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冉冉白髮,大國棟樑!今天為這些最可愛的人打call……

冉冉白髮,大國棟樑!今天為這些最可愛的人打call……

導讀

從韶華少年到白髮蒼蒼,他們走過了一程又一程的艱難困苦,用雙手和脊樑撐起祖國科研事業的未來。今天,讓我們一起向他們致敬。

他是今年最年長院士候選人,開啟「中國天眼」

今年8月,在中國科學院公布的2017年中科院院士初步候選人名單中,72歲的南仁東榜上有名,成為此次增選中年齡最大的候選人。

南仁東先生是FAST工程的發起者及奠基人。自1994年起,他一直負責FAST的選址、預研究、立項、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設計。作為項目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負責編訂FAST科學目標,全面指導FAST工程建設,並主持攻克了索疲勞、動光纜等一系列技術難題,為FAST工程的順利完成作出了卓越貢獻。

1993年,日本東京,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科學家們提出,在全球電波環境繼續惡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接收更多來自外太空的訊息。

南仁東跟同事說:「咱們也建一個吧。」

沒有多少人看好這個設想。能不能找到合適的地方?施工難度能不能克服?南仁東帶著300多幅衛星遙感圖,跋涉在中國西南的大山裡。他要尋找當地的窩凼——幾百米的山谷被四面的山體圍繞,正好擋住外面的電磁波。

「為了選址,南老師當時幾乎踏遍了那裡的所有窪地。」南仁東的學生甘恆謙回憶,有的荒山野嶺連條小路也沒有,當地農民走著都費勁。

南仁東參加早期的大窩凼選址。

訪山歸來,南仁東心裡有了底,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窪地建設射電望遠鏡的設想。但能不能籌到足夠資金,南仁東心裡沒底。

有那麼幾年時間,南仁東成了一名「推銷員」,大會小會、中國外國,逢人就推銷自己的大望遠鏡項目。「我開始拍全世界的馬屁,讓全世界來支持我們。」他一度這樣自嘲。

每一步都關乎項目的成敗,他的付出有時甚至讓學生們覺得「太過努力了」。連夜要趕項目材料,課題組幾個人就擠在南仁東的辦公室,逐字逐句推敲,經常干到凌晨。

FAST項目副總工程師李菂說:「南老師的執著和直率最讓我佩服。擔起首席科學家和總工程師各種職責,推動了世界獨一無二的項目。」

如今,FAST被譽為「中國天眼」,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

在FAST建成以前,世上已存的最大射電望遠鏡有兩個,一個是號稱「地面最大的機器」的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一個是被評為人類20世紀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國阿雷西博300米望遠鏡。FAST工程副總工藝師、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孫才紅說,FAST建成後,與前者相比,靈敏度提高約10倍,與後者比,綜合性能則提高約10倍。

93歲「核潛艇之父」,他30年未曾回家

核潛艇之父」黃旭華今年已93歲了,從青絲到白髮,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核潛艇事業。

從小便立志科學救國的黃旭華進入上海交大造船系。1958年,他被選中成為首批參與研製核潛艇的人員之一。「從1958年一直到今天,我從沒離開我的崗位。整個時間花在這上邊很有意思,無怨無悔。再回頭,我還是選擇類似這種工作。」黃旭華這樣回憶說。

從1970年到1981年,中國陸續實現了第一艘核潛艇下水、第一艘核動力潛艇交付海軍使用、第一艘導彈核潛艇順利下水,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後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1988年,核潛艇在南海作深潛試驗,62歲的黃旭華親自帶隊,下潛水下300米,完成了4個小時的下潛試驗。

「三幾年我就離開廣東(老家在廣東)去了桂林,直到1948年才回來,1956年陽曆元旦我回去的時候,我母親就講,從前長時間戰爭影響到交通,導致你回不來家,現在父親母親年紀也老了,希望你常回家看看。我滿口答應,我尋思我一定回來看看您。」

母子倆都沒想到,這一分別,就是30年。再回到家鄉的時候,母親已是95歲高齡,黃旭華也已經是兩鬢斑白。這是功勛赫赫、竭盡忠誠的三十年,也是背井離鄉、情債累累的三十年。誓言無聲,奉獻了「大家」,虧欠了「小家」。

如今雖然已是耄耋之年,黃旭華院士的日程依舊排得很滿,每天早上,黃旭華院士都會來到辦公室工作一上午。他經常到校園、到科研院所做講座,最大的心愿,就是我們的國家能早日建成科技強國,從「跟跑者」變成「領跑者」。

