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來自民間的「絕技」——踩高蹺

來自民間的「絕技」——踩高蹺

踩高蹺是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的一種形式,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由於演員踩高蹺比一般人高,便於遠近觀賞。關於高蹺的起源,學者們多認為與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與沿海漁民的捕魚生活有關。

「踩高蹺」有的地方也叫「踩拐子」。它的特點是鄉土氣息濃厚,形式奇特别致。據傳有500多年的歷史,亦說有千年以上。過去,每到中國農曆正月,一隊隊高蹺會在腰鼓、小鐋鑼、大小釵的打擊樂中穿街而過,形成了一道獨特的傳統文化景觀。直到現在,在部分城市的大街小巷,正月里的這種民俗活動依然會定時舉辦。

踩高蹺時,每撥兒高蹺人數不定,一般十幾人。身量高的踩低蹺,身量矮的踩高蹺。表演者是傳統戲裝打扮。由開路棍打頭兒,隨之便出現肖恩、白蛇、唐僧、丑婆、姜子牙等藝術形象。由於踩高蹺詼諧有趣、粗獷喜人、聲情並茂、時有樂哏,一向為人們所喜愛。據《列子.說符》篇記載:「宋有蘭子者,以枝幹宋元。宋元台而使見其枝。以雙枝長信其身,屬其脛,並趨並馳,並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從文中可知,踩高蹺早在先秦已在民間流行。

踩高蹺的由來

民間有一種傳說,說是以滑稽著稱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晏嬰一次出使鄰國,鄰國人笑他身材矮小,他就裝一雙木腿,頓時高大起來,弄得那國君臣啼笑皆非。他又借題發揮,把外國君臣挖苦一頓,使得他們還狼狽。據此,踩高蹺活動由此流傳民間。

另有一種傳說,是把踩高蹺與同貪官污吏作鬥爭聯繫在一起。從前,有座縣城叫兩金城,城裡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春節都聯合辦社火,互祝生意興隆,五穀豐登。不料來個貪官,把這看作是一個發財的機會,就說,凡是進出城辦社火,每人都要要交三錢銀。人們不交,他就關城門,掛弔橋。但這仍難不住聰明的人,他們就踩著高蹺翻越城牆、過護城河,繼續歡度春節並樂在其中。

踩高蹺的現狀

今人所用的高蹺多為木質,表演有雙蹺、單蹺之分。雙蹺多綁紮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藝;單蹺則以雙手持木蹺的頂端,便於上下,動態風趣。其表演又有「文蹺」、「武蹺」之分,文蹺重扮象與扭逗,武蹺則強調個人技巧與絕招,各地高蹺,都已形成鮮明的地域風格與民族文化色彩。豫北武技高蹺,起源於明清之際,是我國獨樹一幟的民間藝術;山西省內各地的高蹺高度不一,高蹺低的低至數寸,高的高至七八尺,在山西芮城、新絳等縣,高蹺的高度達到一丈五尺甚至一丈八尺;東北盛行高蹺並以「遼南高蹺」最負盛名,其形式完整,表演規範,開始時先要「搭象」唱秧歌,寓意「太平有象」。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今,踩高蹺活動一般都是由群眾自發串連組織起來。沿途的大商號在門前設八仙桌,擺上茶水、點心,放鞭炮道辛苦,表示慰勞。高蹺隊在此稍做逗留或表演答謝。現在踩高蹺藝術在一些農村冬閑時仍有組織排練的。在城市各處的正月十五遊園會、廟會中也有可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人無妙計 的精彩文章:

永恆的主題:正月十五鬧元宵
驚蟄——春天的開場白
收穫的前奏——二十四節氣之小滿
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節氣——夏至
蘇菜主要以淮揚菜、蘇錫菜、金陵菜等地方菜組成

TAG:山人無妙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