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娃,你為啥子嗷嗷哭喲?

娃,你為啥子嗷嗷哭喲?

每個新手爹媽都經歷過這樣的恐懼——不知娃為啥而哭,不知娃啥時肯停。

我家那隻啾啾當然也有鬧騰的時候,於是前一刻還在念著「我女兒好可愛」的我立馬臉色一變,抓過她爹,「你女兒又在哭啦!」

然後兩人就拿出一張「啾啾troubleshooting checklist」,開始逐項核對——

√ 拉了?紙尿褲滿了?把自己尿濕了?這項最容易在短時間內排查,所以第一項就檢查。

√ 餓了?根據上次喂的時間和量不太可能,試喂也沒有要吃的動作,可以排除。

√ 熱了冷了?摸一下有沒有汗濕、寒冷?需不需要加減衣服?調節室內溫度?

√ 困了?她上次清醒時間+90分鐘就會進入睏倦周期,如果困了會因煩躁而哭。

√ 腹脹腹痛?試試拍嗝?讓她趴著?揉揉肚皮?

√ 發燒嗎?精神好嗎?像生病嗎?耳朵痛?口腔潰瘍?紅屁股?

√ 衣服太緊?手腳有沒有被什麼線纏到勒到?

√ 太無聊了?太刺激了?

√ 跟照料者的分離焦慮?

√ 被什麼聲響或陌生人/事/物嚇著了?

√ 沒什麼特別的不好,但就是心情不爽?

特別是黃昏時段,是嬰兒「心情不爽」的高峰期。有人認為是腸絞痛,也有人認為是晝夜節律交替帶來了焦慮煩躁感。

根據一個西班牙研究[1],可以從哭法上猜測嬰兒的情緒——

√ 如果是因恐懼而哭,哭時眼睛幾乎一直睜著,哭聲一開始就放到最大;

√ 如果是因痛苦不適而哭,哭時眼睛幾乎一直閉著,哭聲一開始就放到最大;

√ 如果是因生氣而哭,眼睛時睜時閉(在看大人反應),哭聲和動作都是從小到大、慢慢變得越來越劇烈(因為越來越氣了)。

生氣的眼神

這個鑒別法大部分時候挺管用,不過有天晚上我跟啾啾單獨在家、四周一片安靜時,她突然開始了「恐懼式哭法」……

我腦中瞬間閃過了異形電鋸招魂潛伏貞子伽椰子殭屍寂靜嶺的各種畫面……

(我以前到底為什麼要看那麼多恐怖片,啊?)

只好硬著頭皮抱著哄……_(:3」∠)_

說起來,如果嬰兒是因為情緒問題在哭,大人能用的也就那幾招:撫摸、塞安撫奶嘴、抱起來走動、把室內燈光調暗並輕輕哼唱搖籃曲[2]。

為什麼單單抱著還不行,非得要抱著走動啊?——很多家長都會發出這樣的慘叫。(小建議,在要娃前先健身吧,練舉鐵深蹲核心肌群,或買齊嬰兒背巾腰凳哺乳枕等輔助裝備。)

只能說,寶寶就是喜歡這樣——有個實驗在小嬰兒身上貼了心率測量儀,結果發現,只要媽媽抱著走動,小嬰兒立刻安靜,且心率瞬間下降;只要媽媽一坐下,小嬰兒就立刻嚎哭,且心率瞬間飆升……這個實驗還顯示,不單人類寶寶喜歡被抱著走,小鼠寶寶也喜歡,各種動物幼仔被抱著或叼著走動時,都哭泣變少了,心率降低了,手腳也不亂動了……[3]

所以說,幼仔都會催著爸媽「生命在於運動」——這是演化的錯!一定是!

撫摸也有技巧:

嬰兒不喜歡太過輕柔的撫摸,更喜歡有力堅定的撫摸[4];

撫摸時要和嬰兒有目光接觸或有聲音安撫,如果光摸但是不看ta也不哄ta,嬰兒的壓力激素水平反而會上升……[5]

還有些時候,嬰兒不餓不困不冷不熱沒病沒災尿布乾爽,也不想被摸被撫慰,只想自己哭一會。於是在你摸ta時,ta可能會把目光移開不跟你對視,或者用手蓋住自己的臉[6]。

這時,就只要抱著ta,或者在ta身邊靜靜陪著就好啦。

其實,哭泣沒什麼大不了。

每個人都有想哭的時候——那種時候,我們不需要大吃大喝,不需要加件衣服,不需要多喝熱水,不需要聽段音樂,不需要出門兜風,不需要有人在你面前拚命用玩具或把戲逗你笑。

有時候,需要的只是有個人握著我的手,讓我哭一場。

嬰兒也一樣。

抱著嬰兒讓她哭個夠吧——但記得戴上耳塞。

還有個假說,是專門針對嬰兒夜哭的。

說嬰兒晚上為什麼哭呢?因為ta在幫爹媽避孕……只要把爹媽弄到精疲力竭 、無心造人,就不會有下一個娃生出來跟ta搶吃喝分關愛了。

聽起來很扯對不對,但是你仔細看一下人家的分析。

2014年,哈佛演化生物學系的David Haig總結了嬰兒夜哭的特徵[7]:

