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雙峰鼎立,李杜詩歌撐起半個盛唐

雙峰鼎立,李杜詩歌撐起半個盛唐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文學家、詩人、散文家余光中如此評價,輕輕幾個字,凝練傳神地寫出了李白的才華。

誠然,唐詩之所以為唐詩,因為有李白和杜甫。李杜是唐詩無法逾越的兩座高峰,雙峰鼎立,撐起了半個盛唐。

李白被後世美譽為「詩仙」。榮譽等身,可謂實至名歸,不難在其作詩、做人等方面找到答案。他追求入世,一生想建功立業:「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同時仙風道骨,對神仙境界的仰慕絲毫不亞於追求建功立業。求仙問道,遊覽名山,是李白的常態生活。

他出生在唐朝安西都護府下轄的碎葉城,是西域胡人之後(今屬吉爾吉斯斯坦)。若說李白是外國人也略顯偏頗,在唐朝,他出生時那裡的確歸屬於中國版圖。「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這是他對自己年少離家漫遊,一生不曾停止的評價。

他去長安求官,但不屑於在公務員序列里逐級摸爬,渴望布衣直接為卿相。他憑藉無比的才情在長安詩名遠播,有口皆碑的他被皇帝唐玄宗以極高的禮遇召見。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蹟,李白一生都在創造奇蹟。他在皇宮裡逗留了一年,留下了三首《清平調》,從此楊貴妃的傾國傾城隨著李白的「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杆」而名揚中外。

李白的仕途可以說沒開始就結束了,唐玄宗把他請進皇宮給的職務是「翰林待詔」。很多人把這個官職說成「翰林學士」,大錯特錯。翰林學士是實職,能參與機務起草文書,而翰林待詔只是個陪皇帝娛樂的弄臣。通俗地說,皇帝看中李白的是他在貴妃翩翩起舞時,能瞬間寫出三首《清平調》的娛樂才華,不可能讓他實現什麼政治抱負。他在明白這一點後,決絕地離開了皇宮。為了實現自身的雄心壯志豈能仰人鼻息,這是李白身上傲骨對蒼天的表現。這在利祿之徒眼中十分不可思議,已經走進皇宮,怎麼能自己離開呢?還不緊跟聖上,謀取前程?

被譽為「詩仙」的他毅然決然地離開長安,遊歷到洛陽。在洛陽他豪爽地結交天下名士。也就是在這裡,他與年僅十三歲在洛陽遊歷的杜甫結下不解之緣。

李白和杜甫在洛陽分別後,在廬山隱居時逢安史之亂。本來李白和這個事件沒什麼交集,結果唐玄宗的一個兒子--永王李璘成立了一支隊伍,打著勤王平叛的旗號開始了招兵買馬。永王熱情地邀請李白,李白心中積極入世的心又戰勝了飄然隱逸的心,他下山後加入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凈胡沙。」節選自《永王東巡歌》,是李白剛參加永王的隊伍時寫下的豪言壯語,他的偶像是東晉的士族領袖謝安。謝安任宰相時,前秦皇帝苻堅率領百萬大軍南侵,弱小的東晉在淝水之戰中巧使計謀,令前秦皇帝苻堅和他的百萬雄師全軍覆沒。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凈胡沙。」一句道出李白的理想:只要統治者你能起用我,我就是當代謝安。我也喝著茶,談笑著就把安祿山那幫胡人給滅了。苻堅和安祿山都是北方游牧民族血統,所以稱胡人。這就是李白,如此的自信。我們無從考證李白的軍事才能究竟如何,歷史沒有給我們留下任何足以評判李白軍政才能的案例,所以我們無法對李白是否具有媲美謝安的才能加以評判。以史為鏡,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李白從來沒有掌握過軍政大權,自然無從展現他的才華。唐玄宗也沒有給李白這個機會,他只讓李白寫詩。永王李璘也不可能用李白領軍,他起兵的目的本就不在「凈胡沙」,他找李白完全是點綴門面。

歷史又跟李白開了個大玩笑,李白到李璘那裡沒多久,永王李璘和唐肅宗就打起來了。安史之亂後,唐玄宗由於狼狽地逃出首都,唐肅宗自立稱帝,唐玄宗從此淡出歷史舞台。

肅宗繼位後,在抵抗安祿山的同時,把精力重點放在了對付兄弟上,肅宗硬說永王要謀反,要弄死這個有能力拉出隊伍的弟弟。於是雙方大戰,永王慘敗。一敗就真成謀反了,從此所有參與永王隊伍的人都是叛逆。李白一生立志報國,參與了一下永王隊伍,瞬間成了叛逆,被流放夜郎,李白的悲涼可想而知。

李白九死一生,多虧了他當年交友廣泛,名滿天下,許多重臣包括皇室公主都出來給李白求情。李白當年獨坐敬亭山,寫了不少詩,據說那是為了找玉真公主,公主在敬亭山隱居,李白就去看公主,所以寫了「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個「相看兩不厭」的不一定是山,而是公主啊。說李白謀逆,恐怕沒幾個人信,於是李白很快被特赦。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節選自《早發白帝城》,這是李白被赦免時的真實寫照。這之後的李白真的遠離政治了,不是他不想玩政治了,實在是政治總在玩他。最後的歲月,李白寄情山水,瀟洒地在湖北逝世,成就了浪漫主義的一生。

至此李杜再未謀面,杜甫在客居中飽嘗著人世的辛酸。「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在飲食都沒有著落的情況下,杜甫聽說官軍在河南、河北打敗了安祿山,還興奮地寫下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儘管這就是個誤會,河北,特別是安祿山、史思明的老巢范陽、盧龍,也就是現在的京津、秦皇島一帶,一直到唐朝滅亡都被藩鎮割據勢力控制,從來沒有被官軍收復過。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是國士,什麼叫國士?時刻以國家為自己的全部,心中不給自我私慾留什麼空間。杜甫在基本生活都難以維持的時候,他想到的還是官軍收復了河南、河北。他茅屋被秋風所破的時候,心裡還是想念著「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以天下蒼生為念,李白和杜甫是一致的,這也是「詩仙」「詩聖」並列雙峰能夠被萬代流傳的原因。

為了平定安史之亂,李白從廬山毅然下山,給自己惹上了大禍。為了忠於朝廷,杜甫隻身從安祿山的鐵騎下逃離,九死一生地追隨皇帝。他們在行事的時候,沒有想到什麼個人得失,完全想的是天下蒼生。正因為心中有蒼生,李白和杜甫都不會成為一心陞官的弄臣。他們不當官則已,當官也是錚臣、直臣。

杜甫要一味逢迎,就不會丟了左拾遺的京官,就不會住那個被秋風所破的茅屋。可他當了幾天官,就要仗義執言,觸怒皇帝,直至丟官為止。這和李白不願意做一個娛樂弄臣,毅然離開玄宗的皇宮一樣,他們感人的地方也就在此。一個偉大的詩人,首先要是一個偉大的人。如果李白、杜甫一味地追求升官發財,即便詩歌再好,也換不來後世的敬仰。

文章節選自萬卷出版公司新書《你若幸福,必有詩香:溫習最美唐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太宗威征高昌 重開絲綢之路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簡介(四 這幾位大多數人都沒聽過)
天下李氏家族遷徙史
皇位繼承也有因果報應?弒父奪位的皇帝最終死於非命
女皇武則天的墓1000多年無人敢盜,竟歸功於一人一事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