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袁隆平發力改良「海水稻」,將給我們的餐桌帶來啥變化?

袁隆平發力改良「海水稻」,將給我們的餐桌帶來啥變化?

羊城派原創文本/夏楊

最近,關於「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改良「海水稻」取得階段性成果的新聞備受關注,最高畝產已近621公斤。通過「海水稻」,袁隆平希望能為我國至少開發一億畝鹽鹼地資源,從而增產至少300億公斤糧食。

央視關於「海水稻」的報道 視頻截圖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稻作文明歷史悠久。但這主要指的是在淡水水田中生長的水稻,和「海水」無關。

給中國稻米產量提升立下汗馬功勞的大科學家袁隆平,發力改良「海水稻」,這意味著什麼?「海水稻」是何神奇作物?將給我們的餐桌帶來啥改變?(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我國水稻文明歷史悠久 資料圖

「海稻之父」是個廣東人

袁隆平在中國農業科學界舉足輕重,他的每項研究都備受公眾關注。最近「海水稻」一詞大熱也與此相關。

但袁隆平關注「海水稻」其實很晚。投入長期研究,發現了野生「海水稻」植株,被稱為「中國海稻之父」的,是廣東湛江人陳日勝。

袁隆平一舉一動備受關注 圖/新華網

1986年,當時只有20多歲、剛從當地農業學校畢業不久的陳日勝,在其老師的帶領下,在湛江普查紅樹林資源。

有一天,陳日勝在遂溪縣城月鎮燕巢村的海邊蘆葦叢里,發現一株比人還高、看似蘆葦但結著穗子的野生植物。穗子頂上還有一小撮一寸多長的芒刺。

當年發現野生海水稻的地方 圖/羊城晚報

陳日勝把穗子里的果實剝開,裡面胭脂紅色的種子像米又像麥。他的老師說,這可能是一種野生稻種。這就是後來被稱為「海稻86」的「海水稻」品種。

海水稻稻殼上帶有芒刺 圖/羊城晚報

此後的30多年,陳日勝一直在試驗種植「海水稻」。當初那株野生稻留下的522粒種子,一直在不斷試驗種植,種植點推廣到全國十幾個省市。

品種培育過程中,「海水稻」的產量也在提升,由最初的畝產幾十公斤提升到150公斤。但這樣的產量還遠遠達不到推廣種植的要求。

陳日勝研究海水稻30多年 資料圖

袁隆平發力提升海稻產量

當然,並不是只有中國人在研究「海水稻」,世界很多國家都在做這方面的研究。並且比中國早,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

資料顯示,上世紀30年代末期,東南亞一些國家就已開始培育耐鹽水稻品種。其中斯里蘭卡在1939年就繁殖出了新品種,並於1945年推廣。印度1943年開始推廣耐鹽水稻,現在幾乎各邦都有適合當地種植的品種。

印度較早開始研究抗鹽鹼水稻 資料圖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沿海部分地區引種過國外的抗鹽鹼水稻品種。

「海水稻」耐鹽鹼、抗病力強的優勢引起了袁隆平的關注。不過,他的著眼點不在「海水稻」本身。畢竟這並非新作物,高耐鹽且高產量的「海水稻」,才是社會真正需要的新品種!

袁隆平提升了海水稻關注度 資料圖

曾成功培育出畝產近千公斤「超級稻」的袁隆平,決定出手提升「海水稻」產量。也正是他的參與,提升了社會對「海水稻」的關注度。

在袁隆平手裡,「海水稻」的產量提升效果很快出現。2016年試驗種植畝產突破500公斤,2017年更創造了最高產量621公斤的「奇蹟」!

試驗種植取得產量突破 圖/新華網

「海水稻」並非長在海水裡

「海水稻」是不是生長在海水裡?有了「海水稻」是否意味著大海里可以種稻了?聽到「海水稻」一詞,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

其實,「海水稻」並非是能長在海水中的水稻,而是一種不懼海水短期浸泡,能在海邊灘涂地和鹽鹼地生長的水稻品種。為區別於普通水稻,人們稱之為「海水稻」,又稱「海稻」。

試種的海稻長勢喜人 圖/青島新聞網

土壤中的鹽分對農作物傷害很大。一般來說,含鹽量低於0.3%的土地為「輕鹽鹼地」,農作物產量只有正常土地的八九成;含鹽量0.3-0.6%為「中鹽鹼地」,產量只有五到八成;超過0.6%為「重鹽鹼地」,產量可低至兩成。

全球各地海水的平均含鹽率為3-5%,基本是陸生植物的禁區。袁隆平參與的海水稻增產計劃,也只是要在3-5年內,選育出能在鹽分濃度0.3-0.5%的鹹水中生長,並能達到畝產300公斤以上的水稻新品種。

鹽鹼地上植物難以生長 資料圖

因此,有人看到「海水稻」,就有「要把大海變糧倉」的想法,顯然是想像力太過豐富了!

