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化的交融,玉雕佛像發展史

文化的交融,玉雕佛像發展史

從西漢起,佛教傳入中國,佛教成為了與中國本土儒、道並列的一種文化,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對人們的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作為中國古老傳統的玉雕文化藝術同樣受到了佛教文化的深刻影響。

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影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

即漢傳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

由於上座部佛教對佛造像來說僅在雲南一地流行,且歷史留存時間不是很長。造像題材相對較為單調,藝術性並不是很高。

在世界範圍內近年來一直沒有形成很好的市場,所以主要關注漢傳和藏傳佛造像。

漢傳佛教玉雕

漢傳佛像藝術大體經歷了三個時期,即: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和宋元明清時期,而這幾個時期便是印度佛像藝術在中國不斷本土化的過程。

各時期的特點:

漢、三國、東晉十六國時期

漢代黃玉佛

隨著佛教的傳入、佛像自東漢晚期便開始出現了。

但漢代的佛像大多混在表現世俗生活以及神仙道術的圖像中出現。

在十六國時期,我國北方和南方和少數民族地區佛教盛行。

犍陀羅佛像

這一時期的佛像帶有明顯的犍陀羅佛像的特徵,然而卻也做了一些具有中國特徵的獨創性改變。

註:犍陀羅佛像即南亞大陸希臘式佛教藝術。兼有印度和希臘風格。

南北朝時期

和田玉貼金描彩六臂觀音

北朝早期的佛像雖然還帶有犍陀羅佛像風格,但是到了北魏孝文帝時已經完全擺脫了印度風格對漢傳佛教的影響。

南盛行的「秀骨清像」開始在北朝流傳。

在這種風格中,佛像的著裝已不是犍陀羅風格的衣褶繁縟飄逸的通肩大衣,而改為南朝士大夫常穿的寬袍大袖式服裝。

秀骨清像轉為豐滿圓潤

南北朝晚期的北齊北周的佛像,在風格上又有了新的變代。佛的面相由瘦長的臉型,又轉化成半圓的樣子。

隋、唐、五代時期

唐代漢白玉思惟菩薩像

隋唐晚期的菩薩造像,可以說是其代表,它在臉型及身段上既殘留著北朝的「秀骨清像」,又具有向未來的盛唐的豐腴發展的某種跡象。

在進入盛唐後,佛像的製作已經非常精純,技法成熟。

唐代白玉鑲寶石佛像

人物的個性化和高度的寫實性相結合,是唐代佛像的總體特徵。這種特徵更進一步地體現了當時的現實生活,表現了當時雄健豪放的時代精神。

宋、遼、金時期

宋代黃玉佛

這個時期的佛像受宋代理學的影響,是儒、佛糅合的產物。

當時佛像的特點有兩個:

因為銅較缺乏,所以其他質地佛像,特別是瓷雕的佛像比較流行。

另外,佛像千姿百態,變化萬千,且富有濃厚質樸的生活氣息,是此時佛像中最為優秀的一類作品。

元、明、清

清朝鎏金玉佛

總體而言,清代的工藝水平最為高超,面像飽滿,額頭較寬,臉型方圓豐頤。服飾多為漢式大裙。在創作技法上深受明代造像的影響,造型上端莊勻稱,比例適合,注重寫實技法的表現。技術上更加精益求精,顯示了高超的工藝水準。

『藏傳佛教玉雕

藏傳佛教是印度佛教與西藏地區的本波佛教之間相互吸收、融合各自的思想精華,而逐漸統一發展成為當地社會深入地根的佛教信仰。

蓮藏地三行空母

藏地佛像的特色:

佛、菩薩現女相

和田玉度母像

在藏傳佛教中,有時佛、菩薩化身為女相出現,所以又稱為佛母或是度母。藏地認為,一切諸佛已超出世間一切佛法,已無男、女性別之分。密宗男分修行的成果都是佛。

嚴格的造像比例

藏傳佛教造像比例法本

西藏唐卡藝術把佛傳《造像度量經》中記載的佛像比例,開發得如此完善、徹底,從每一尊佛、菩薩,到明王、度母,到護法、壇城;從佛眼到手印,再到每一件法器、飾物,都有章可循。

註: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

雙身佛像

清代翡翠歡喜佛擺件

雙身佛在漢地俗稱「歡喜佛」,實際是一個極大的謬誤。觀修雙身佛的目的,不是助長男歡女愛的肉慾,而正是要認識到一切皆空的正宗和離欲。

從歷代存留的佛教玉雕可以看出,在嚴格遵循佛教經典所規定的造像規則、尺度的基礎上,不同時代的藝術表現風格有一定的差別。

和田籽料玉佛擺件

對於玉雕師來說,要想雕好佛像,就必須深入了解佛教內在的精神思想和各類藝術表達形式。只有將佛像藝術、玉雕藝術與佛教精神內涵緊密地聯繫到一起,才能使玉雕更具藝術生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殊勝和善和田玉 的精彩文章:

翁仲何許人?為什麼戴他的人越來越多?
如何區分手工雕與機雕?
驚呆了!首富馬雲玉店買玉竟然被拒?
玉螭龍的「前世今生」
對於皮色的應用,古人早已爐火純青!

TAG:殊勝和善和田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