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錢幣——從太祖朱元璋到崇禎、南明時期到明末發行了那些?

明朝錢幣——從太祖朱元璋到崇禎、南明時期到明末發行了那些?

收藏有風險,出手需謹慎

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國號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表示承襲自韓山童、韓林兒父子的「大小明王」之號,又稱皇明,史稱明朝、明代,清朝時稱之為前明。

大中通寶

大中通寶是中國古代錢幣之一,元末起義軍領袖朱元璋稱吳王時所鑄。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市)設寶源局鑄「大中通寶」錢,以四文為一錢,四十文為一兩、四百文為一貫。錢凡五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

各等錢均有光背、背字兩種。背字記京城及各行省簡稱。當十錢除記地外,註明「十」字,表「當十」之意。「京」字當十錢較各行省當十錢微大。 此錢鑄造較為精美,並有一定的存世量

鑄期: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朱元璋始鑄

幣質:青銅

特徵: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式,背記地或作記值

洪武通寶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全國各省除少數省外,都沒有鑄錢爐,年鑄錢約一十九萬貫,其中洪武五年(1372年)時鑄錢最多。洪武《鑄錢則例》規定,鑄錢應用生銅。但當時銅材稀缺,所以就普遍用廢錢和舊銅鑄造,因銅質複雜,純度不一,而造成「洪武通寶」成色不一的情況。

洪武通寶特點:一是過去的錢或記重或稱寶,再冠以年號,洪武錢既稱寶又記重;二是洪武錢作為國朝錢即制錢,有一定大小層次及形狀、文字標準,不偷工減料。

鑄期:太祖洪武 元年(公元1368年)始鑄

幣質:青銅

特徵: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式,背記地或作記值、記 重等。

永樂通寶

永樂通寶是明成祖朱棣鑄造的年號錢。明初推行紙鈔為主的貨幣流通制度,使用大明通行寶鈔,銅錢鑄禁無常。朱棣即位後,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外交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改革舉措。外交政策上,朱棣一反明初閉關政策,實行「懷柔遠人」的對外開放政策。出於外交和對外貿易的需要,永樂六年(1408年)開鑄永樂通寶錢,「至九年又差官於浙江、江西、廣東、福建四布政司鑄永樂通寶錢」,用於對外貿易和賞賜。

鑄期:成祖永樂六年(公元1368年)始鑄

幣質:銅、銀

特徵:通行小平銅錢。錢文形制與金大錠相仿

洪熙通寶

古代錢幣之明朝仁宗皇帝朱高熾,洪熙年間(公元1425年)鑄造。「洪熙通寶」傳世絕少,皆為國寶級文物。不過泉界對其真偽尚有爭論。此錢泉屆多認為是後朝補鑄。

宣德通寶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開鑄「宣德通寶」,錢制沿永樂成規,皆為小平錢,光背無文,真書直讀,製作上稍遜於「永樂通寶」,書法一般,版別較少,相比同時期所出的「宣德爐」銅器相差很大。傳世量少於永樂錢。

鑄期:宣宗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始鑄

幣質:銅、銀

特徵:小平,真書直讀,錢文、製作精好

弘治通寶

自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後,到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共六十八年未再鑄錢。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鑄行了「弘治通寶」,此錢皆為小平錢。光背無文,真書直讀。此錢版本較多,各地所出,略有差異。

鑄期: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始鑄

幣質:青銅

特徵:通行小平,錢文作八分書。

水官通寶、太定通寶等

水官通寶據考證為雲南大理土司鑄幣,存世量極少,收藏之珍品。

太(大)定通寶小平錢,紅銅,厚肉型,錢文作八分書。同時期大理國還鑄有太官通寶,太子(平)通寶,鑄造均不多。

鑄期:明弘治年間雲南大理國鑄幣

幣質:紅銅

特徵:小平,厚肉型,錢文作八分書

嘉靖通寶

明朝世宗朱厚熜,嘉靖年間鑄造。「嘉靖通寶」是方孔圓錢,直徑一般為2.5cm左右。弘治十八年,改定錢重為每文一錢二分,鑄錢成色為每用銅一斤加好錫一、二兩。但改制之時,孝宗已崩,武宗已繼位,次年即改元正德,故依制所鑄的弘治通寶錢不多,但按一定比例加錫鑄錢,卻成為嘉靖,萬曆朝鼓鑄銅錢的方法。故嘉靖朝所鑄嘉靖通寶存在銅色偏白現象,即所謂「白銅錢」。另外,嘉靖通寶的「靖」字有斜立、正立之分。