當然,「海水稻」有一定抗鹽鹼能力,在淡水稀缺的沿海地區,用稀釋海水澆灌稻田的辦法來節省淡水資源,是可以的。袁隆平在青島的「海水稻」試驗田正是這樣做的。

試驗場用稀釋海水澆灌海稻 圖/新華網

鹽鹼荒地或能變成良田

有了耐鹽鹼的「海水稻」,將來能在鹽鹼地和海邊荒地種水稻,這無疑能促進荒蕪土地的開發,提升中國的糧食產量!

海水稻有改良鹽鹼地作用 資料圖

全世界有142.5億畝鹽鹼地,亞洲有48億畝。中國人也深受土地鹽鹼化之害。資料顯示,我國西北、東北、華北及濱海地區的17個省區都分布有鹽鹼地,總面積約有15億畝。

這些地方,普通農作物產量極低,甚至難以生長。

中國鹽鹼地分布很廣 圖/中國國家地理

除了能直接增加糧食產量,「海水稻」的另一個重要意義還在於,它的推廣種植有望改良鹽鹼地,使之逐漸變成良田!

水稻為何能改良土地?對此科學家分析,過去人類改造鹽鹼地,往往用大水洗地的辦法,但水退之後,隨著水汽蒸發,鹽分又會回到土壤表層。而水稻生長周期中都離不開水,對土地的改良是持續的。這樣種了幾年水稻之後,鹽鹼地可能轉化為耕地,其他作物也能種植。

鹽鹼地改良迎來新契機 資料圖

這一點已得到試驗證實,陳日勝在湛江多年種植「海水稻」的鹽鹼地,已可以種植花生和普通水稻了!

另外,據江蘇媒體報道,江蘇有一塊灘涂地,經過多年「海水稻」種植,土地鹽分已下降到了0.3%以下,普通作物可以生長了。

改良後的土地能種其它作物 資料圖

富硒「紅米」更香更健康

鹽鹼地里長出來的稻米,會不會吃起來有鹹味?很多人乍聽「海水稻」,也冒出這樣的疑問。

其實,海水稻不僅不咸,還很香。「海水稻」所生長的灘涂地和鹽鹼地中礦物多,因此所產稻米微量元素含量比普通稻米豐富。

成熟海水稻顆粒飽滿 圖/新華網

「海水稻」稻米外觀為胭脂紅色,營養學家稱,這種色澤源於其「富硒」,比普通大米高7.2倍;與普通精白米相比,氨基酸含量也高出4.71倍,對人體健康大有好處。

並且,「海水稻」在條件惡劣的鹽鹼地生長,很少會患普通稻的病蟲害,基本不需要農藥,因此這種稻米是天然的綠色有機食品。

海稻營養成分更豐富 央視報道截圖

當然,目前「海水稻」品種還處在研發培育階段,試驗中的產量數據並不意味著推廣後也能達到。因此「海水稻」大面積推廣並非短時間能實現的,你想品嘗到它更需要耐心等候!

不過,袁隆平把「海水稻」的科研攻關看得和「超級稻」一樣重,相信很快能取得理想成效。到時我們的餐桌上,都將增多一種新選擇!我們的飲食文化,也將新添一種亮眼的胭脂紅色!

未來餐桌上多了一種新選擇 資料圖

胭脂紅色大米養眼又美味 資料圖

來源|羊城派

欄目主持|夏楊

責編|魏禮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羊城派 的精彩文章:

曼聯全隊氣勢盛 曼城切爾西或踢平-附推薦表
莞企「機器換人」勢頭猛 技術人才月薪兩萬仍缺人
玩嗨了!3萬人涌到連南「渾水摸魚」
新郵市場一片狼藉,發行量不切實下降再怎麼玩都沒戲!
五糧液首發生肖酒,撬動千億文化酒市場

TAG:羊城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