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長租公寓如果都是歡樂頌的22號樓,那每個月3千真不貴,否則就是坑

長租公寓如果都是歡樂頌的22號樓,那每個月3千真不貴,否則就是坑

小處說,是房子給了人以歸屬感,大處說,是城市讓人更宜居。

一則杭州本地新聞,標題就是《給年輕人一個溫暖的家》。說的是杭州某國企推出長租公寓項目,地點位於杭州東北角的石橋路76號,價格是3000-4000,面積是32-50平米。運營方告訴記者,這組公寓的目標受眾就是來杭創業、工作的年輕人,品牌名稱也表達了希望成為年輕人在城市一個「安寧的巢穴」的訴求。

營運方還表示,與個人租賃住房以及分散式長租公寓相比,集中式長租公寓的標準化產品、較小管理半徑、社區氛圍等都顯現出巨大的優勢。而且一開始就與手機APP綁定,可以不用鑰匙開門,用手機預約清掃服務,「二三十元一次」等,看上去真的很美好。

然而這個「溫暖的家」,卻有個冰冷的價格。我在網上查了一下,這處公寓已經是杭州比較偏的地段了,過去是郊區,現在隨著杭州東站的啟用,漸漸發展起來。它對面就是三里亭,同地段精裝修一室房的租金,一般報價在2000元以下。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一般來說對價格會比較敏感,更多人寧願選擇價格更低的普通民房。3千起步的價格,確實有些貴了。

我信奉市場經濟,房屋租賃價格定價,本來是企業自主經營權的範疇,應完全由市場進行調控,別人不應致喙。但這是一家去年才成立的國企。國有企業的市場經營行為,帶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政治要求。國有資產說到底,屬於全民所有,因此,國有企業的經營行為,帶有公共性,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公眾的監督。定這麼高的價格,能不能實現保值增值的目的?

同時,長租公寓的推出,其政策本意在於通過鼓勵城市外來人口養成長租習慣,從而減少購房需求,抑制房價。所以,長租公寓房應當帶有公益性,不是純市場行為。而3千起步的高租金,是否能夠經得起市場檢驗,達成抑制樓市價格上漲的政策初衷?老百姓還是有權議論一二的。

國企轉型為房屋租賃公司,其政策依據來自於7月20日,住建部等9部門聯合發布的《關於在人口凈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通知》,該通知明確提出,人口凈流入的大中城市要支持相關國有企業轉型為住房租賃企業,以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穩定租金和租期、積極盤活存量房屋用於租賃、增加租賃住房有效供給等方面的引領和帶動作用。當然,該通知也沒有忘記鼓勵房地產商、中介機構、物業公司等企業進入這一市場。

與之相配套,今年8月,杭州作為全國發展住房租賃的試點城市,也印發了《杭州市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試點工作方案》,明確提出「扶持國有企業發展規模化租賃」,要「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帶動引領示範作用,支持國有企業開展規模化住房租賃業務」。

從政策意願來看,這一系列舉動都是為了對嚴重失衡的租購比例進行再平衡。據統計,我國城市租購比僅為2%,大大超出世界平均水平。越不富裕的國家,自有住房比例越高,比如,羅馬尼亞的住房擁有率高達 96.4%,斯洛伐克、波蘭、俄羅斯等東歐國家都超過了80%;南歐窮國,像是西班牙、義大利,都超過75%,甚至達到85%。

而在發達國家,租房是很普遍的現象,美國的租房比率達到三分之一,歐洲經濟火車頭德國,一直以來都只有50%;而「最富裕」的國家瑞士,住房擁有率只有44%。在亞洲,最富有的日本和韓國,自有住房持有率分別是日本56%,韓國42%。更多的是寧願選擇租房也不願買房的家庭。

根本原因兩個,一是附著在房產證上的權益遠大於租房戶,有房就有戶口,有戶口就有福利,在教育、醫療等方面有著天壤之別。二是由於房價一直在變態上漲,持有住房的受益遠大於任何投資行為,所以中國人無論如何都要持有一套自己的住房。

但是,租購比嚴重不合理的結果,造成了房地產市場的畸形發展,並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可持續性發展問題。普通人和政府一樣,寅吃卯糧。購房者只有紙上富貴,眼看著房價一天天漲,賣了以後沒地方住,還得花更多的錢買回來。有貸款的更可憐,一輩子就基本被銀行綁定。而政府則大肆出讓土地,揮霍掉未來的發展空間,留下一屁股爛賬。

這樣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所以才有租購同權改革。然而,如果租賃市場長期發展不起來,租購同權就難以真正實施。國家一次次發出各種文件,大力鼓勵發展房屋租賃市場,也是基於這樣的目的。因此,長租公寓項目,面對的又主要是年輕人,就更應該帶有一定程度的保障房性質,過高的價格會使得長租房政策變味。

由杭州市人社局公布的數據表明,杭州市區全社會在崗職工(含勞務派遣)年平均工資為61174元。在比利時,房東一般不把房子租給需要花工資30%租房的人,他們認為這樣保障不了租客的生活穩定性。這個比例我們可以套用一下。一個城市的平均年租金應當不高於年收入的30%才是合理的。按這個比例,杭州市的年平均租金應該在1.8萬左右。所以,這個長租公寓每年3.6萬到4.8萬的價格,已經失去了公益性,超過了合理租金的一倍以上。

當然,長租公寓相比較長期租用民房,存在著周邊環境、物業服務等方面的優勢。但這樣的優勢,還不足以讓人們願意付出比周邊民房貴一倍的價格。若要形成長租習慣,真正把公寓當成家,價格還不是最主要的,還應當有社交化的場景。

熱播電視劇《歡樂頌》、《愛情公寓》就展示了這樣的景象,幾個年輕人租住在一起,成了好朋友。22號樓的5個姑娘,演繹出多少喜怒哀樂的故事?如果,能夠通過大數據,提供更多類似的場景,這錢才收得更有道理,否則就是一個坑。

小處說,是房子給了人以歸屬感,大處說,是城市讓人更宜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曉看 的精彩文章:

以鹿晗為代表的90到00後一代,正式躋身中國輿論場,微博宕機就是加冕禮
敬畏生活——八月西北紀行感悟之一

TAG:曉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