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演講體散文之美

演講體散文之美

孫紹振的《演說經典之美》(福建教育出版社)是一本奇書。奇在他偶然在東南大學講了一次《水滸》和武松,就引起該校學生的強烈反響。許多專家只講一次,他卻一連十六年,年年受邀講兩次。東南大學為他整理錄音記錄,經他認真加工成文,就有福建教育出版社主動出版,頗受讀者青睞,一版再版。孫紹振本無心將此作為「正經」學術,然經《名作欣賞》連載,意外得到學術界的重視,其中《雜文家魯迅和小說家魯迅的矛盾》還被《新華文摘》轉載,在教育部四年一度的學術評獎中得了學術三等獎。

細思,孫紹振的這本書獲得學術界和文藝界的認可並非偶然。

全書都是對中國經典文學作品的解讀,並沒有直接談到當前眾說紛紜的文學理論,但是,卻以實實在在的具體分析回答並間接批評了西方前衛文學理論界文學虛無主義,特別是被我國文論家奉為圭臬的「文學理論與(文學)閱讀是不相容的」:評論家對於經典只能像孩子把父親的手錶拆開而無法重裝。孫紹振在具體分析中加以綜合,對複雜、矛盾、豐富、看似無序的人物揭示出其有機的邏輯聯繫。針對五四運動以來,從胡適、魯迅對《三國演義》藝術上的否定,特別是前些年易中天的《三國演義》醜化曹操論,孫紹振指出,《三國演義》對曹操是美化和醜化的統一:先是寫他主動鋤奸,被捕後慷慨赴義,感動對方,與之共赴國難。這樣的虛構,是將其大大地美化。後來又寫在呂伯奢家誤殺八口人,又有意殺好心待之的呂伯奢,還發出「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之無恥狂言。孫紹振指出:曹操從光明磊落的熱血青年變成心靈黑暗的冷血屠夫,原因在於其心理上的多疑。多疑作為性格核心貫穿其一生:促成孔明以草船借箭,中周瑜反間計導致赤壁大敗,最後不信神醫華佗,拒絕治療以致死亡。然而這種多疑又與自戀結合,多疑是對他人,自戀自信乃是對自己。孫紹振由此分析出原因,乃是曹操不像劉備有王朝血統的合法性,故能對諸葛亮以師事之,孫氏坐鎮江東已擁三世基業,故能對其將領謀士以誠相待,而曹操出身宦官之家,毫無政治資本,領導軍事政治集團,全靠自己智慧的優越感,故其愛才、取才不擇手段,一旦發現部下才能超越自己,又忌才兇惡殘才。孫紹振之所以能將曹操這樣複雜人物梳理出如此清晰的邏輯脈絡,是由於他有自己原創的小說理論:情節乃是將人物打出常軌,顯示其內心深層奧秘。曹操形象的偉大就在於一再被作者打出常軌,將其靈魂中最黑暗的東西暴露出來。若按胡適、易中天的要求拘於原始素材就很難將人性中的邪惡表現得如此深邃。

孫紹振的原創理論認為,小說的情節通常不是單個人的,而是在人物之間,深刻的人物往往既不在顯性正反對立,也不在相互分離之中,而在一種微妙的「錯位」的橫向心理結構之中:首先人物的感情聯繫常常是緊密的,一旦失去緊密聯繫,人物就沒有藝術生命了。其次沒有拉開距離,沒有心理錯位,就沒有小說的藝術生命。只有讓眾多人物之間的心理發生「錯位」,才有小說可言,才有性格,才有心靈的深層可顯現。故曹操殺義人呂伯奢,在陳宮目光中;關公放曹操,在諸葛亮眼中;周瑜暗害孔明,在魯肅目光中。皆由第三者目光,形成心理錯位,故人物皆有性格。

孫紹振這樣的理論建構是針對格雷馬斯的所謂矩陣理論的。在分析魯迅《祝福》時,他特別批評了一位理論家生搬硬套以矩陣模式來分析《祝福》。他痛心疾首於對西方文論不加反思,對西方理論一味追蹤,毫無質疑和挑戰,用中國的例子來證明西方理論。

孫紹振的這本書之所以吸引人,還由於其演講體風格,不像一般學術文章那樣,完全是理性語言的演繹和論證。文章中充滿了現場演講者與聽眾的交流互動,演講者的完全口語化的講述,學理的智趣和幽默的諧趣。時而邏輯嚴密,時而率性坦言,時而自我調侃,思緒滔滔,妙語如珠(如稱豬八戒「唯美主義者」),書中加括弧的聽眾心領神會的笑聲和掌聲都有助於讀者享受身臨其境的現場感。作為學術演講,其不意被視為一種散文文體(演講體散文)的獨創,還獲得了福建省百花文藝二等獎。(作者:孫彥君,單位:福建師範大學海外教育學院)

《中國教育報》2017年10月09日第10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誰家的「腦科學」讓孩子「搶跑」
寧夏創新助學貸款貸後管理
提高教育質量培養更多更高素質人才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