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我們聽講座的時候,我們聽到了什麼?

當我們聽講座的時候,我們聽到了什麼?

寧永忠 北京市垂楊柳醫院

前幾年似乎突然少了......近兩年忽而多起來!我們眼花繚亂、選擇無據的那一刻,不禁自問:當我們去聽講座的時候,我們聽到了什麼?學到了什麼?

這裡僅限於學術性講座。任務派遣型、大學傳授型、職稱應試型、自娛自樂型(有偷笑)......不在此處討論之列。

第一階段——基礎

一開始,我們自然是剛剛畢業。課本的知識,背著嫌多,用著嫌少;貌似無一不知,其實所知一無。這時候,不同於課堂講授的純學術性講座,大家都會喜歡。老師所講,新鮮豐富、著眼實務、營養無數;我們洗耳,恭聽心注、升華感悟。這時候,我們如果能先有PPT原件,是最理想的情況。如果沒有,那一定筆走龍蛇,強寫強記;同時相機手機,噼里咔嚓。此時我們學到的,是PPT包含的信息本身。我們可以仔細理解每一句話、每一個圖、每一個表格。細節和細節支撐起來的思維順序、專業邏輯,就是我們學習的目的。

顯然這種情況很簡單。我們準備好紙筆、放鬆大腦、閑適心情、美食在案、荷袖在畔,安安靜靜恭恭敬敬聽寫即可。如果某一句某一段不懂,可以課上課下提問,或左顧右盼交流,一般都會有滿意的答覆。

這樣聽講,當然是愉快的——我把這樣的聽講,稱為內斂型聽講。

此處我能給大家的建議是:

1. 課後一定要整理和複習。我個人的感受,當我們還是一張白紙時,一般的專業講座,想當堂完全消化,很有難度。課後把筆記、照片、問答等重新整理,深入理解、落實要點、抓住本質、適度發散,有時還和同好適度討論、詰責互問以加深理順,都是很好的習慣。我現在還記得十多年前一開始聽微生物學講座(當時自己剛剛進入臨床微生物學領域),兩天下來記了A4紙20多頁。之後又花了近一個月時間反覆看,感覺收穫滿滿——比課堂現場收穫的二倍還多呢。

2. 課上直接向講者提問。愛學習、愛思考的親,總是問題多多。不過因為是白紙,不知道問題是否值得一問;甚至都不知道,這個問題本身是否成立,「問題是不是有問題」。此時最好不要貿然提問。勇氣固然可嘉,不過雙方時間有限,最好先和小夥伴聊幾句。如果大家都覺得這個問題好,再提問不遲。

3. 多向知者請教。

4. 無論課上提問還是課後交流,注意凝練自己的表達——短而明確。畢竟現場時間有限、專家時間寶貴,問題太啰嗦,不利於清晰溝通獲得答案。筆者遇到過提問說了兩分鐘,自己都不知所云、鋪陳如戲、講不清楚、詞不達意的情況,建議這樣還是不要問了。根本沒意義!

5. 要去實踐、求證。此為至理,不必展開。

第二階段——進階

過了基礎階段,我們有了高於書本的知識、有了深入實踐的經驗,此時聽課,自然閑庭信步。此時我們不但能獲得需要的知識,約略也可以體會到講者的長處和不足,課程準備的精心與否。而講者的邏輯,也會把我們帶入到更深層的思考之中。有時候固然對方沒有答案,但這種思考本身已經足具魅力,讓我們甘之如飴。

這樣聽講,顯然是思考性的——我把這樣的聽講,稱之為延展型聽講。

此處我能給大家的建議是:

1. 聽課之前,最好把平時關於這個角度的問題、思考彙集一下。這樣聽講過程中如果遇到了答案、升華了思念,那無疑會很開心。

2. 筆記一定要記,但不求全、不求多(多和全是基礎階段的筆記方式),只求新、求深。

3. 一定要記PPT的引文(這一點筆者特彆強調)。一方面,引文體現了作者的閱讀視野、知識風貌;另一方面,引文可以讓我們回來後延伸閱讀。可能講解時只是一句話、一個圖,但背後支撐ta的,是洋洋洒洒萬言、絲絲縷縷千思。萬言讀罷,千思迴轉,課上的那句話、那個圖,自然如日中天、明晦斑斑。

4. 有業界大咖點撥我,引文的第三個作用,是能夠看出作者是否嚴謹、是否深入。顯然,頻繁的引用錯誤或引用不當,只能說明一個問題......由此可知,引文本身需要核准、核實。

