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面對上天司過之神,世人該如何去更正善惡禍福?

面對上天司過之神,世人該如何去更正善惡禍福?

文/清虛道人

縱觀道教中的勸善經典,均不離「司過之神」對人們善惡之行的考究。《太上感應篇》中提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在這麼多司過之神的日日時時監督之下,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個小舉動都會被記錄在冊。當人非義而動、背理而行時,就會「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如果不知道悔改,最終的結果一定「算盡則死」,甚至還要將自己的陰債殃及到子孫身上。

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資料圖)

藉助司過之神喚醒人們的畏懼之心

其實,推崇司過之神並不是勸善書獨有的特徵。諸如《北斗經》《受生經》等等現如今仍在法壇上時常讀誦的經典中,也常常會提到神明會因為人們某些不合理的行為而降下懲罰的警戒。在《鐵罐施食》中有一段黃籙齋的唱詞,其提到有一位名叫張麗華的女人因為裸身從五嶽丈人神像前面經過而觸犯了神威,最終被投入地獄受懲罰。這等故事在普通老百姓讀來,自然會對具有無窮力量的神明心生敬畏。但這種因懼怕而生起的敬畏並不是祖師經典想要告訴給我們的本意,正如《感應篇》雲「是道則進,非道則退」,想要求得「天道佑之」,必定要循道而行。而此道,正在每一個人的自身之中。想要改善善惡禍福,還要向自身去求。

推崇司過之神並不是勸善書獨有的特徵(資料圖)

孫思邈作《福壽論》中提到「夫人有萬餘神……愚痴之人,神不足;神有餘者,聖人也。」此處與《黃庭內景經》中的章句有同工之妙。其一方面點明人若為惡事,自己不知,卻有司過之神早已經記錄在冊,是福是禍已然進行勾住,只待秋後算賬。反觀世間,人們常行惡事,根本一點原因在於其心中無畏懼。倘若能藉助司過之神的力量喚醒人們的畏懼之心,世人自然也就不會再因為私慾而生起過多的欲想和妄念。而這一點,正是宗教信仰的基本力量和所能起到的社會效應。我們的宗教——或者可以推而廣之到世上存在的任何一種都宗教——都不能保證每一個信徒會因為信仰的力量而達升到真人、聖人的至高境界。但對於最普通的信徒來講,通過信仰某一位神明、先賢的功行,從而為自己的人生提供了明確的方向,並且明曉了做人的底線,以此效法便可以達到提升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宏遠目標。這也是道教中很多勸善書都把司過之神奉在首位的原因所在。

孫思邈(資料圖)

但在這裡提到的諸多司過之神,並不僅僅是指天庭中的具體神明。眾所周知,《內景經》是一部內煉的經典,那麼這裡提到的神仙名諱也都有對應的體內神。道家修鍊講求精炁神的充盈,心神不足者,為人處事常做恍惚之態,不明白自己的能力和地位,所以常致於妄為妄做。聖人者,貴有自知之明也。能自知者,所以能守其本真,能知曉自我之本然為何物,故能得其道。即便是世間不信鬼神之人,亦應該各安其命,才不必因為心上妄念而招致禍端。不行正道,不和天理,不效自然,這是所有惡的行為的思想源頭。而所有的惡,均是心上生出來的異端。心是百神之長,心中有光明,行為才能向正道。心中多晦澀與黑暗,便會將此身置於無限的算計和勾心鬥角之中。須知道,今日以此心對他人,必然也會招致他人以此方法來對自己。風水輪流轉,萬事萬果皆是自取。所謂德不足、心不足,必定是身中精炁神已經消耗殆盡,最終必定是自取其斃也。

道教鼓勵人們追求生活的美好

人生天地之間,陰陽有期,老子講「治國莫若嗇」,身是自我之國,心便是百官之長。一個國家的君主若不能夠收斂自己的私慾,必定會導致百姓的困苦,最終的結果一定是王朝的顛覆。這樣的故事在歷史上曾經反覆上演。以此作對比,我們心中的慾念若不懂得收斂,心神不能長久,身體便會因為妄心的滋生而消耗太多,最終的結果也一定是陽盡陰生。果真至此,後悔也將晚矣。因不足而有所缺,因有所缺而知道珍惜,己所不欲不施於人,已所善者亦善於他人,由此推己及人,才能悟得天之道。人處天地之間,唯有循道而行,遵自我之本然,明白妄為的惡果之後,才能真正懂得保養當下的意義,為自己求得頤養天年的善果。

追求美好(資料圖)

在此基礎上,還有一點非常值得重視。道教從來不提倡以禁慾的方式進行苦修,而是鼓勵每一個人都有追求更美好生活的自由。這個好,不是指綾羅綢緞等物質意義上的好,而是去努力尋求更加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道教倡導的是「適欲」,而非「禁慾」,是對心神的契合,而非是對神志的禁閉。修真的「修」字,便是此等意義上的追求。司過之神從來不會懲罰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行為,我們自身的精氣神也會因為心中充滿了積極陽光的理想而更加充盈。我們常說「相由心生」,長期生存在此種狀態下的人們,也一定會表現出來福態之相。又言「自助天助」,不論是人們對自我的調節,還是因為外在神明的護佑,歸根結底不離道化這一基本理論。唯有秉道而行,才能夠內和其真,外感其神,從而改變自身的善惡禍福。

修行是對心神的契合,而非是對神志的禁閉(資料圖)

但世間人們因為受到七情六慾的耽染,總是會因為自己的個人利益而損害了他人,這在根本上違背了宗教所倡導的慈憫和博愛的態度和原則。一個值得他人、值得後世、值得天地萬物敬效的人,一定是存有悲天憫人情懷的大德,一定具有自助助人的德行。道教中每一位祖師的行跡都是最典型的範例。真正的富有,不在於金錢的多寡,而在於是否能夠心存天地。心中微微燭光,是可以照亮整個世界的黑暗的。能夠做到這一點,才是真正找到了通真達聖的唯一方法。

在修行的路上,最困難的事情不是如何求得祖師顯聖,而是如何去找到自己的清靜本真。如果能夠做到安自我之本分、守自然之真常,也就不會再煩請司過之神進行功過校計了。因為善惡因果本是自作,能夠清凈六根三業,放下對福壽名利的貪求,自然也就能悟得修真的「真」是什麼。得其真,便能得其善,這正是歷代祖師在諄諄教誨中的想要傳達的無盡真意。

(編輯:玄朴)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一念純真,心無旁鶩,才能感徹天地神願
《老子想爾注》不僅是一本經注,更是一部道家戒律學
站樁,恢復你的元氣
太極拳要做好那幾點?才會真正漲功夫
看你的頭髮,就知道你出了什麼毛病!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