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最完美的育兒方式,就是媽媽送給孩子一個陪玩的爸爸

最完美的育兒方式,就是媽媽送給孩子一個陪玩的爸爸

每個陪玩的爸爸,都是長不大的小孩,他們喜歡陪孩子玩,喜歡孩子的玩具,更喜歡回到童年的感覺。陪玩的時候,他們是是會簡單直接的,又缺乏界限感。

01

周末媽媽幫小聚,分開的時候,大家都心急火燎準備往家趕,亞文卻坐著不動,嘆口氣說,「我真是有點不敢回去。」

她說:「每次把孩子交給老公出來聚會,都是開開心心出門,戰戰兢兢回家。」

到家之後,她會站在門口先深呼吸一口,告訴自己要堅強。可推門進去,家裡的狀況幾乎每次都能瞬間擊穿她的承受底線。

回想之前發生過的情況:

有一次,她進門發現老公正歪在沙發上打遊戲,而地墊上的孩子,撅著屁股趴在一堆玩具里睡著了,小臉蛋下面還壓著一輛小汽車;

還有一次,老公睡著了,孩子坐他旁邊啃手機;

而另一次,爸爸和孩子倒是都睡著了,可爸爸裹得嚴嚴實實,孩子卻光著身子躺在旁邊,之後感冒了半個月才好。

這些就很讓人頭疼了,可她最怕的,是剛進門孩子就大哭著上來抱大腿告狀:

爸爸打我。

爸爸吼我。

爸爸搶我玩具。

爸爸說要把我扔出去。

爸爸說媽媽不回來了。

......

