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AI創業三問:如何選賽道?技術服務還是全棧?2C還是2B?

AI創業三問:如何選賽道?技術服務還是全棧?2C還是2B?

虎嗅註:本文來自迅雷創始人程浩的分享。他以從投資人的視角,對人工智慧領域的創業和創新進行了一番解讀,包括如何選擇賽道、團隊的搭配、以及如何應對巨頭的挑戰。原文談到了人工智慧創業的6大核心問題,想看原文,不妨點擊《迅雷創始人程浩:人工智慧創業的6大核心問題》。

以下為虎嗅對其中3個問題的摘編:

第一個問題:關鍵性應用 vs 非關鍵性應用

談到人工智慧領域的創業,很多人都會有個誤解,就是如果團隊沒有斯坦福、MIT的博士坐鎮,我都不好意思講在人工智慧方面創業。其實這個認知是錯的。因為在人工智慧領域,演算法到底有多重要,完全取決於你要進入哪個行業。

根據行業和應用場景不同,我認人工智慧的創業本質上有mission-critical和non-mission-critical之分。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簡稱為「關鍵性應用」和「非關鍵性應用」。

「關鍵性應用」要追求99.9%小數點後的多個9,做不到就沒法商業化。比如大家認為,99%可靠度的自動駕駛能上路嗎?肯定不能,意味著100次就出1次事故。99.9%也不行,1000次出一次事故。

千萬記住,99%和99.9%的可靠度差距並不是0.9%,而是要反過來算,差距是10倍。也包括手術機器人,聽起來99.9%可靠度已經很高了,但只要1000次中出了一次醫療事故,放在美國,醫院可能就得被巨額索賠搞得破產。

所以「關鍵性應用」領域,就是一丁點兒錯都不能犯的人工智慧領域,必須要有技術大牛、科學家或演算法專家坐鎮。同時,這類項目研發周期都很長。

「關鍵性應用」的普遍特點就是這樣,項目通常很貴,研發周期巨長,離賺錢非常遠,需要持續的融資能力,團隊怎樣才有持續融資?起碼要有非常好的簡歷和非常好的背景。這個是能夠持續融資的必要前提。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今天做無人駕駛的創業團隊都是高富帥。因為不是高富帥,你都熬不到產品真正商業化應用那天。

當然,如果在人工智慧領域都是「關鍵性應用」,那就沒大多數創業者什麼事了。實際上,人工智慧領域的創業,95%都是「非關鍵性應用(none-mission-critical)」。簡單來講,這些領域AI的可靠度只要過了基礎線,高一點低一點區別不大。

最簡單的例子,現在很多公司的門禁開始用人臉識別。你今天帶個帽子,明天戴個墨鏡或口罩,識別率沒法做到99%。可即使沒識別出來也沒問題,因為所有帶人臉識別的門禁都有地方讓你按指紋。即使指紋也刷不進去,問題也不大,公司不還有前台嘛。

這就是「非關鍵性應用「。這類項目不追求99%後面的很多個9。「非關鍵性應用「不追求高大上,簡單、實用、性價比高更重要,這樣的項目通常比拼綜合實力。包括:

對行業的洞察理解,要熟知行業痛點;

產品和工程化能力,光在實驗室里搞沒意義;

成本控制,不光能做出來的產品,還得便宜地做出來;

供應鏈能力,不光能出貨,還要能批量生產;

營銷能力,產品出來了,你得把東西賣出去。團隊里有沒有營銷高手,能不能搞定最好的渠道是關鍵。

所以大家在創業組團隊時,一定要想好你選擇的賽道處於哪個領域,不同的賽道對於團隊的要求是不一樣。「關鍵性應用」必須有技術大牛坐鎮,「非關鍵性應用」則要求團隊更加綜合和全面。

第二個問題:技術提供商 vs 全棧服務商

現在很多人工智慧創業者都是技術背景出身,創業的第一個想法通常是做技術提供商。技術提供商作為創業的敲門磚可以。但如果只定位做技術提供商,未來路會非常窄。原因有幾點:

1. 首先通用技術一定是大公司的賽道,BAT未來一定會開放免費

人家大公司會免費提供人臉識別、語音識別、語義理解、機器翻譯這類EnablingTechnology,你還打算怎麼靠API調用賺錢呢?也許現在還可賺點小錢,但很難成為一個長久的生意。

2. 依託於演算法的技術壁壘會越來越低

未來隨著基礎計算平台和開源平台的豐富成熟,技術方面的壁壘會越來越不明顯,整個人工智慧的技術准入門檻會越降越低。就像2008年你想招個iOS開發者,當時很難,現在卻很容易,所有技術的演進都遵循這一規律。很多大學的計算機專業都紛紛開設機器學習課程,未來人才不缺,會拉低整個行業的進入門檻。

同時隨著谷歌TensorFlow等生態系統的成熟,很多領域都會有訓練好的模型用來參考(出Demo會更快),創業者只要有足夠的數據來訓練演算法就好了。所以未來演算法的壁壘會越來越低,如果這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只是演算法,那將非常危險。

3. 技術提供商如果不直接面向用戶/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則非常容易被上下游碾壓

對於技術提供商和演算法類公司,如果你的技術壁壘不夠高,上游很可能直接把你的事做了。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給海康威視提供人臉識別演算法的公司。問題就在於,海康在用你演算法的時候,人家也有龐大的研發團隊在研究自己的演算法。現在用你是人家還沒準備好,一旦準備好立刻會把你替換掉。

