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維基百科正在塑造科學論文中的語言

維基百科正在塑造科學論文中的語言

維基百科是全球最流行的網站之一,但科學家極少在論文中引用它。儘管如此,這個在線百科全書似乎正在塑造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所使用的語言。一項試驗表明,最近發表的維基百科文章中的單詞和短語後續會更加頻繁地出現在科學論文中。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創新學者Neil Thompson表示,此項發現有悖於傳統的學術文化,即忽視維基百科作為知識源的可信性。「學術界一直在同維基百科作鬥爭。」Thompson介紹說,包括他所在的諸多高校警告學生不要在作業中引用維基百科作為來源。但日前發表於社會科學研究網路(SSRN)預印本伺服器的最新研究表明,維基百科的文章可以充當不斷更新的開放獲取評述文章。

Thompson是此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他和另一位共同作者、匹茲堡大學經濟學家Douglas Hanley讓博士生撰寫了43篇主題未在維基百科上出現過的化學論文。2015年1月,他們隨機選取了一半文章在該網站上發表。充當了對照文章的其他半數論文未被上傳至維基百科。

截至今年1月,這些化學文章共收到了200餘萬次瀏覽。研究人員隨後分析了由愛思唯爾發表的影響力最高的前50篇化學文章,以確定這些科學論文中的語言是否在2016年11月,即上傳至維基百科的文章發表的近兩年後,發生了改變。

他們利用文本挖掘技術測量了單詞的使用頻率,發現隨著新的術語被引入該領域,科學論文中的語言在此項研究期間出現了偏移。Thompson介紹說,這種自然的偏移相當於每250個單詞中便會出現一個新術語。與此同時,研究人員發現,語言隨著時間流逝發生的最大的自然改變是,在一篇科學論文中平均每300個單詞中會有1個受到維基百科文章中語言的影響。

和知名出版刊物相比,這種影響在較少被引用的期刊中更加明顯。研究人員認為,最早發表的關於全新科學主題的想法和語言首先進入維基百科,然後反饋到後續研究採用的文獻。(徐徐)

維基百科簡介

維基百科(Wikipedia),是一個基於維基技術的多語言百科全書協作計劃,也是一部用不同語言寫成的網路百科全書。.維基百科一字取自於本網站核心技術「Wiki」以及具有百科全書之意的「encyclopedia」共同創造出來的新混成詞「Wikipedia」,當前維基百科是由非營利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負責營運,並接受捐贈。2015年5月19日,中文維基百科被關鍵字屏蔽和DNS污染 ,而其他語言的維基百科暫未受到影響,可以正常訪問。

使用方法>>編輯方法及條目分類

編輯方式

與傳統百科全書相比,維基百科其最主要的特點為採取開放的精神。這意味著不論是擁有維基百科賬號的用戶或者是其他匿名的瀏覽者,在閱讀條目的同時也可以把自己所認為適合的內容添加於文章之中;不過在一些特別敏感或者是容易受到破壞的內容則會賦予不同程度的「保護」,藉此以暫時禁止瀏覽者對於一些文章編輯的許可權。不過不同語言版本的網站或多或少會修改這項政策,例如在英語維基百科中便只有註冊用戶可以創建新條目。然而維基百科其條目內容並不會歸屬於創建者或者任何編輯者,同時也不會要求任何文章必須給公認的權威人士審核;相反的,編輯者對於文章的內容和架構大多必須經達成共識以作處理。

在一般情況之下,所編輯過的文章都能夠立刻檢討與修正。一些時候編輯維基百科者可能為條目加入內容不精確的字句、具意識形態的偏見或者是無意義的話語,而這些編輯結果必須等待另一名編輯維基百科者發覺並糾正內容。面對這種情況,不同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都有各自負責管理的行政架構,同時也允許針對這一現象自由地修改相關政策。例如在德語維基百科便對條目採用「穩定版本」政策,也就是編輯內容在經過他人查閱後才會顯現給一般瀏覽者觀看。不過英語維基百科則沒有採取德語維基百科的模式,其中前者在2010年決定先測試2個月再做決定。英語維基百科的推動者希望能夠藉由「查閱更改」的方式來避免新加入的用戶編輯「爭議」內容或者是輕易破壞文章內容,通過審查的步驟使得一般瀏覽者只會看見查閱前的文章內容。然而在這次測試後英語維基百科社區並沒有就「暫定修改」系統達成共識,最終於2011年5月將文頁面中所有的「暫定修改」內容刪去。