鑄期: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始鑄

幣質:青銅、黃銅

特徵: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式。小平素背,余皆記重,折十幕文記值記重

隆慶通寶

明穆宗朱載垕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鑄行「隆慶通寶」。此錢皆為小平錢,光背無文,真書直讀。隆慶通寶錢制每文重一錢三分,有金背、火漆。隆慶時期鑄錢比嘉靖時減少,當年兩京鑄錢僅二萬貫,只及嘉靖時兩京鑄額的一半。

鑄期:穆宗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始鑄

幣質:黃銅

特徵:小平。字文端正,鑄工精美,銅質厚重

萬曆通寶

中國古代錢幣之一。明朝神宗朱翊鈞,萬曆元年(公元1573)鑄造。仿造嘉靖錢制,有小平,折二兩種。光背者比較多見。少數小平錢背有「工」,「天」,「公」,「正」,「江」,「河」,「厘」等字,其中「厘」表示值銀一厘。背「河」,「戶」者極少見,價格頗高。折二錢鑄量也多,製作精良,偶有背星月者,價格頗高。還有銀質「萬曆通寶」錢。

鑄期:神宗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始鑄

幣質:黃銅、偶有青銅者

特徵:小平及折二銅錢。背作星月文或記地、記監或記重、記值等各種文字,種類甚多。

泰昌通寶

明熹宗朱由校,天啟年間鑄造。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年間並未鑄錢,因其在位僅一月,未及鑄錢,其子明熹宗朱由校於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先補鑄其父年號「泰昌」錢,稱「泰昌通寶」。此錢為小平錢,真書,直讀,銅色淡紅,也有黃銅錢,版本不多,有背月,背星錢。

鑄期:熹宗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補鑄

幣質:黃銅

特徵:有小平及折二型錢。錢文宋楷。背有星月紋等

天啟通寶(熹宗)

天啟通寶錢以鑄量多,流通廣,成為明代流通量最多的錢幣之一,至今仍多有發現。

「天啟通寶」是明熹宗朱由校執政期間鑄造的,有50多個版別。單是幣背面的文字,就有很多種,有紀局名、地名的戶、工、高、浙、福、雲、密、鎮、府、院、新;紀重的有一錢、一錢一分、一錢二分等。因此有人認為明朝天啟年間所鑄的「天啟通寶」,開啟了我國古代錢幣背面版式多樣化的先河。

錢背文大量的出現記地,記局,記重等形式。此前僅萬曆時期出現過,但版本有限。所以明朝錢幣制式的複雜時期是從天啟年間開始的。

不少錢幣收藏愛好者,只知道有明代「天啟通寶」錢,而不太清楚元代也有「天啟通寶」錢。

鑄期:熹宗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始鑄

幣質:黃銅、偶見青銅、赤銅者

特徵:分小平、折二、折十,背文複雜,品類甚多。

崇禎通寶

明毅宗朱由檢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始鑄。《續文獻通考》載∶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十二月,戶工二部進崇禎新錢式,帝令每錢一文重一錢三分,務令寶色精彩,不必刊戶工字樣。錢文真書,通寶之「通」字有單點、雙點之分。有小平、當二、當五,又有當十型大錢四種。小平、折二、折五錢背文繁雜混亂,有記重、記天干、記局、記地、記局兼記值、古語錢等,名目繁多,舉不勝舉,其中以光背及記地平錢為最多。

鑄期:思宗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始鑄

幣質:黃銅

特徵:分小平、折二、折五、折十,背文複雜,品類繁多。

到了明朝末期諸侯稱帝封王,各自為政,割據稱雄,自鑄貨幣展示出一朝暮景。

魯王監國朱以海在江浙鑄大明,弘光帝朱由崧在南京造弘光,隆武帝朱聿鍵據福州鑄隆武,永曆帝朱由榔在肇慶改元永曆,鑄永曆通寶。

大明通寶

南明魯王朱以海被奉為監國於浙江紹興時所鑄。崇禎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關後,魯王逃亡台州(今浙江臨海)避難,弘光元年(1645年),被張國維、張名振等擁立於紹興監國。當年12月鑄行了大明通寶。朱以海奉為監國後,繼與福州唐王朱聿鍵政權相互傾軋,魯監國元年(1646年)6月,清軍渡錢塘江攻打魯王政權,張國維兵敗身死,朱以海由被困中逃出,由張名振等護衛流亡海上,後依鄭成功居金門病死。

大明通寶材質有紅銅、黃銅兩種,鑄造不精,小平錢,背鑄「戶」、「工」、「帥」等字,也見光背平錢,有的背「帥」在穿上,也有穿右「帥」字。初鑄錢徑26毫米,後鑄錢徑為24毫米至25毫米。大明通寶鑄量少。

(有資料記載大明通寶只見小平錢,但是嘉德拍品種卻有極美罕見南明·朱以海 「大明通寶」折十(直徑:63.1mm),如此極美的罕見藏品,難到就是鎮庫錢之屬也?)

