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彩麗:社工路上的困惑與觸動
2012年因專業被調劑與社工結緣,起初的自己對「社會工作」完全沒一點概念,當時一心想要報財會方面的專業,因此一直對自己所調劑的專業處於排斥狀態,這樣的心態一直持續到大一結束。到了大二,隨著陸續開的專業課程,讓我對社工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記憶最深刻的是我接觸的第一門專業必修課程:「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自我認為這是一門很接地氣的專業課程,讓我們從社會環境的角度來了解自己的行為變化和成長過程,第一次體會到生命原來是如此的神奇,就是因為這門接地氣的課程,我慢慢的開始用心去了解這個專業,雖然談不上喜歡,但至少不再排斥它。
大學四年,專業課的學習,課外的實踐,慢慢的讓我了解了這個專業,喜歡上了這個專業,讓我逐漸的與公益結緣,與社工結緣,今年畢業之際,在擇業的路上,最終選擇了社工,進一步的去感知社工,從學生到現在的一線社工,對社工有過放棄,有過質疑,困惑,趁著剛剛結束的一段工作,忙裡偷閒用文字追憶與它結下的緣分。
一、小小志願者
剛上大一的時候,各種社團蜂擁而至,大家都按著各自的喜好爭先加入不同的社團,而我最後加入了青年志願者服務隊,忘記了當初為什麼會選擇加入志願者服務隊,或許是想多參加些活動;或許只是想隨便加入一個社團,鍛煉下自己;亦或是潛意識的聽剛入學接自己的學姐說過,社工與志願者的相似性,總之,自己成為了一名小小志願者。
曾多次參加養老院慰問活動,給老人們表演節目,陪老人聊天,給他們帶去歡樂;周末去聾啞兒童學校陪孩子們過周末,一起做遊戲,學手語;參加安康義工聯的「愛心義賣」等等,這期間曾有過不少的那種心底的觸動,說不出這是一種咋樣的感覺,但可以清楚地確定那是一股正能量。兩年來參加志願活動的過程中,有心酸,有歡樂,也不時的有那種讓你想為他們或是自己去做點什麼,堅持什麼的慾望,因為這種觸動,讓我喜歡上了這個團體,喜歡和這個群體的夥伴一起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因為這種觸動,讓我在是否轉專業之間猶豫、徘徊的路上沒有放棄社工。
二、小小支教者
大三這年,我又加入了學校的義務支教隊,周末去安康市平利縣的留守兒童站去支教。這次加入支教隊目標比較明確,不止是想鍛煉自己,更多的是想在實踐中去體驗大二以來專業課程所學到的各種專業技巧,理論與現實之間的觸碰,雖然在此次支教中並沒有得到很好地發揮,也沒有想像中的收穫,但也學到了不少。
記得第一次我們50個支教隊隊員和平利縣留守兒童站的站長楊老師見面時,楊老師向我們講述了自己成立留守兒童站以來的艱難過程及他和孩子們的一些故事,當時的我不覺的對楊老師產生了一種敬佩之情,敬佩他對慈善事業的那份堅持和毅力,敬佩他為這份事業投入的精力,也因此讓我第一次有了我要做社工的念頭。
三、小小社工客
大四開始了我的兩個月的畢業實習,起初在會計實習與社工實習之間糾結了很長一段時間,既不想讓自己花費精力自考的會計從業資格證成為擺設,也不想就這樣放棄學了四年的專業,雖然早已不在排斥社工,後來也喜歡上了社工這個專業,也曾多次有過畢業之後做社工的念頭,但這個念頭並不是那樣的堅決。
到了最後還是選擇了自己本專業社工實習,因為我想進一步的去了解社工,學了四年的理論化社會工作,專業的社會工作在實務中到底是什麼?我到底適不適合從事這一職業?或許這次實習能給我一個初步的答案。
2015年8月份去了我的第一個實習地方:寧夏正陽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對這次的專業實習充滿著許多的期許和熱情。
剛去實習的第二天,機構開展了「八月份兒童系列活動之寓教於樂」的第二節活動,這算是我第二次參與的實踐中的小組實務,協助機構社工小麥做完活動之後,帶給我的收穫還是蠻多的,課本上理論化的虛擬小組,在此次實習中總算是看到了雛形。而我第一次參與的小組活動是在校園內一起和同學組織的,雖然那次的小組從方案設計、組員招募、活動實施以及到最後的評估都完整的做了下來,但由於一些影響因素,我並沒有覺得那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專業的社工小組。
每一次活動後的自我反思和總結都有不同的收穫,但也存在一些困惑,也會不斷的反問自己在活動中我們是否做到了案主自決,非批判,接納等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時也會質疑自己是否在逐漸的背離了社工的專業性?這或許就是老師常說的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過渡期吧!