有時孩子倒是笑著迎接她,可是臉上卻掛著彩,不是額頭撞了,就是鼻子磕了,最嚴重的一次,眼睛腫著,玩打架遊戲的時候爸爸不小心打的……

亞文說:「他們家的爸爸是孩子上輩子沒還清的債主。」

她苦笑著讓我們求她心理陰影的面積。

我們忍著笑,安慰亞文,「人家都說父愛如山,巋然不動。你老公能幫你帶孩子,已經很不錯啦!」

在許多喪偶式育兒的家庭里,父愛是山一般的存在,有些媽媽煩惱爸爸不陪孩子,而的確有些媽媽擔心爸爸在陪著孩子。

曾經聽一個前輩說一句很有趣的話:「我家有兩個兒子,一個大兒子30多歲,一個小兒子4歲,兩個兒子天天在家打架搶玩具搶媽媽。」

先不說陪伴質量,在普遍的喪偶式育兒環境下,主動帶孩子、陪玩的父親,已經是一股清流了。

亞文這種甜蜜的負擔,的確引起不少旁人的羨慕,最好的親子關係,莫過於爸爸是孩子小時候的玩伴。

02

小右的老公大劉就是這樣一股讓人又愛又恨的清流。

而小右的座右銘是:「防火防盜防爸爸」,因為讓爸爸陪玩,付出的代價是慘重的。

大劉很喜歡陪兒子玩,每次都玩得特別投入特別專註,臉上透著一種孩子般的快樂,似乎他也是個低幼兒童,於是,他的行為也特別低幼,這讓兒子吃盡了苦頭。

兒子一歲時,大劉興高采烈送他一套電動軌道,拆了盒子,他一邊把孩子扒拉開,一邊組裝軌道。

組裝好之後,火車往軌道上一放,開關一按,火車大聲鳴著汽笛快速向孩子衝去,孩子被嚇得哇哇大哭,後來看見那輛火車就躲。

孩子一歲半時,大劉給買了輛豪華四驅越野遙控車,孩子看著那個龐然大物毫無興趣,他自己玩得不亦樂乎。

後來,大劉又發明了新玩法,他遙控著汽車跑,讓孩子氣喘吁吁地追,剛會跑不久的孩子,頭上摔了好幾個包。

再後來,大劉又給孩子買了一大套拼插軌道,可是,為了防止孩子搗亂,他把自己關在書房玩得廢寢忘食,急得孩子不停撓門。

小右說:「保姆陪孩子玩要錢,爸爸陪孩子玩要命。」

有一次大劉騎著孩子的小滑板車在公園飛奔,孩子一邊邁著小短腿在後面追一邊絕望地大哭,「踩壞了,踩壞了。」

大劉不管不顧,大笑著繼續騎,根本不知道孩子已經摔跤磕出兩膝蓋血。

小右心疼哭了,從那次起,她就很少讓孩子和爸爸單獨一起,她說:「我辛苦一些,總好過讓孩子折在他爸手裡。」

被打擊多了,大劉也學會了「父愛如山」,哪怕孩子把家鬧翻天,媽媽忙得四腳朝天,也好像和他沒關係。

小右終於過上了「喪偶式育兒」的生活,每當小右指責大劉不幫忙,大劉就攤開雙手,「誰讓我做什麼錯什麼?不做就不會錯,與其做了挨你罵,還不如自得其樂。」

每個陪玩的爸爸,都是孩子躲不過的劫,也是媽媽解不開的心結,他們陪玩的時候全情投入,智商情商瞬間和孩子齊平,不惜和三歲小兒爭長短論高下,孩子難免受傷。

在媽媽的眼裡,這是幼稚、不負責任,可這正是爸爸們的超能力,像同齡人一樣和孩子玩耍,是愛子心切的媽媽們很難做到的同理心。

如果因此而指責爸爸,甚至剝奪他陪玩的權利,那對爸爸和孩子來說,都是莫大的缺憾。

當父母站在大人的角度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雖說能得到最好的保護,但是卻不會是孩子最好的玩伴,很多大人都是在陪玩,和孩子還是有很大的距離感。

作為玩伴,是和孩子一起,公平而且用心地一起玩,一起闖關、一起解決遊戲中的困難,兩人有共同的愛好,這就是最好的玩伴。

03

我的好朋友鑫鑫,特別在意老公對孩子的陪伴,為了讓爸爸參與育兒,她想了各種各樣的辦法。

她讓爸爸給孩子讀繪本,可爸爸讀著讀著說起了夢話,後來乾脆開始打呼嚕,孩子在旁邊摳鼻子挖耳朵拽睫毛都叫不醒。

她給孩子買了許多益智類的玩具,讓爸爸陪著玩。於是,經常聽到爸爸得意的喊叫聲:「哦也,我贏了。」

緊接著是孩子沮喪的哭聲,然後她衝進去一邊安撫孩子一邊凶老公,「贏過一個兩歲小孩,覺得自己特牛掰是嗎?」

她讓爸爸帶著孩子去公園踢球,沒一會兒孩子就哭著回來了,說球老在天上,他夠不著。

雖說過程很心酸,但鑫鑫一直在嘗試,從來不放棄,兒子三歲生日時,鑫鑫送了一套樂高積木給他,讓爸爸陪著拼插。

這回,兒子終於反敗為勝佔領了主場,他們一起拼插時,兒子想像力豐富,總是在爸爸一籌莫展時拿起一塊積木,「這是大廈!」「這是汽車!」

爸爸總是一臉驚奇,「對,還真是!再找個路燈來!」

爸爸的邏輯性和孩子的創意和諧互補,陪玩變得安全而且快樂,意外的收穫是,爸爸也特別喜歡樂高積木。

在一步一步專註拼插的過程中,一點一點累積成就感,孩子和爸爸的關係變得特別放鬆,父母能減壓,孩子能鍛煉手眼協調能力和創意能力,一舉多得。

在選擇玩具的時候鑫鑫也是下足了功夫,因為知道爸爸這方面的粗心,所以在質量方面特別細心。

研究積木的材質,要求沒有味道,對孩子的身體健康沒有危害,質量要求穩定可靠,沒有毛邊,不會劃傷孩子的手,手感要求拼搭體驗好,既不會太松,也不會太緊,研究下來,所以最終選擇了樂高積木

現在,鑫鑫最享受的親子時刻,就是爸爸陪兒子玩樂高積木,畫面特別和諧,讓她的內心充滿幸福感,而且,孩子纏著她胡鬧的時候,一句「讓爸爸陪你玩樂高積木」,孩子就開開心心找爸爸去了。