對此,網友紛紛致敬:冉冉白髮,大國棟樑。

92歲院士一件襯衫穿30年,卻將全部積蓄捐給貧困生

「我正在補充近年來鋼鐵領域的新進展,準備後年再版這本書。」崔崑手裡拿著的,是他在81歲時動筆寫作的《鋼的成分、組織與性能》。這本我國首部全面系統介紹特殊鋼的百科全書,由一位耄耋老人以6年之力,在電腦前獨自敲打而成。

1944年,崔崑考入西遷四川樂山的武漢大學機械系,1948年留校任教,隨後與鋼鐵結緣。1958年,崔崑被公派前往當時世界上最好的鋼鐵專業大學——莫斯科鋼鐵學院,專攻金屬學及熱處理專業,兩年的留學生涯讓他將特殊鋼定為日後的研究方向。

1960年,崔崑學成回國。那時,我國工業生產急需高性能新型模具鋼,卻無力自主生產,進口價格是普通鋼的10倍以上。「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的模具鋼種!」崔崑和同事們加緊建設實驗室。買不到儀器設備,就帶著同事們自己動手做。4年後,終於建成了裝備比較完整的金屬材料與熱處理實驗室。崔崑和研究人員一同研發的低鉻模具鋼,含鉻率降低到4%,使用壽命延長一倍,打破了國外壟斷。

1981年至1991年,崔崑連續獲得三項國家發明獎。他還先後承擔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近20項,研製成10種新型模具鋼,6種列入國家推廣計劃,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5項,解決了許多生產難題。

1997年,崔崑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教學中,崔崑也以「實幹」作為招收學生的最重要標準。「我不想培養次品和廢品。我招的學生,進門時學歷有高有低,但個個都想幹事、能幹事。反之,那些只想混文憑的人,我不歡迎。」崔崑介紹,學生中有10多人已是博士生導師,在各自領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讓華中科技大學的師生們感動的是,一件襯衣可以穿30年的崔崑,對家庭困難的學生卻非常大方。2013年,他和夫人朱慧楠將全部積蓄420萬元捐出,設立「勤奮勵志助學金」,每年資助45名本科生,每人8000元。

萬千網友被崔老感動,紛紛點贊:

78歲「高鐵」院士走紅網路,最美辦公桌感動網友

前幾日,一組辦公室書桌的照片在網路上走紅,照片中辦公室格外簡陋,堪比車間,桌子上放著扳手、鋼鋸等工具、儀器零部件。在空出的桌面上,只見一道道劃痕遍布,甚至有一整片已經看不出原來的暗紅漆色,只見黃黃的木色。

而這張書桌的主人,正是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劉先林。劉先林告訴記者,這張掉漆的寫字檯和硬木椅子已經用了三十多年,其間曾多次拒絕換新桌椅,因為「椅子太舒服了容易走神,只有坐硬椅子,才能出靈感。」

今年六月,他曾在高鐵上被拍到光腳穿著一雙落滿灰塵的舊皮鞋,趴在高鐵二等座上一絲不苟認真修改手裡的報告。

1939年出生的劉先林,從事測繪儀器研發55年,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把「量尺」做到了極致,將中國測繪儀器的水平推進到國際領先地位。他曾用很少的科研經費,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填補多項國內空白,為國家節省資金2億多元,創匯1000多萬元。

在他之前,測繪儀器市場屬於半壟斷性質,國內沒有相關品牌,國際品牌設備的價格又居高不下,國內相關部門要用,只能高價購買。

如今,由他帶領團隊研發的SSW車載激光建模測量系統在世界上處於絕對領先地位,價格與國外同類產品差不多,性能卻已經好太多。其後期處理的絕對精度可達5厘米,一公里數據的處理時間只需要5分鐘,可以提取多達50種城市地物要素分類,而國外同類產品即便只提取一種地物要素,也需要半個小時。

「既要動腦,也要動手,要做到實實在在的貢獻,做有用的科研,把艱苦奮鬥、不怕苦不怕累、敢於創新的精神傳遞給年輕人。」劉先林表示,這既是自己從事科研工作的感悟,也是自己對大國工匠精神的理解。

看著這些白髮蒼蒼的老科學家們不畏艱苦,將一生奉獻給祖國的科研事業,網友們都為之動容。有人表示也許我們做不到這樣高尚,但我們尊敬高尚的人。

編輯:鄭天然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髮 的精彩文章:

老人說白髮越拔越多!可是,我還是忍不住拔了!
尋人!山東無棣一女子在慶雲走失 白髮老父急盼女歸
這些地方出現白髮要小心,幾把食物打成粉,白髮變黑!
到白髮蒼蒼,也捨不得淡忘。文/獨木舟
26年前演《雷洛》被迫「染白髮」劉德華吐心聲:很尷尬!

TAG:白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