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情緒往往預示著疾病?不可不知的七情先兆!

情緒往往預示著疾病?不可不知的七情先兆!

隨著心理病因地位的提高,心理預報的重要性也日顯重要。心理因素不僅是疾病的病因病機,也是疾病預兆的重要內容,形形色色的七情因素對疾病的預兆,常常有著意想不到的作用……

一、七情先兆的理論基礎

中醫的病機理論是形神統一的理論,形病神必病,心神為形體的主導,中醫強調精神活動的重要性。

如《靈樞·本臟》中說:「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中醫對心理病機的論述是以情志學說來概括的。

中醫情志學說的核心是「五神藏」理論。所謂「五神藏」,指五神分主五臟,七情分屬五臟。如《素問,宣明五氣論》說:「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 腎藏志。」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但五神又主宰於心,如《靈樞·邪客》中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說:「主(心)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五神還對心神有著重要的反應,「故憂動於心則肺應,思動於心則脾應,怒動於心則肝應,恐動於心則腎應,此所以五真五志惟心所使也」。

中醫極為強調七情心理因素對疾病的影響,並認為七情過激或失疏,皆可導致生理功能的紊亂而發病。

除社會—心理因素導致七情改變外,臟腑虛實同樣也可導致七情的異常,如「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七情與臟腑病理密切相關,因此在疾病的表現方面,七情先兆也往往最先出現,尤其和心神有關的疾患,七情先兆更是首當其衝。

如《素問·刺熱病論》中說:「心熱病者,先不樂。」故研究七情先兆在疾病預測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

二、七情先兆的預報意義

1

七情先兆預報病性

七情先兆對疾病的陰陽屬性有一定的預報意義,既能反映傷陰,也能預報損陽。如《靈樞。百病始生》曰:「喜怒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於陰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再如,喜怒異常多預兆實證潛在,而悲憂則常象徵虛證的隱伏。如《難經·五十九難》說:「狂疾之始發……妄笑好歌樂……癲疾始發,意不樂。」

《素問,舉痛論》也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皆說明七情不節能影響臟腑的陰陽虛實。因此,七情的異常能預報疾病的陰陽虛實屬性。

2

七情先兆預報病位

七情(喜、怒、憂、思、悲、驚、恐),可歸納為喜、怒、憂、思、恐五志。七情的預報定位應以「五志-五神-五臟」並結合五聲進行。

(1)心病七情預兆

「心藏神」,「心在志為為喜」,「心在聲為笑」,故七情先兆對心的預報是「神-喜-笑」異常綜合征。故神志的變化,喜笑的失常,往往是心病的徵兆或先兆。

如《素問·調經論》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靈樞。本神》說:「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2)肝病七情預兆

「肝藏魂」,「肝在志為,「肝在聲為呼」,故肝的七情先兆為「魂-怒-呼」異常綜合征。

臨床上神魂的變化,如神魂不定或性情變得急躁易怒和言語善呼,多提示肝病的開始。 《難經·十六難》中》中說:「假令得肝脈,其外證……善怒……有是者肝也。」

(3)脾病七情先兆

「脾藏意」,「脾在志為思」,「脾在聲為歌」,故脾的七情先兆為「意-思-歌」異常綜合征。臨床上思維紊亂,記憶障礙,言語重複或無故而歌,應注意脾病的潛在。

如《靈樞·本神》日:「脾,愁憂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

(4)肺病七情先兆 「肺藏魄」,「肺在志為憂」,「肺在聲為哭」,故「魄-憂-哭」異常綜合征為肺病的七情徵兆。臨床上失魂落魄,無故悲憂善哭,應警惕肺病的隱伏。

如《難經·十六難》曰:「假令得肺脈,其外證……悲愁不樂,欲哭……有是者肺也。」

(5)腎病七情先兆 「腎藏志」,「腎在志為恐」,「腎在聲為呻」,故腎病的七情先兆為「志-恐-呻」異常綜合征。

臨床上腦力減退,意志削弱,無故恐懼善呻,則為腎病的徵兆。如《靈樞·本神》曰:「腎……志傷則喜忘其前言。」《靈樞,經脈》曰:「腎,足少陰之脈……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

以上的內容說明,七情先兆在心理先兆中佔有一定的地位,對疾病的預報有重要價值。大家可不要忽視哦!

治郁基本方到底有哪些呢?

神經衰弱、抑鬱症及焦慮症、更年期綜合征等,這些現代社會越來越常見的疾病,究其原因,皆為精神因素所致,中醫將其歸於「郁病」。

歷代醫家創製了許多治郁方劑,成為現代諸多中醫名家常用的治郁基礎方。那麼,治郁基本方到底有哪些呢?

