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原文】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出自《論語·學而篇》
【大意】
學到了知識和本領,如果順應時世所需,在恰當的時機去應用它,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
【陳婧說】
這是《論語》第一篇的第一句話,也是儒家為學觀的核心思想,就是學是為了用,而且是為了治國平天下的大用,可許多傳統譯文卻望文生義地把這句話翻譯成了學到知識經常去複習是件很快樂的事,那可是錯得離譜了!
古人認為人活著就要學藝在身,天下的藝就兩種:文藝和武藝,如果被帝王認可,你就能用學到的本事治理天下、造福老百姓。所以古語說:學會文武藝,賣與帝王家。只讀書不會應用或讀死書,那就是書獃子。
怎麼才能應用呢?第一是你的本事得被時代和世人需要。孔子有本事,可那時候諸侯國你爭我奪,拳頭硬的是老大,沒人喜歡孔子那一套,他一生不得志。本·拉登本事也不小,可他搞恐怖主義,全世界都反對,最後死於非命。所以,學的本事必須有需求、是正道,否則,肯定無用武之地。
第二是你展示本事的時機得恰當。1940年,八路軍對日軍發動百團大戰,成績很大,可也過早暴露了實力,給根據地帶來很多困難。現在孩子都愛玩網遊,可玩得再好父母也不認可,就是因為他們現在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所以,時機不對,本事帶來的只能是痛苦!


TAG:今予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