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狼2》出征奧斯卡,還能「雖遠必誅」嗎?
前幾日,《戰狼2》被正式選定為申奧片,將代表我國出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角逐。
雖然有著傲人的履歷,但我並不覺得《戰狼2》有很大的機會入圍最終評選名單。
以奧斯卡評委的口味而言,它太國際,太商業,太多英語對白。
而且,比起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上的風光,中國電影從來都不是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寵兒。
我們的奧斯卡征途始於1979年肖朗的《阿凡提》。
八十年代,有《城南舊事》、《人生》、《孫中山》、《芙蓉鎮》、《紅高粱》、《開國大典》。
九十年代,《霸王別姬》、《喜宴》、《飲食男女》、《大紅燈籠高高掛》、《菊豆》都獲得過提名。
直至2000年《卧虎藏龍》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到達頂峰。
此後除了《英雄》獲得提名外,再無建樹。
《戰狼2》恐怕也難逃落選的命運。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設立之初就是為了提高奧斯卡的國際影響力。
影響力必然依託於權威性,權威性必然取決於質量。
有特色的風格、流派、思潮、革新,這些標籤總得沾一樣。
「人性」、「生存狀態」、「社會話題」、「民族文化」,這些主題總不能完全避過。
《戰狼2》成熟的動作槍戰風,喚起的民族自豪感對於中國觀眾稱得上耳目一新,可放在整個影史里並不鮮見,好萊塢對於塑造這種「蘭博」式的英雄更是熟極而流。
我們來看看那些獲獎影片是什麼路數,大概就能推測出《戰狼2》的競選前景。
從有專業評選的第29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以來,
第一部獲獎的是費里尼的《大路》,義大利新浪潮電影的開山之作,豆瓣8.9.
70年代施隆多夫的《鐵皮鼓》,新德國電影的代表作。
80年代朱塞佩的《天堂電影院》則是寫給電影的一封情書。
90年代法國導演瓦尼埃的《印度支那》是如同《亂世佳人》一般的史詩作品。
2000年後,阿莫多瓦的《關於我母親的一切》代表了女性電影的巔峰。
《一次別離》反映了伊朗的移民問題。
《深海長眠》探討了安樂死。
《無主之地》和《美麗人生》各自以「荒誕」的方式來反戰。
《愛》和《入殮師》溫柔地呵護著每個人終將到來的臨別。
《戰狼2》和上面哪種類型相近呢?
如果說它是戰爭題材?《戰狼2》顯然無意挖掘深度。
個人成長?它更像是大國崛起。
文化碰撞?似乎也只有多國的肌肉碰撞。
那為什麼這次送選的是《戰狼2》而不是《岡仁波齊》之類更符合奧斯卡口味的電影呢?
打個比方,
以前的一些送選電影更像相親時遇到心儀的對象,為「迎合」對方喜好費盡心思。
自從2000年《卧虎藏龍》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後,「武俠大片」突然成了各大導演的申奧利器。
陳凱歌《無極》,張藝謀《英雄》、《十面埋伏》先後劍指奧斯卡,最終鎩羽而歸。
而吳京的《戰狼2》更像是殺入相親市場,各方面條件優越,自信滿滿的年輕人。
與其猜測「你喜歡不喜歡我」,它更願意表達「我喜不喜歡你。」
《戰狼2》硬實力是它的底氣:
全球總票房top100;中國影史票房第一;「單一市場觀影人次」全球榜首以及不俗的口碑。
為了「迎合」好萊塢,我們有太多尷尬經歷了。
想想可笑的「中國特供版」;
想想中國影星在好萊塢主流影片中的讀秒「客串」。
像范冰冰在《x戰警:逆轉未來》中飾演的「閃爍」只有一句台詞,少得可憐的戲份,這甚至已經比她在《鋼鐵俠3》的表現亮眼多了。
我絕沒有一絲一毫諷刺「范冰冰們」的意思。
了解最先進的電影工業,向最好的電影團隊學習本就是積極的態度,但多少有些被動了。
《戰狼2》提供了另一種思路,先把我們的電影做大做專業,再進行積極的文化輸出。
《戰狼2》那種明知不可為,偏向虎山行的強勢出征更像是國家強盛的自豪宣言。
只是作為電影而言,從「做大」到「做好」,《戰狼2》似乎並沒有比《英雄》們進步多少,後繼者們需要做的恐怕還有很多。


※看完這部電影才知道:隔壁壞孩子的青春,也曾那樣刻骨銘心
※《追龍》里這些黃金配角,才代表最純正的港味
※爛片之王?這恐怕是對王晶最大的誤解
※二刷後,我挖出了《羞羞的鐵拳》里最神秘的彩蛋
※李晨的「壯志凌雲」,不過是加強版《超級飛俠》
TAG:Big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