思鬱結,心情不舒,所發生的一系列病證,通常稱之為郁病。

患者常因多病之苦,更使精神抑鬱加深,本是因郁致病,每多相互影響,易於反覆纏綿。治郁之法,歷代醫家積累了不少經驗,傳下來許多方劑,足可取法。

張仲景在《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篇中提到「四逆散」一方,能治氣鬱手足冷的證候,為疏肝理氣的基礎方

後世的「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均由「四逆散」加減而成。又在《辨太陽病脈證並治》篇中有「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一條,原治傷寒病後,胃氣不和之證,患郁病之人,每多噫氣不除,此方亦可用之。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又記載: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有「逍遙散」一方,為疏肝解郁的代表方劑,是由「四逆散」和「當歸芍藥散」兩方配合而成,於疏肝的同時還有養血健脾的作用,體現了仲景所提的「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精神,常用治肝鬱血虛,或兼脾虛之證。

朱丹溪認為 「凡郁皆在中焦」,於是擬定越鞠丸統治氣血痰火濕食「六郁」之證。「六郁」以氣鬱為主,方中香附與川芎相伍,一氣一血,善於疏肝解郁,為臨床所常用。此方治肝氣鬱而犯胃之證,最為合適。魏柳州認為肝鬱日久,易於化火傷陰,自擬 「一貫煎」為疏肝養陰之方,適用於肝鬱陰虛之證。薛長春將「逍遙散」與「地黃丸」配合為「滋水清肝飲」,用治肝腎兩虛之證,都是獨特的經驗。

郁證的病機,以肝氣鬱結為主,它的病程進展,大多氣鬱在先,血郁在後。

氣鬱可以犯胃,或者上逆,或兼痰郁、濕郁、食郁等證。久則由腑及臟,導致脾虛。血郁每多衝任失調,婦女易見乳脹、痛經等證,久之會出現肝腎同病。總之,郁證有淺深、輕重、虛實之不同,治有緩急、補泄之區別。選方用藥各有特點,當各隨所宜而靈活運用。

治療郁證,遵循前人之法,以疏肝解郁為總的治療原則。

氣機上逆者,降氣鎮逆;氣滯脹滿者,行氣消脹;卒然暴厥者,芳香開竅以救急;胃氣不和者,和中健胃助消化;夾痰夾濕者,兼以燥濕化痰之法;脾虛者,益氣健脾;見血郁之證,以理血為主,且養血有助於疏肝,臨證之時,可隨證遣葯。

疏肝解郁的常用藥物,以柴胡、香附、鬱金等為主;欲疏肝理氣,可配合佛手、枳殼、青皮、陳皮、香櫞等葯;欲疏肝養血,可配合當歸、芍藥、川芎、丹參等葯;欲疏肝和胃,常配山楂、神曲、谷芽、麥芽、雞內金等葯:若兼濕郁配砂仁、白蔻仁、蒼朮、厚朴等葯;夾痰者,配半夏、茯苓等葯;氣逆者,配旋覆花、代赭石、沉香等葯;若欲疏肝止痛,常配川楝子、延胡索、木香等葯;若欲清其鬱火,常配黃芩、梔子、膽草等葯;見脾虛者,配太子參、白朮、甘草以益氣健脾;若見陰虛者,配沙參、玉竹、麥冬、生地黃以滋陰潤燥;若兼腎虛證,配桑寄生、菟絲子、續斷、杜仲等葯。

典型案例

丁某,女,43歲,農民。初診2001年3月29日。

夫亡悲傷太過,鬱結胸悶不舒,噫氣呃逆不已,嘔吐涎沫,不思飲食,形體日漸消瘦,月經2個月不潮,小便灼熱,大便乾結,脈象細弦,舌苔白膩。證屬肝氣橫逆,胃失和降,肝胃不和,兼夾痰濕中阻,經血不調。擬予疏肝和胃,化痰和中,降逆止吐。以「四逆散」加減。

處方

柴胡18g,白芍18g,枳殼15g,藿香10g,旋覆花15g(包煎),木香10g,法半夏8g,當歸15g,竹茹15g,陳皮15g,甘草6g,大棗5枚。4劑。

2001年4月5日二診:

上逆之氣以降,噫氣嘔吐均止,痰濕漸化,舌苔已凈,食慾已醒,二便如常,轉以疏肝和胃、和血調經法治之。

處方

柴胡18g,白芍18g,枳殼15g,法半夏8g,當歸15g,川芎15g,山楂18g,麥芽18g,白豆蔻8g,合歡皮15g,甘草6g。5劑。

2001年4月12日三診:精神振作,食慾增強,形體漸豐,月經已潮,量少,色鮮。前方合拍,可以續服。守原方再服5劑,病癒身安。

按語

肝氣鬱而上逆,胃氣失於和降,鬱悶噫氣呃逆,故以旋覆花、竹茹等降逆止嘔為主。

嘔吐痰涎,舌苔白膩,乃痰濕中阻之象,又以陳皮、藿香、法半夏化痰濕、和胃氣為輔;當歸、大棗、白芍具有養血調肝之功,更配柴胡、枳殼、木香、甘草等加強疏肝之功。

雖然小便灼熱、大便乾結,結合舌診脈象,未作熱證處理,總以疏肝和降為主,著重於化痰和中。果然一診即氣機順降,痰濕漸化,食慾振,二便如常。於是,二診轉以疏肝和胃調經為主,三診食慾增加,經脈亦通矣。

和養健康

和諧人生,健康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和養道 的精彩文章:

家裡到處都是頭髮?教你幾個方法輕鬆清潔!
這麼多年的紙真的都白用了!
8款適合秋季的髮型,讓你一周美的不重樣!
好公司必有的鐵規定!

TAG:和養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