鑄期: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魯王朱以海據浙江鑄幣

幣質:紅銅、黃銅

特徵:背鑄「戶」、「工」、「帥」等字以及光背平錢。錢文形制風格類天啟錢

弘光通寶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於崇禎至弘光年間(公元1644年10月至1645年4月)所鑄造。版別比較複雜,分小平及折二,小平分南京版、鳳陽版、桂林版、貴陽版、背星、背鳳等版別。其中「鳳」指省鳳陽,為馬士英鑄於安徽鳳陽。桂、黔版、雲版、」背星、等版別應為永曆朝補鑄。折二分背貳、楷書光背二種。

鑄期: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福由菘以海據南京鑄幣

幣質:白銅、黃銅

特徵:小平及折二型錢。有楷書、八分書、隸書三種。

隆武通寶

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南明禮部尚書黃道周等人擁立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即位,改元隆武,鑄行「隆武通寶」。

隆武通寶屬於南明鑄幣,有小平,折二兩種,小平錢分背有文及無文兩類。目前光背小平錢存世較豐富。小平有背星紋及戶、工、南、留等字。背無文小平錢有「正」隆、「生」隆、「缶「隆,又有武字筆畫分上下點區別。折二錢直徑約29毫米,重6克左右。此外還有「隆武通寶」鐵錢,較為罕見。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八月,清軍攻入閩,俘明紹宗朱聿鍵,明紹宗朱聿鍵絕食死於福州囚處。隆武政權滅亡。

鑄期:唐王朱聿鍵隆武元年(公元1645年)據福州鑄幣

幣質:銅、鐵

特徵:小平及折二兩種

永曆通寶

明昭宗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稱帝時鑄「永曆通寶」。此錢版式多種,可分四等,小平錢徑2.5-2.7厘米,重4-4.8克,折二錢3厘米,折五錢3.2厘米,折十徑3.5-4.5厘米,重10-26克,輕重大小懸殊較大,除光背者,小平錢背文,御敕督部道府留粵輔明定國,尚有記局,記值等,折五背文五厘,折十背文壹分。雖永曆帝在位16年, 台灣永曆錢甚至流通時間達37年之久,但永曆政權滅亡後,永曆錢開始銷毀改鑄,加上清廷後來大力回收銷毀,永曆錢的存世量在明年號錢中不算多。

鑄期:桂王朱由榔永曆年間(公元1647-1661年)據西南(監督肇慶)鑄幣

幣質:黃銅、紅銅

特徵: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種類繁多

明末農民起義

明末農民起義又稱明末農民戰爭、 明末民變、 晚明民變、 李自成之亂、張獻忠之亂、等,爆發於明末天啟和崇禎年間乃至清初的一場農民戰爭。

明朝末期,天災人禍不斷發生,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明廷面對皇太極在邊外的威脅和內地的災荒,為了節省開支,精簡機構,明廷被迫對驛站進行改革,而陝西又逢旱災,人民無法生活,只有鋌而走險。明末農民起義首先爆發於陝北。這裡土地貧瘠,生產落後,賦稅和徭役嚴重,加之連年發生災荒,所以率先引起農民起義。

下面就來聊聊他們鑄造的錢幣吧!

永昌通寶

永昌通寶是明末農民起義政權鑄幣。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陝西米脂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率農民起義大軍一舉攻克明廷西北重鎮———西安,次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朝,稱新順王(百姓稱闖王),國號「永昌」,並開爐鑄「永昌通寶」銅錢,意為永代昌盛。

鑄期:明末李自成永昌元年(公元1644年)據西安鑄幣

幣質:黃銅

特徵:分小平、折五。有版別數種。

大順通寶

大順通寶,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張獻忠所鑄的錢幣。1644年11月,張獻忠率領的農民軍攻克成都,稱西王,建立了大西政權,以成都為西京,年號「大順」,鑄造有大順通寶。大順錢製作非常精美,銅色金黃,多闊緣大樣,所見有光背、背工、背戶三個品種。

鑄期:明末張獻忠據成都建元大順期間(公元1644-1646年)據西安鑄幣

幣質:黃銅

特徵:闊緣大樣(或謂當二),銅質精潤,背有戶、工等字

西王賞功

西王賞功錢中國古代錢幣之一。是明朝末年起義軍首領張獻忠在四川鑄造,有金銀銅三種材質,大小在46毫米,厚度2毫米,為大西國國主賞功之錢幣(或者叫獎章)。

相傳有金,銀,銅三品,皆世所罕見,泉界大珍。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為泉界大珍。

