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英國導演和她的中國殯儀師:守在生命的終點 記錄最好的告別

英國導演和她的中國殯儀師:守在生命的終點 記錄最好的告別

2017年9月22日,一部講述中國殯儀行業從業者的獨特紀錄片《咫尺天涯》(Almost Heave)登陸英國院線。影片描述了湖南省一位年輕殯儀師的成長之路,藉此展現中國殯葬業里不為人知的溫柔與人性。

此前,這部影片已受邀在柏林電影節和上海電影節上映,並被影評人讚賞為「成功刻畫了一個充滿活力的靈魂在死者中間工作的畫像(A portrait of a vibrant soul working among the dead)」。

這樣一部小成本紀錄片為何能得到世界級電影節的青睞?本片導演,英國人中國殯葬業為何成為影片的聚焦?帶著這些疑問,僑報記者在觀影結束後與導演凱露·索爾特(Carol Salter)展開一段訪談,走進紀錄片的背後,感受主創的心路歷程。

拍攝初衷:

打破文化禁忌,直面生命

在接受英國僑報記者的採訪時,凱露坦率地說,對於死亡的包容性認識是她拍攝這部影片的原動力。電影的開篇設在中國湖南省長沙市一個殯儀館空蕩的地下走廊,無聊的殯葬師們一邊玩手機一邊等待著液壓升降機將屍體送往他們工作的車間。

雖然影片開頭看起來稍顯病態和絕望,但事實上,凱露並沒有將這部電影拍攝成《美國死亡之路》的中國版本。相反,她以相對客觀的視角跟蹤拍攝了年輕殯葬師們的實習經歷、工作流程和心理活動,以及他們如何幫助死者家屬主持送別親人的簡單真誠的告別儀式。

根據凱露的介紹,她拍攝這部電影的靈感來自於她讀過的一篇主要介紹從事殯葬行業的中國年輕人的文章。

她回憶道:「我當時非常受觸動,殯葬師是一份值得尊重的職業。因為在東西文化里,死亡似乎都是大家不願意觸及的話題,從事與喪葬相關職業的人也因此不為人所知。所以我想打破禁忌,把這個話題展現出來,讓人們認識到是誰在從事這類行業,以及他們有怎樣的人生故事。」

在凱露看來,中西方文化對死亡的理解是很相似的:「關於死亡,不僅中國文化中會有一些古老的迷信,英國文化里也存在。中英兩國的葬禮儀式會有一些差異,但也都在發展變化。影片中呈現的殯葬文化,包括殯葬師對逝者的遺容整理等,在中國大陸剛剛興起,這些文化在日本和台灣有很悠久的傳統。雖然不同文化的葬儀有很多差異,但他們對待死亡的態度本質上是相同的。大家都充滿敬畏,都會有情感的宣洩。」

「在影片的拍攝過程中,我的父母也先後去世。所以我的心情挺複雜的。」為了紀念父母,凱露在影片的結尾寫上了他們的名字。

凱露希望能夠把這部電影推薦給對紀錄片感興趣的人,對死亡的理解和處理方式感興趣的人,從事非常規行業的人,身在英國的華人,以及對年輕人的生活和愛情故事感興趣的人。

因為這部電影並非只有死亡這一沉重的話題,它也包含了很多其他的元素,甚至還有一些小小的玩笑。「生與死是兩個二元對立的概念,但同時也是相互依存的。」

這部電影的主角是在殯儀館工作的一名17歲女孩瑩玲(音譯),攝影師追隨著她和她同事們的步伐,詳細記錄了她演練遺體清潔的程序,克服對鬼的恐懼,以及與一位年齡相仿的男同事之間的情愫。

影片中的瑩玲只有17歲,還有著少女的天真與稚嫩,在摸爬滾打中慢慢成長。在她喜愛的男同事先於她離職後,她獨自面對殯儀館裡的漫漫長夜和新同事的無理責難,在壓抑冰冷的環境中默默地完成工作。

影片中的一幕令人久久不能忘懷:在處理過屍體、染血的床單以及醫療垃圾後,瑩玲與同事前往鎮上的快餐廳吃晚飯,她把鮮紅的番茄醬抹在炸薯條上,心滿意足地品嘗著,似乎把一切困難都拋到腦後。

導演以客觀卻不乏溫情的旁觀者角度,真實地記錄了這位年輕女孩在這個不同尋常的工作崗位上的經歷和人生感悟。在影片的結尾,瑩玲最終離開殯葬行業,進入了護士學校進修,學習如何成為一位「白衣天使」,為生者而奮鬥。影片展現出的對死亡這一嚴肅主題的冷靜思考,以及對於生命的敬畏令人動容。

製作困難:

語言和文化都存在障礙

拍攝紀錄片本身是一個耗時的工程。前期需要積累很多素材和背景資料,從大量的視頻片段里拼接出故事,特殊的題材意味著可能要處理更多的麻煩。凱露告訴記者,電影的拍攝、剪輯和製作長達四年。