5. 一定要區分作者個人觀點、研究規律、業界共識。顯然,這體現了觀念由個人、到團隊、到業界的廣泛普及程度。有些講者故意混淆個人觀點和客觀規律,大家一定要明辨是非——不要被帶溝里去;而嚴謹的講者,對個人觀點一方面會很謹慎、很內斂,不會信口開河,另一方面也會明確表示這是己見獨出,避免誤解。

6. 對個人觀點要去驗證。一些講者慣會操弄、噱頭起鬨。很多聽者不明所以、盲從如縷。其實,或者就教於高手、或者閱讀於金匱(Pubmed查一下),其中很多聳人聽聞也就只有呵呵了。太陽底下無新事,對所謂的驚人之語,還是要求證一下,才是學人本分。

7. 因為有了思考,所以一定會有提問。提問時,我建議同時另問一個知道答案的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試探一下這個講者專業水平的下限。所謂觀其書識其人,人——講者本人,才是關鍵。我知道有些講者自己是不作PPT的,自有入門者秉承旨意,更有第三方逢迎曲意......這種一問就會露餡。而真正的專業人員,一定能禁得住專業領域內的提問——而且能禁得住變換提問、深度提問;即使不知,也會坦言不知。此中交流,鋒芒必現,不僅僅是專業知識,更能見到師道風範,讓人讚歎觀止、激賞不已!

8. 就講座內容,常常和內行切磋探討。很多難處,對內行而言,可能就是一層窗戶紙。

9. 得有一點哲學的知識——升華層級和宏闊視野都需要。就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這個感受,背後支撐ta的哲理思維。

10. 結合自己平時的思考和實踐——去想、去做——依然至理臻經!

第三階段——求道

到了這個階段——講者已經比較熟了(聽過很多遍,弱的講者也不會選擇去認真聽),題目也比較熟了(頂級論文、頂級講座都已瞭然在胸)——此時聽講,溫故知新是一層,互證圓融是一層,最新見解更是一層。頂級專家的最新觀點,一定不是在紙面上、書本雜誌中,一定是在他的腦海里、回眸處、凝眉時。此時聽講,前沿之思考、畫外之玄音,是講者的嫵媚,也是聽者的際會!此時的講座,只有兩個人——一個講者留心,一個聽者眷顧!也只有有限的一個兩個點(新東西,不可能很多)——如第一瓣春花飄雨,似第一粒種子凝實。

這樣聽講,顯然是知音性質的——我把這樣的聽講,稱之為問對型聽講。邵子有《漁樵問對》,化緣借用一下。

此處我能給「大家」——估計也沒幾個人了^_^ ——的建議是:

1. ......我也沒有什麼高深建議,我自己還遠沒有到這一層(此處有淚水)。

2. 如果勉強建議的話,可以換個角度、換個層面、換個視野、換個思路、換個方式來聽講、來學習、來思考。比如,從哲學的角度、從學科之外、從邏輯之內、從對立面、具象抽象宏觀微觀等轉換一下、......

3. 可以超脫細節。有的細節里有魔鬼、有大道,有的細節——其實大多數細節沒什麼意義。超脫細節、問道天路,既可以宏觀視域,也有掌控的樂趣——何不超脫些則個!

4. 避免主觀——對大多數科學分支、生物醫學細列(不是系列),主觀都是大敵。見過超一流教授甘為段子手的,也見過三家村姥姥信口開河的!真跪了......真正的學者,首先是客觀嚴謹,而客觀嚴謹基礎上的主觀推理,才是畫龍點睛、江海一彤。

5. 註定是孤獨的——要以孤獨為樂;講座互動遇到了知音,更是一樂——此時天香桂子、珽璧(不是蓬蓽)生輝、高山流水、惺惺相隨!——怎一個開心了得!

筆者喜歡聽講座——天生是個小學生,一直長不大。近來也有好友惑於講座培訓之多,不知所措。故而胡謅小文一篇,騙些零碎銀子打酒看花!大家一笑,知者反饋、歡者打賞、厭者怒懟、親者繼往,一併謝過!^_^

各位親,大家聽講座有什麼好的經驗,給我留言分享。天下友好同學哦!那個誰,不要忘記給我印章啊啊!

特别致謝:給我靈感的神、給我點撥的咖!

說明:本文為中華檢驗醫學網、檢驗醫學微信公眾平台全網首發,轉載時請註明來源及原創作者姓名和單位。

檢驗醫學?中華檢驗醫學網

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檢驗醫學新媒體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檢驗醫學 的精彩文章:

國慶中秋期間,檢驗君「不打烊」
檢驗醫學工作中的一句話的精闢概括集錦(四)
「分子標籤」技術,讓每一個癌細胞都無所遁形
什麼情況下需要打破傷風針?
大三陽PK小三陽,誰更厲害?

TAG:檢驗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