1644年,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張獻忠據川時,自稱「大西王」,在成都建大西國,改元大順,鑄有「西王賞功」大錢,分金、銀、銅三品,以獎勵有軍功者,存世極罕見。清朝統治期間,凡涉及西王的任何物品(更別說是西王賞功之物)定會被滅門九族,在西王稱王的幾年已是珍品,極少將領珍藏擁有,歷經370多年的今天,尚未聞有人目睹西王賞功的真容。相傳西王賞功做工精細,字體剛勁優美。

備註:明末張獻忠舉事,據川稱大西王。鑄西王賞功錢,計有金、銀銅三品式,以賞有功折。今存世均罕

興朝通寶

是張獻忠義子孫可望入滇以後,於永曆三年(1649年)稱東平王時的鑄幣。鑄行量大,鑄行時間長,開創了一派自己的風格——「滇派」,其影響十分深遠。。「滇派」錢幣與眾不同,錢文多出自匠人之手,因此字體古拙樸素;內郭、外郭都較其他錢幣為寬,錢好打磨不甚精整;用材單一,多為銅幣;鑄工較粗糙,但錢體分量十足。這種風格對後世吳三桂的「利用」、「昭武」及其孫吳世璠的「洪化」諸錢都有較為明顯的影響。而直到清朝咸豐、同治朝,滇貴兩省所鑄大錢亦隱約可見其蹤影。

備註:明末孫可望(張獻忠義子)入滇稱東平王時鑄幣,分大小數種。

吳三桂

崇禎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順治六年(1649年),吳三桂鎮守雲南,引兵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2]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史稱「三藩之亂」。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陽病逝。追謚為開天達道同仁極運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孫吳世璠支撐了三年之後被清軍攻破昆明,三藩之亂遂告結束。

利用通寶

利用通寶是吳三桂鑄造的錢幣。版式大致有背「厘」,「二厘」,「五厘」,「一分」,以記折銀。也有光背和背「雲」,背「貴」等字。文字書寫頗為工整。

備註:清初吳三桂據滇反叛,僭號大周,建都衡州,改元昭武,鑄錢利用通寶。按今所見,分小平、折二、折五、折十等

昭武通寶

清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初,吳三桂在湖南衡陽稱帝,國號大周,改元昭武,為維持人心,鑄「昭武通寶」。此錢仿明代錢幣舊制,其版式有小平和折十型。小平楷書錢較多,常光背,也有背「工」者;小平篆書則較少;折十是篆書大錢,背「壹分」,篆文古拙。但吳三桂在這年八月死了,故此幣流通時間不長,流通領域不廣。「昭武通寶」是在湖南衡陽鑄造發行的唯一古錢幣。

鑄期:清初吳三桂僭元昭武(公元1678年)時鑄幣

幣質:黃銅

特徵:分小平、折十(壹 分)兩種。錢文有真、篆二體

洪化通寶

洪化通寶是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鑄的。

明末清初,順治帝為奪取全國政權,先後起用三邊總督洪承疇、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等明朝降將為其開路打先鋒。康熙即位後,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作為「有功之臣」分駐各地,論功受賞,史稱「三藩」。三藩各有重兵,分據地盤,在用人、徵稅、鑄錢等方面各自為政,儼然是三個獨立小王國。「三藩」都曾鑄錢,其中吳三桂鑄「利用通寶」、「昭武通寶」。

後來,清政府為維護全國統一,下令撤藩,吳三桂舉旗反清。1678年吳三桂病死後,其部將擁戴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 在貴陽襲號,改元「洪化」(公元1679- 1681年),並鑄「洪化通寶」。

鑄期:清初吳世璠(吳三桂孫)至貴陽僭號洪化時(公元1679-1681年)鑄幣

幣質:銅、鉛、鐵

特徵:字文風格類昭武、利用;背有戶、工等字。

裕民通寶

裕民通寶是清初三藩中的福建耿精忠所鑄。錢幣版式有小平,折二,折五,有小平光背,折二背「一分」,折五背「一錢」或「浙一錢」。

鑄期:清初靖南王耿精忠判據閩中時(公元1674-1676年)鑄幣

幣質:黃銅

特徵:鑄工精整。有小平及背一分、壹 錢等大錢

有明初到清初的歷史故事講完了

如果對清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小編以前寫關於清朝故事文章

關注小編,和小編一起探討、交流錢幣收藏小知識和小樂趣!如果錯誤請大師指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明崇禎斷送了大明江山,也許一開始殺魏忠賢就是一個錯誤
一代名將竟被韓劇醜化
《西遊記》在明代是禁書?真實的情況其實是這樣的
他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堅持一夫一妻制度的皇帝,在後世口中評價極高
盤點韓劇中各王后所穿的王妃冠服!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