不能將理論自然而然的融入到實際工作中,還需要更多的實務經驗去體會和歷練;也或許是因為太過於拘泥於社工的專業理論,總是拿著那些理想化的條條框框來衡量我們和服務對象的言語和行為,或是急於將服務對象劃入某一類別,而忽視了現實與理論化之間的距離,這讓我想到了長安社工王老師的社工理念:「社工本土化,本土化社工」,很認同這樣的社工理念,我們確實需要摸索出適合我國的本土化社工,而不是傳承西方的社工模式。
實習期間,在社區做關於老年群體需求的問卷調查,第一天做調查,三個人共完成了十幾份問卷,整體要比我們想像中的好,後續的調查越來越困難,處處遭拒,拒絕的次數多了,說實話,我已經開始有點膽怯,不想再出去了。可能,對社工來說,面對各種各樣不同的案主,不同的問題,在實踐中,培養一顆強大的內心世界很重要,能在不同的境遇中首先能夠說服自己,相信自己,這樣才能有底氣去接近案主。
印象最深的是調查中遇到了一位「霸氣」的老奶奶,我上前給老奶奶打招呼,然後開始介紹自己,說明來意。老奶奶硬是將我歸為傳銷一類,不管我咋樣解釋,老奶奶都是一如既往的霸氣,搭檔示意我放棄,但我仍堅持試圖解釋自己的身份,最後因為扯到了我是在校大學生,在這實習,老奶奶才放下了戒備,還略有體恤的說我們是來體驗生活的。哈哈……總之當時自己是被老奶奶的那種霸氣給鎮住了,足足和老奶奶閑聊了差不多快有一個小時,老奶奶最後並沒有填問卷,但那次卻了解了很多更加真實,貼切的信息,要比做問捲來的更加實際,所以後來的問卷調查,我們都是抱著以了解更多信息為主,問卷調查為輔的心態繼續。遇到這樣的情況之所以堅持是因為覺得被調查者的拒絕,一方面是否定了我們的工作,也在某種程度上否定了我們自己。
第一次的專業實習,第一次近距離的接觸到這個職業,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所做的是否具有專業性?當然自己也明白,一個缺乏專業自信的社工是沒有底氣做好活動的,也沒有底氣向服務者坦誠社工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因為自己也在質疑社工到底能做什麼?專業性是如何體現的?帶著這些種種的質疑反而容易讓自己產生職業倦怠。可能自己對實務社工的理解還只是零星點點,還需要在專業的團隊里不斷的去體會,去理解社會工作。
四,社工,我們在路上
大四最後一學期,在擇業的路上,輾轉反側最後還是繞回了社工,「我要做社工」的這個信念也變得更加堅決,因為喜歡這個領域人際的簡單和和善,喜歡那種不時的給人以心底的那種觸動,抱著對專業的熱情與期許來到了現在的工作單位:寧夏昊善社會工作發展服務中心,在這個團隊里感受到了社工的專業性,感受到了社工在實務中的些許力量。
轉眼間,在昊善社工服務中心工作已經將近五個月了,在這期間,有收穫也有困惑和質疑。
在理論學習與實踐工作方面,一直都存在困惑與質疑:我所做的是否具有專業性?自己在實務中是否在不知不覺中背離自己的專業倫理?在沒有真正接觸社工實務之前,我總是用課本上的定義來詮釋社工,但往往我的解釋對方並不能很好的理解社工到底是什麼,說實話,自己也沒有底氣告訴別人社工的力量到底在哪?如今做了將近五個月的一線社工,我開始用自己平時的工作來舉例回答這個問題,這樣的解釋比起課本上官方的詮釋或許更容易被理解,但是卻被大多數的同學好友誤理解為我們在做慈善,這不僅讓學了四年社工專業但卻向別人解釋不清社工的我難免有些無奈和尷尬。在這將近五個月的工作中,我面對的不止是不能向他人闡述清楚社工是什麼,更令我困惑的是自己面對服務對象的那種無力感。
將近五個月的工作中讓我看到了實際工作與專業理論的差別,現實與課本上的個案,小組相差甚遠,但可以明顯的體會到實務仍是需要有很強的專業理論來支撐,但在將理論與本土化的實務如何很好的銜接起來又是一門需要在實務中不斷探索與感悟的漫長過程。
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需要在這個專業的團隊里不斷的學習和改進,從各方面來提高自己,克服自己的不足,希望自己在社工路上會有更多的收穫,繼續找尋那種心底的觸動與情懷。願在這條路上行走的夥伴結伴前行,共同去開闢出屬於我們的道路,屬於我們的大家庭。


※葛學溥的社會工作實踐
※張曉春:當社工遇見美工
※一位社工學生關於社會工作的一點思考
※陳肖飛:有時候,個案就從搭訕開始
※賴育珍:一個社工的助人情懷
TAG:社工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