首先,死亡本身是一個比較敏感、微妙的主題,攝製人員要記錄下殯儀館裡有關死亡的素材,同時也要尊重拍攝當下的環境,尊重逝者和逝者家屬。電影中有許多直接而真實的葬禮鏡頭,還有殯葬師操作的近景,這些都需要徵得家屬的同意再進行拍攝。

由於身在中國,工作人員所處的拍攝環境也是完全陌生的,凱露對記者描述:「在中國拍攝紀錄片,對於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體驗。我不會講中文,拍攝對象們也不會說英文。我在拍攝過程中,並不知道他們的對話內容,我只是收集素材,然後通過兩位翻譯我才知道他們說了什麼。這種情況下,我的拍攝過程特別純粹。但這種方法也會帶來一些問題,比如我們漏掉了一段本可以將情緒渲染得更強烈的對話。」

但令攝製組成員倍感欣慰的是,這部影片得到了很多逝者家屬的支持和配合。凱露對此心懷感激。她回憶道:「在殯儀館進行拍攝時,有一個場景是一位老人在醫院去世了,這位老人的家屬是基督徒,他們欣然答應了我們的請求,他們覺得這對於去世的老人是一件好事,可以幫助她上天堂。還有一個家庭雖然沒有露面,但是也允許我們拍攝了殯葬師清理遺體的全程。為了表示我的敬意,在整個製作完成後,我給每一個貢獻鏡頭的家庭都寄了一份錄像。」

兩位主角瑩玲和林井(音譯)也是紀錄片的一大亮點。面對鏡頭,他們表現得十分自如,據凱露介紹,主人公們沒有接受過任何關於電影拍攝的培訓,因為紀錄片就應該是「完全真實的記錄」。這種拍攝方式對角色的鏡頭感自然有著極高的要求,這也是凱露最終放棄了其他幾個候選人,選中瑩玲的主要原因。瑩玲當時只有17歲,天真,有靈性。她和林井之間的情感流露,都是非常自然的,會引起人共鳴的。

在殯儀館外,瑩玲和林井的人生規劃也是影片的重要內容。他們都換了工作,但還是沒有離開與生死相關的行業:瑩玲去了護士培訓學校,林井則去了墓地交易市場。

對此,凱露的見解是,這未必是一種巧合:「有些時候人們進入了一個領域,可能後來就永遠從事相關行業了,這中間可能是因為受到了這一行業的啟迪。像瑩玲,她後來自己選擇了成為護士,我的感覺是,她的人生是得到了升華的,她的靈魂上升到了另一個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導演組在護士學校的跟拍獲得了驚喜。在瑩玲接受急救培訓時,瑩玲和她的同學們拉出了很多道具模特,一排一排擺在地上,那是她們練習急救方法的工具。

這個場景非常震撼,而且和影片的開頭形成了呼應,當時瑩玲也是用道具模特來學習殯葬儀式的。「我沒有刻意安排,也完全沒有想到,這就是一個完美的巧合,將兩個與生死相關的行業巧妙地串連起來。」凱露這樣說道。

影片推廣:

爭取更多排片和關注

雖然耗費了很多心血,拍攝成果也令人讚歎,但凱露卻對票房收入表達了強烈的擔憂。在訪談過程中,她一再提及擔心電影的死亡主題可能導致上座率不高。

「我們的電影是獨立出資製作,不是商業片,沒有大量的電影宣發資金,所以需要藉助媒體和業內人士的力量來進行推廣。但是幸運的是,我們得到了一些資金支持,也前往了一些很有影響力的電影節,比如柏林電影節和上海國際電影節。」

凱露表示,雖然業內人士的認可給了她一點信心,但是如果想讓電影在普通觀眾中獲得更多的關注,就需要爭取影院方面的更多排片。對此,她和攝製組的工作人員都倍感壓力。

雖然「生命」和「死亡」是這部電影的主題,凱露依然以局外人的視角,展現了現代中國年輕移民工人的生存狀態。不同於上一代低學歷農村勞動力湧入大城市的經歷,未成年的瑩玲與她的同事面臨的是殘酷競爭的就業市場,超負荷的勞動以及遠離父母和家鄉的孤寂。

這部電影真實地記錄了現代中國社會存在的問題,以及年輕勞動者適應新生活的努力。對中國觀眾來說,看到如此真實而細膩的紀錄片無疑另有一番感動。(實習記者陳俊豆、李心如;唐雅格對本文亦有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英僑網 的精彩文章:

叮 你的小可愛,正式上線了!
為了讓兒子學中文,這名英國奶爸把中國「搬」回了家鄉…人物
寵物也能成縱火犯!一周兩起失火事件的主角都是他們……

TAG:英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