而爸爸只有有空,立馬就答應陪孩子,也因為這樣,鑫鑫騰出了不少的時間能做自己的事情,也讓孩子和爸爸的關係也親密了許多。

孩子還會跟小朋友炫耀這是他和爸爸一起砌出來的成果,特別有成就感,孩子每次出門看到LEGO標誌都非常興奮,說這個是他和爸爸的玩具。

每次說到玩具,孩子想到的都是樂高積木而爸爸,每次有成品,也會驕傲地發朋友圈炫耀:這是我和孩子一起砌的。

當家裡的兩個「孩子」有了共同的興趣點,陪伴成了最有趣也最期待的一件事。

每個陪玩的爸爸,都是長不大的小孩,他們喜歡陪孩子玩,喜歡孩子的玩具,更喜歡回到童年的感覺。陪玩的時候,他們是是會簡單直接的,又缺乏界限感。

媽媽要做的事情,是接納和欣賞,然後去引導他們玩得安全玩得融洽,而不是隔離他們。

陪玩的爸爸是孩子童年最好的禮物,沒有距離感的親子關係,就是給孩子最好的心靈溫暖。

04

楊絳曾在《我們仨》中寫過這樣的細節:

她希望錢鍾書和阿圓用完毛巾摺疊整齊,而錢鍾書和阿圓從來都會忘記。看到隨意堆著的毛巾,楊絳不說什麼,只是一次又一次幫他們摺疊整齊。

看似簡單的一個細節,卻蘊藏著值得我們學習的相處哲學:接納

家人不按照她要求的方式掛毛巾,她不去嘮嘮叨叨說教,而是身體力行幫他們折好。

這是接納家人的不完美,也接納自己的太要求完美,而接納,正是許多媽媽需要上的重要一課。

初為人母的大愛,給媽媽們帶來許多焦慮和不安,似乎只有自己能帶好孩子。於是吹毛求疵,要求家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帶孩子。

包括對於爸爸也是要求及其嚴格,都想要爸爸根據自己的意願和方式來做,其實這是一種會讓關係弄得很僵的做法。

你可以要求自己,但是不能要求別人和你一樣,包括你的丈夫和孩子,媽媽的育兒方式不一定是完美的。

而爸爸的陪伴,雖然有更高的危險係數,卻能讓孩子在過程中獲得男性獨特的規則感、幽默感,還有堅強和勇氣。

退一萬步講,現在流行挫折教育,而有爸爸陪玩的家庭,都不需要再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了,因為爸爸本身就是挫折。

所以,媽媽要做的就是接納、放手、信任、引導,接納爸爸的不完美,放手讓孩子享受父愛的浸染,信任爸爸的底線和初心,完全將孩子交給他。

而媽媽在這方面花的心思,是一定是有回報了,解決了喪偶式帶娃的問題,也讓孩子有一個愉快輕鬆的童年。

在遊戲中對孩子做教育,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引導他們玩得安全,玩得和諧,玩得有創意,即給了孩子好的陪伴,也讓爸爸在育兒中有了高度的存在感。

所以,在育兒過程中,媽媽要學會放手,不要嫌棄爸爸照顧不好孩子,不要嫌棄爸爸不會給孩子洗澡、也不要擔心爸爸不會讓孩子吃飽,媽媽要做的就是放手讓他們一起成長,一起經歷。

信任,是給爸爸最好的鼓勵。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

富書原創矩陣: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FranklinReadingClub),我屬貓(woshimiaoji),爸媽內參(shenduwenhua),富書(zhongchoudushu),出版暢銷書《僅有一次的人生,就要酣暢淋漓地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猶太人的啟示 的精彩文章:

個性說說:最難耐 的傷害 是你不愛 我又不放
女人必須強大,你將來是要做母親的
媽媽的擁抱,對孩子的成長有多重要
浪漫,就是浪費時間慢慢吃飯喝茶,走過一生
傷感說說:愛不愛我,夠不夠久,會不會走

TAG:猶太人的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