(1)跟餵奶粉的嬰兒相比,母乳餵養的嬰兒更愛夜哭[8-9],

(2)嬰兒夜哭從6個月後開始增加,正好是母乳餵養的母親開始恢復排卵的時期,

(3)來自爸爸的印記基因(imprinted genes)會導致孩子更頻繁夜哭,來自媽媽的印記基因則促進孩子睡眠。

之所以能發現這個奇特的現象,是因為有兩種罕見病——普拉德-威利綜合征(PWS)的孩子的15號染色體上有一部分,是或者缺失了父系基因,或者有兩份母系基因,這樣「母多父少」的孩子夜間就哭得少,睡得多[10]。而安格爾曼綜合征(AS)的孩子剛好相反,15號染色體上有一部分,是或者缺失了母系基因,或者有兩份父系基因,這樣「父多母少」的孩子就夜間多啼,頻繁夜醒[11]。

Haig提出,頻繁夜醒可以延長母親的哺乳期,讓母親無法很快再懷孕生育,於是嬰兒自己就更可能獨佔照顧者而存活下來。之所以父母影響不同,是因為雙方的利益存在衝突:如果一個母親想留下儘可能多的自己後代,她的最佳數學策略是儘快再度懷孕再度生產,哪怕這會降低已經生下的孩子的存活率[12]。而對父親來說,母親懷的下一個孩子未必是他的,讓目前這個孩子的存活率最大化,比較符合父方利益。所以說,如果孩子頻繁夜醒,很可能是來自父方的基因在作怪。

論文讀到這裡正是深夜,耳邊又傳來了熟悉的嗷嗷哭聲。於是我拍拍啾啾安慰一下她,然後挽起袖子——把她爸揍了一頓。

快起床哄娃去!畢竟嘛,是你的基因在呼喚啊!

參考文獻:

[1]Chóliz, M., Fernández-Abascal, E. G., & Martínez-Sánchez, F. (2012). Infant crying: pattern of weeping, recognition of emotion and affective reactions in observers. The Span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5(3), 978-988.

[2]Corbeil, M., Trehub, S. E., & Peretz, I. (2016). Singing delays the onset of infant distress. Infancy, 21(3), 373-391.

[3] Esposito, G., Yoshida, S., Ohnishi, R., Tsuneoka, Y., del Carmen Rostagno, M., Yokota, S., ... & Venuti, P. (2013). Infant calming responses during maternal carrying in humans and mice. Current Biology, 23(9), 739-745.

[4]Kida, T., & Shinohara, K. (2013). Gentle touch activates the prefrontal cortex in infancy: an NIRS study. Neuroscience letters, 541, 63-66.

[5]White‐Traut, R. C., Schwertz, D., McFarlin, B., & Kogan, J. (2009). Salivary cortisol and behavioral state responses of healthy newborn infants to tactile‐only and multisensory interventions. Journal of Obstetric, Gynecologic, & Neonatal Nursing, 38(1), 22-34.

[6]Beebe, B., Jaffe, J., Markese, S., Buck, K., Chen, H., Cohen, P., ... & Feldstein, S. (2010). The origins of 12-month attachment: A microanalysis of 4-month mother–infant interaction. 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 12(1-2), 3-141.

[7]Haig, D. (2014). Troubled sleep: Night waking, breastfeeding and parent–offspring conflict. Evolution,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2014(1), 32-39.

[8]Galbally, M., Lewis, A. J., McEgan, K., Scalzo, K., & Islam, F. M. (2013). Breastfeeding and infant sleep patterns: an Australian population study. Journal of pa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 49(2).

[9]DeLeon, C. W., & Karraker, K. H. (2007).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night waking in 9-month-old infants.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30(4), 596-605.

[10]Cassidy, S. B., & Driscoll, D. J. (2009). Prader–Willi syndrome. 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17(1), 3.

[11]Pelc, K., Cheron, G., Boyd, S. G., & Dan, B. (2008). Are there distinctive sleep problems in Angelman syndrome?. Sleep medicine, 9(4), 434-441.

[12]Hobcraft, J., McDonald, J. W., & Rutstein, S. (1983). Child-spacing effects on infant and early child mortality. Population Index, 585-618.

作者:游識猷

歡迎關注

養個智人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微信:SquirrelClub

微博:科學松鼠會

科學松鼠會,是一家以推動科學傳播行業發展為己任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2008年4月。我們希望像松鼠一樣,幫助公眾剝開科學的堅果,分享科學的美妙

不點贊么,本寶寶就要嗷嗷哭了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松鼠會 的精彩文章:

湯里有多少「營養」?可能跟你想得不一樣
靈長類物種遭殃了,總量的六成正走向滅絕!
沙拉醬和洗髮水有什麼共同點?答案就是它了!
如果我們能馴化恐龍,你想要哪一種?
2017年諾獎:造出不結冰的固態水,就為給它拍幾張高清照片

TAG:科學松鼠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