,李晨只是看上去硬 刪除
這一次我真服成龍
你們催的大熱劇評來了,只看男主就淚目
確實韓國今年第一,但你們都誇錯了
在銀河裸泳,給這部腦洞劇瘋狂打call

TAG:DO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