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Day 307 反抗總是源於生活本身的煩惱

Day 307 反抗總是源於生活本身的煩惱

和電影生活在一起第307天

2017年10月5日星期四

片名:嚴密監視的列車 Closely Observed Trains (1966),伊利·曼佐

南京,家

捷克導演伊利·曼佐(Jirí Menzel)最近一部作品被人們熟知,大概就是十年前的《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我印象已經不深,但記得還算好看。有一句對白印象深刻是「我的幸福往往來自我所遭遇的不幸」。主人公是位小個子的小男人,原著作者是捷克大作家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他最早的長片《嚴密監視的列車》,主人公同樣是位小個子的小男人,原著作者還是赫拉巴爾。另一部被禁20年之後獲得柏林金熊獎的名作《失翼靈雀》(1969)也是如此。

伊利·曼佐的電影和赫拉巴爾的小說聯繫緊密。他在1965年加入布蘭杜夫電影公司,參與了集錦片《底層的珍珠》的執導工作。這部電影就改編自赫拉巴爾的小說集,由五位導演分別執導一段。這幾位年輕人前後都拍出了屬於自己的傑作。除了曼佐之外,希蒂洛娃拍了《雛菊》,亞羅米爾·伊雷什拍了《哭喊》(The Cry),楊·涅梅茨拍了《夜之鑽》(Diamonds of the Night),埃瓦爾德·朔爾姆拍了《每天勇氣多一些》(Courage for Every Day)。

在1968年「布拉格之春」之前的幾年內,這些畢業於布拉格電影學院的捷克電影青年們爆炸式地激揚自己的才華、勇氣和想像力。據粗略的統計大概有60多位年輕導演拍出了風格各異的處女作。我在之前寫到過的有米洛斯·福爾曼的《消防員舞會》(day 148)、伊凡·帕瑟的《逝水年華》(day 146),以及希蒂洛娃的《雛菊》(day 291),這些都只是燦爛的「捷克新浪潮」的冰山一角。

《嚴密監視的列車》講什麼呢?「少年英雄炸飛德國鬼子軍火列車的故事」。故事聽上去非常耳熟,但是電影看起來非常眼生。如果不是某些細節,現代觀眾根本可能不能確定這個故事發生在二戰期間(德國佔領捷克時期)。

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鄉鎮小站,一個小世界,風平浪靜。主人公是位小個子年輕人,接替父親的職位來到站台上擔任見習調度員。他的小日子也風平浪靜,只需要每天舉旗扳道。戰爭對這裡的影響,看起來就是從這裡會通過一些德國的軍列,納粹檢查員會不定期的巡查——就像和平時期的官僚差不多。

小個子年輕人米羅不關心歐洲戰局、也不關心人類命運,只關心個人問題——戀愛了,可第一次就遇到早泄問題。用他的話來說「我不關心希特勒,只關心自己的小雞雞」。他尋求各種方法,試圖來解決這個問題。要講絕望、講痛苦、講迷惘,戰爭比起性來好像真不算什麼。

而米羅的師傅是位風流成性的調度員,攪得這個年輕人和站長都心神不寧,小站的皮沙發被他帶來的女人抓破了補起來又抓破。性的問題好像成了此時此地的生活中唯一值得關心的問題。

這位調度員和女電報員之間的性遊戲成了電影最有趣的段落。「我和胡比克先生一起值夜班,因為無聊,胡比克說我們可以玩一個蓋印章遊戲,火車會飛,死亡會飛,一切都會飛,我一直輸,就一直脫,先是鞋子,襪子,然後上衣,內衣,最後是我的短褲……」(這段敘述引自毛尖老師的文章)於是,電報女孩從大腿到屁股被調度員蓋滿了圖章。

在1960到70年代的共產主義東歐電影中,幽默感總是和色情意味交織在一起,於是無論是革命者還是小人物都變得特別親切。

《嚴密監視的列車》從一開始就非常親切和安靜,充滿了田園的樂趣,無憂無慮,所有的煩惱好像都不是來自戰爭、來自祖國被佔領、而是來自生活本身,來自個人難以啟齒的煩惱。而反抗總是源於自身具體的煩惱,而不是抽象的口號和信念。

那麼說好的「少年英雄炸飛德國鬼子軍火列車的故事」呢?在電影快結束時,風流成性的調度員胡比克忽然對米羅說,明天有量德國軍列從咱這過,咱就炸了它。大概就是這樣輕描淡寫。也沒有伏筆、沒有過渡,可也不突兀,自然而然。就在納粹嘲笑「捷克人都是些只會傻笑的動物」不久,米羅就從他們的眼皮底下,拿著炸藥扔向了「嚴密監視的列車」。

伊利·曼佐的敘述非常平靜,平靜得就像遠遠吹來的微風。好像扔炸藥的事兒,就和戀個愛、親個嘴一樣,帶著一些激情,但也只是平常生活的一部分。也許是生活的無聊所帶來的反作用力。然後,劇烈的爆炸成就了電影和人生最後的高潮。

《嚴密監視的列車》初看時其實會覺得過於沉靜緩慢,但是伊利·曼佐似乎有一種「潤物細無聲」的能力,將人的處境的荒誕和可愛之處、脆弱和反抗精神,逐漸注入到影片中,人的生氣就如同靜水深流,潛伏在情節和影像的表皮層下。

我們很難說清楚,這曼佐是如何將散淡的田園詩意、濃郁的色情氣息、荒誕的喜劇性、以及大無畏的英雄壯舉結合在一起的。甚至其中的生澀和稚氣,要比之後他晚期更成熟和圓潤的作品更迷人。就像所有美麗的迷一樣,這部作品看過就很難忘記。

第44周 東歐年代

鏡子(1975)

飛向太空 (1972)

紅色讚美詩 (1972)

嚴密監視的列車(1966)

我是古巴 (1964)

水中刀 (1962)

灰燼與鑽石(1958)Tags:《嚴密監視的列車》(1966),#VCD365,Closely Observed Trains (1966),Closely Watched Trains (1966),Ostre sledované vlaky (1966),伊利·曼佐 Jirí Menzel,博胡米爾·赫拉巴爾 Bohumil Hrabal

衛西諦

電影文化工作者,專欄作家,影評人。先後在《看電影》、《紐約時報中文網》、《生活月刊》等數十家刊物撰寫專欄。歷任多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中國獨立影像展、上海國際電影節等多個影展獎項的選片與評委。第49屆金馬獎評審。出版有十部電影書籍。2015年,獨立出版個人攝影集《Way Away:66號公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迷影網 的精彩文章:

Day 304 「語言撫慰不了,手帕擦拭不幹」
Day 298 世界是啜泣而終,還是轟然而止
Day 296 今天生命被取走了201分鐘
Day 295 浪漫就像叢林和大海
Day 294 撿風景、拾記憶、發現生命的有趣

TAG:迷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