即使在有一定技術門檻的行業,技術提供商的日子同樣並不好過。舉個例子,蘋果、三星、華為,還有現在的小米,都選擇了自己做手機CPU。所以聯發科、高通這些技術提供商,其實日子過得挺痛苦的。

這其實是一個產業鏈通用規律:產業鏈上的壟斷者會吃掉所有利潤,而且他們非常有動力往上游或下游擴展。既然做純技術提供商沒有出路,那怎麼辦?浩哥提出「一橫一縱」理論。前期做技術服務可以,但是不能一輩子做技術服務。

「一橫」就是指你提供的技術服務。通常「一橫」能服務很多行業,一定要找到1、2個,你認為最有市場機會,最適合的垂直領域,深扎進去做「全棧」——把技術轉化為產品,然後搞定用戶賣出去,實現商業變現,再通過商業反饋更多的數據,更加夯實自己的技術。一句話講,要做技術、產品、商業和數據四位一體的「全棧」,這就是「一縱」。這才是健康的商業模式。

在垂直外的行業,因為沒有利益衝突,你仍可老老實實的做技術服務。這樣的話,商業上你能吃透一個垂直行業,技術上你還能通過橫向合作,形成更多的數據迴路,從而夯實你的技術。這個就是「一橫一縱」理論。

那麼對於技術創業公司,從「一橫」走到「一縱」,要選哪個垂直領域,取決5個關鍵因素:

市場空間夠不夠大?

行業集中度如何?

技術是改良還是革命?

雙方壁壘誰更高?

跟團隊基因是否相符?

第三個問題:2C vs 2B

科技成熟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因為從任何技術普及演進的角度,都延續了先是從軍工(航天)、到政府、到企業、到B2B2C、再到2C這個規律。人工智慧也一樣,目前人工智慧在2C市場還不是很成熟。

在個人消費者市場,出貨量大的機器人只有4類產品:掃地機器人、無人機、STEAM教育類機器人和亞馬遜Echo為代表的智能音箱。為什麼2C市場早期的普及有一定的困難,簡單講幾個原因:

1. 產業鏈不成熟

我做一個創新的東西,成品有10個部件。每一個部件都得自己做,而且因為出貨量不大,每個部件都沒有規模效應,這就導致每個部件都很貴,那你最後做出成品一定很貴。這是非常大的問題。

2. 2C是額外花錢

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2C端的用戶因為自掏腰包、額外花錢,所以對價格通常比較敏感,產品很貴就是一個很大的門檻。

3. 2C產品的用戶期待度高

用戶買了這麼貴的東西,自然對產品的期待度會更高很多。大家覺得我買一個機器人回來,恨不得什麼都能幹:又能唱歌、又能跳舞、又能聊天、又能清潔、又能講英語。但這是不現實的,現在的技術成熟度離此還有些遠。

相對於2C端,這些問題在2B端卻不是問題。

1. 2B端對價格承受能力更高

首先,企業對價格的承受能力顯然比2C強很多。你說一個機器人2萬,2C消費者不可能買,但企業問題不大,企業對成本承受能力高。

2. 2B的核心目的是降成本

舉例工業機器人,10萬塊錢一個,聽起來很貴。但一個工業機器人替代你2個崗位。這2個崗位一年也得10萬塊錢,還不算四險一金。然後這工業機器人能工作4年,這一下成本只有你原來的25%,甚至可能不到25%。那麼企業就會算一下賬,覺得還是工業機器人便宜。

3. 2B可以採取人機混合模式

還有2B端的機器人應用更簡單一些。一方面大多是單任務,機器人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行了,實現起來簡單。另外,很多都是以「人機混合」的模式在作業。也就是以前需要10個人幹活,現在我用機器人替代一半人。簡單重複的工作用機器人替代,複雜的用剩下的5個人,這就是"人機混合"模式。

舉個例子,現在國內外已有很多安保機器人,按固定路線去巡邏。你可以理解為移動的攝像頭,當然演算法上肯定加入了一些識別的技術。固定繞路線巡邏,這個完全可以交給機器人來做。難的是,在巡邏的過程中,如果發現有老太太摔倒了,讓機器人扶起來,這個目前還做不到。

但這不重要,你們後台不還有5個人么,讓他們過來就好了。所以「人機混合」是2B比較主流的模式,這大幅降低了機器人普及的難度。

最後再說一點,目前大多數AI創業公司都是技術專家主導,這很容易理解,因為現在技術還有壁壘,技術專家主導起碼保證產品能做出來。不過未來隨著技術門檻的降低,特別在「非關鍵應用」領域裡,團隊的核心主導,會慢慢過渡到產品經理和行業專家為主,因為他們離用戶需求最近。「非關鍵應用」領域,懂需求比技術實現更重要。長期來看,人工智慧創業和任何其他領域的創業一樣,一定是綜合實力的比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本想用3D列印「人生」,不想卻被「現實」打敗
不是我胡說,黑莓粉都覺得黑莓要完了
冒著大量掉粉的風險,鹿晗為何選擇曝光戀情?
失去薛之謙和鹿晗之後,是時候迎來不會崩壞的AI偶像了
時隔半年再來闢謠,攜程到底冤不冤?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