無論是否有於維基百科之中註冊,文章貢獻者能夠藉由軟體來編輯內容。每一篇條目都有名為「歷史」的頁面記錄著過去每一次文章的修訂,不過在針對然誹謗性內容、犯罪威脅記錄或者是侵犯版權等情況時也有可能會將過去紀錄刪除。例如日語維基百科對於某些受到注目案件的受害者真實姓名會選擇刪除處理,甚至也會依同樣理由干涉其他語言版本的內容。不過一般編輯者也可以於此頁面的選項,撤銷有關內容的不當更改或者是恢復先前被刪去的內容。而每一篇條目之中也會有與其相關的「討論」頁面,這能夠協調編者們針對該條目的編輯活動。另外在數名編輯者們也能夠在固定的「討論」頁面之中尋求「共識」,並常常會以投票來決定條目的內容或者是架構。

此外編輯者也可以於網站的「最近更改」處查看最近修改過的條目,藉此來了解其他參與者的工作。而一些長期參與的編輯成員則會將他們感到有興趣的條目列入「監視列表」之中,如此一來這些用戶便能夠輕鬆地跟蹤這些條目的最新修改。許多已有一定程度發展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編輯者則往往會更常查閱「監視列表」的變動,原因在於隨著維基百科參與人數的增長會使得「最近更改」列表項目大幅增加。另外每個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也會另外有一個待巡查頁面的列表,藉此來審查新創建的條目之中是否有過於明顯的問題。經常遭受到破壞的條目則可以對文章內容申請「半保護」,這樣便只有維基百科的註冊用戶能夠編輯;而當某一條目過度具有爭議性而引起激烈爭執的話,條目也有可能變成只有系統管理員能夠修改的「全保護」狀況。

除了參與維基百科的志願者外,維基百科也廣泛使用經過設計的電腦程序「機器人」來糾正常見的拼字錯誤或者語法問題,甚至有些「機器人」能夠自動分析統計數據、並以相同格式來編寫地理條目的基礎內容。另外也一些「機器人」被設計來檢測他人對於維基百科的攻擊或者破壞,除了能夠自動或半自動的修復這些文章內容外,通過內容過濾器的設置也能夠及時警告用戶其編輯「不受歡迎」。而通過網路地址的鎖定,「機器人」也能夠阻止其他用戶正在添加可能具有商業性質的廣告網頁,或者是使用魁儡賬號或IP地址來破壞。不過許多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在設計出「機器人」之後,必須先經過社區批准才能夠運作。

條目分類

維基百科一開始所出現的條目內容大多鬆散且未經過組織,不過通常在之後便會有志願者對其修改,且根據內容擴展情況和條目題材給予分類,藉由分類的方式也可以幫助其他用戶更加容易依照內容和屬性查閱每一篇文章。一篇新條目如果只有一些淺短的定義和條目鏈接的話,通常會將條目列為「小作品」並且要求他人協助修改。而另一方面如果條目內容極為完善的話,則可能會另外提名為「特色條目」。研究員賈科莫·波代里(Giacomo Poderi)便發現這類被列為「特色條目」的文章,往往是由數名維基編輯者在密集修改的情況下才能夠達成。「特色條目」在提名之後會由其他編輯用戶決定是否有資格,而在成為「特色條目」便通常會輪流登上維基百科首頁上展示,以英語維基百科來說平均每天會展示一篇特色條目。然而在2010年的一項研究報告發現,維基百科中特色條目間的文章質量始終無法一致,這使得研究人員認為維基百科社區對於條目內容的評估其實「並無效果」。

在2007年在準備製作維基百科印刷版本時,英語維基百科則決定依照當時文章質量的比例來安排各種不同文章質量的條目刊出。另外維基百科社區的數名編輯用戶也可能會自行組織「專題」,藉此一同編輯特定領域主題的條目文章,並且藉由相關的討論頁來同時協調多篇文章的結構與用詞。

小編:八月未央

來源:科學網,部分內容來源於搜狗百科

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百納知識》由百納公益組織創辦和運營,

由子斯月、王成禹、趙序茅3位博士擔任主編,

廉富鐲擔任執行主編,

60餘位本碩博和青年老師參與公益運營。

科研是一場美麗的冒險,

《百納》願做大家冒險路程中最真誠的陪伴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納知識 的精彩文章: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要付出怎樣的代價?
2017年數學建模a題參考資料
秋招季,跟大夥談談大四找工作前應該作何準備?

TAG:百納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