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代刻書業較明代式微 芥子園脫穎而出

清代刻書業較明代式微 芥子園脫穎而出

本文作者黃強

與明代金陵刻書的鼎盛相比,入清以後,金陵地區私人刻書漸漸衰落,不僅刻書字型大小不多,而且也遠不如蘇常地區私人刻書繁多,從業人員大大減少。主要有李漁的芥子園、李光明的李光明庄、張敦仁的輿古樓、楊文會刻經處,以及玉嘯堂、蘊古堂、聚錦堂等;明代老店新開的有周希旦的大業堂、鄭元美的奎壁齋、唐綉谷的世德堂、胡正言的十竹齋、以及翼聖堂。

清代刻書業較明代式微 芥子園脫穎而出

【圖16,芥子園主人李漁塑像】

已經存在且有影響的十多家刻書字型大小中,最有影響力,刻書最為精美,當推著名文人李漁創辦的芥子園。今天的讀者對於芥子園的熟悉,並不是作為園林的芥子園,而是作為出版商的芥子園。《芥子園畫譜》是學習中國繪畫的入門書,從清代到民國,一直到今天仍然出版不衰。

清代刻書業較明代式微 芥子園脫穎而出

【圖17,《芥子園畫譜》】

清順治十八年(1661),李漁50歲時從杭州遷居金陵,先居住於金陵閘附近,後在今天的秦淮區老虎頭43-8號東側或西側方圓三四畝地以外的地方建築了芥子園。芥子園佔地不過三畝,因其小,地只一丘,如一芥子,故名。李漁居住在芥子園,開展家戲班,排演戲曲,並營建了芥子園書肆,刊印自己著作,也精刻精印社會著作。芥子園所刻多為插圖本小說、傳奇之類,也有畫傳。李漁刻書主要在清代前期,康熙年間刻印了《笠翁一家言文集》四卷、《笠翁一家言詩集》八卷、《博山堂三種曲》、《笠翁傳奇五種》十卷等。

最著名、流傳後世的是康熙年間刻印的《芥子園畫傳》三卷。在李漁和李漁女婿沈因伯的指導下,畫傳由王槩、王蓍、王臬兄弟整理繪刻。康熙十八年(1661)出版第一集,康熙四十年(1701)出版第二集上下冊和第三集。繪刻精工,用開化紙五色餖版套印,色彩濃淡深淺及陰陽向背,皆恰到好處,不失原畫之意。

清代刻書業較明代式微 芥子園脫穎而出

【圖18,《芥子園畫譜》山石】

沈因伯在畫傳例言中交代了《芥子園畫傳》的鐫刻經過:「畫中渲染精微,全在輕清淡遠,得其神妙……必須鐫者以刀代筆,得其飛揚筆法;印者以帚作染,得其輕清染法,則筆墨之妙傳矣。遂博訪名手,十有八年,始得其人。加意鐫鏤, 覃心渲染。間有握管者所未及者,捉刀者及之;捉刀者所未及者,操帚者及之。以致一幅之色,分別後先,凡數十版,有積至逾尺者。一版之工,分別輕重,凡數十此,有印至侈時者。」 可見畫家、刻工、印工三者通力合作,長期精心研製的結果。

清代刻書業較明代式微 芥子園脫穎而出

【圖19,《芥子園畫譜》山】

鄭振鐸對《芥子園畫譜》評價甚高,他說:「李漁主持刊刻的《芥子園畫譜》初集至三集,自山水至花卉蟲鳥,無所不具,而於十竹齋外,別闢一境,不似十竹齋之纖巧工細,卻以大塊文章的色彩施於紙上,水皆拖藍,山盡聳翠,而於表現夕陽,則一抹殘霞,半橫畫幅,甚具壯雄之概。」

《芥子園畫譜》原刻只有三集,我們今天看到的實為四集,這第四集不是芥子園刻印的,而是蘇州某刻印者假託李漁之名,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編輯刻的。內容主要為寫真秘傳,此集的刻印對《芥子園畫譜》有完璧之功,故而後人翻印《芥子園畫譜》,把第四集也收錄其中。

還要說明的一點,李漁在金陵居住了20年後,離開金陵重返浙江。離開時,芥子園轉讓給他人經營,仍然打著芥子園的名號,但是與李漁已經沒有關係了。此後芥子園書肆又持續了若干年,道光八年(1828),李汝珍的《鏡花緣》由芥子園首刻印行。全書有216幅插圖,採用正圖副圖的形式,即正面是人物畫,背面副圖是博古、器具、鳥獸、花卉等圖。謝葉梅繪圖,麥大鵬刻版,頗為精美。

說明:本文系頭條號簽約作者黃強的原創作品,未經作者本人同意,不得轉載。有需要使用本人文章的,請與作者聯繫,微信njhuangqiang。

黃強,字不息。服飾史學家、金學家,多年來致力於金瓶梅文化、中國服飾史等研究,已出版《金瓶梅風物誌》《另一隻眼看金瓶梅》《南京歷代服飾》《消失的南京舊景》《趣民國》等著作15本。

新著《金瓶梅風物誌》已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另製作了收藏版簽名鈐印毛邊書200冊,寫書評者可贈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黃強黃不息 的精彩文章:

金陵書商胡承龍慧眼識寶 一部巨著造福人類
明代一項技術中國當仁不讓世界老大
小人得志彈冠相慶 距離失敗也不久了
明代金陵刻書業在全國舉足輕重
旅行並非說走就走那麼簡單

TAG:黃強黃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