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德國實施了首次攻艦行動成功後,迸發了建造航母的想法

德國實施了首次攻艦行動成功後,迸發了建造航母的想法

對於一戰中的德國海軍而言,海軍航空兵及其裝備的固定翼飛機的地位和作用是在戰爭中不斷得到深化和認可的。當戰爭進行到1916-1917 年的時候,德國海軍航空兵的作戰使命已經由偵察、巡邏和「襲擾」,開始向真正意義上的海軍軍事行動方向拓展,德國海軍航空兵在波羅的海戰區成功實施的反艦作戰就表明了這一點。

在波羅的海地區,德國海軍部隊發現沙俄海軍的戰鬥力比英國、法國海軍要弱得多,他們所面臨的最大敵人是惡劣的自然條件——這點對於德國海軍航空兵部隊尤甚,但只要克服了這個問題,在相對寬鬆的戰場環境中,倒是很容易激起某種「創造性」。

聯邦德國空軍退役總工程師沃爾夫勒姆·艾森洛爾少將在一戰期間是一名海軍航空兵飛行員,德國海軍航空兵首個成功的攻艦戰例便是由他創造的。1917年5月,他被派到了位於東普魯士北方海岸(今天的拉脫維亞城市文茨皮爾斯附近)的溫道海軍航空兵基地,該基地的水上飛機中隊負責對里加灣內以及周圍(特別是薩馬列島、穆胡島和希烏馬島海岸附近)進行偵查和照相。

由於德軍計劃中的攻勢指向瑞威爾(即今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和彼得堡(1924年稱「列寧格勒」,1991年恢復原名為「聖彼得堡」),所以溫道的水上飛機基地(一個理想的水上飛機基地應該有一片相對平靜的海面作為入口,供飛機起飛、降落使用。溫道就位於波羅的海岸邊的溫道河河口附近。)特別部署了3架大型雙發「采埃孚」FF41A 式水上飛機,用以完成前述和該地域的其他作戰行動。

「采埃孚」FF41A 式水上飛機

沃爾夫勒姆·艾森洛爾回憶道:「……當我們執行轟炸任務的時候,我們一般會攜帶5公斤的小型炸彈;因為其外形小巧,可以用手直接投擲。後來我們開始使用10公斤的炸彈,其使用方法也非常簡單,但是這種炸彈很難在轟炸艦船時精確瞄準。在1917年,我們開始裝備60公斤的重型炸彈……」後來,沃爾夫勒姆·艾森洛爾正是使用這種炸彈,成了德國歷史上第一個通過空中轟炸擊沉敵人水面艦隻的人

1917年8月22日下午,艾森洛爾和他的觀測員海軍上士格魯伯駕駛「采埃孚」FF41A式飛機執行巡邏任務,此時德軍正在對波羅的海地區的港口城市、今拉脫維亞的首都里加發動進攻,德軍的進攻通過右翼的立陶宛發動。就在薩馬列島東南海岸,艾森洛爾發現兩艘錨泊的俄軍驅逐艦,艾森洛爾意識到這是一個重要的目標。為了確保襲擊的突然性,他命令格魯伯立即駕機返回溫道基地。此後,艾森洛爾少尉將他的發現報告給了基地指揮官曼斯上尉,後者在此後組織了一次夜間空襲。三架「采埃孚」式飛機在黃昏時分起飛升空,就在接近薩馬列島時,艾森洛爾發現那兩艘驅逐艦還停泊在那裡。

他這樣描述這次空襲:「……在我們飛機的機鼻位置有一個大型的開放式『陽台』,這是觀測員坐的位置。就在我們接近目標的時候,坐在我後邊的飛行員突然無法看到我們的攻擊目標了(他的視線被下機翼遮住了)。作為觀測員,我的職責是在正確的時機通知他投彈。我的一個優勢是可以跟在前邊的兩架飛機後邊投彈。在我們投彈之前,前邊那兩架飛機的觀測員已經各向兩艘俄軍驅逐艦投擲了4 枚炸彈。我一直緊盯著落下的炸彈,看見它們越來越接近敵艦,但是有一枚炸彈在敵艦前邊10 米的位置爆炸了。我決定要一顆接一顆地把8顆炸彈投下去,這樣殺傷力才有可能是最大的。我投下的第5枚炸彈準確地擊中了目標,俄國海軍的『整齊』號驅逐艦被擊中以後沉沒了。不過對俄國人來說比較走運的是,這片海域並不算太深,所以這艘驅逐艦沒有完全沉沒,因此這艘軍艦隻是坐沉,其上部建築露出了水面,這艘軍艦上的船員可以藉此逃生……」

「整齊」號驅逐艦

俄國海軍試圖將350噸的「整齊」號驅逐艦打撈上來,但是他們的努力很快在德國海軍不斷地空中襲擾下破滅了,他們由此付出了更多裝備損失和人員傷亡的代價。最終,這艘驅逐艦被俄國人放棄了,被隨後而至的波羅的海的風暴完全摧毀。

由於在擊沉「整齊」號驅逐艦戰鬥中的表現,艾森洛爾海軍少尉獲得了榮譽獎盃——這種獎盃一般只會頒發給在公海上擊沉或奪取敵軍艦船的艦艇軍官。不久後,沃爾夫勒姆·艾森洛爾還創造了德國海軍航空兵歷史上的另一個「第一次」——用空投水雷摧毀敵艦。對此,他這樣記述道:「……(1917年9月7日)在『采埃孚』魚雷轟炸機的幫助下,我們敷設了一枚750 公斤的水雷。我是德國軍隊中第一批敷設這種水雷的飛行員之一。在大約一個月以後(9月26日),俄軍驅逐艦『霍木茨克』號觸發了這種水雷而沉沒。雖然這次俄艦人員大部分脫險,但還是發生了悲劇——當時恰好在俄國革命前夕, 水兵們不許軍官登上救生艇,結果很多軍官和軍艦一起沉入了海底……」

幾周之後,俄國革命爆發,在波羅的海地區的敵對行動遂告終結,許多海軍飛行員被調到別處。在這種情況下,沃爾夫勒姆·艾森洛爾被派到位於呂根島的觀測員學校負責指揮,後來又成了海軍航空兵第1飛行隊的指揮官梅耐特上尉的副手;他在二戰中又重新入伍,參加了納粹空軍,並在1944年以空軍少將的軍銜退役。

值得注意的是,艾森洛爾這樣的攻艦行動並非是某些德國海軍飛行員的自發行為,而是一種有組織的且得到了官方認可甚至是鼓勵的軍事行動——傳奇般的「短劍」克里斯蒂安森在1917年6月「幹掉」一艘英國潛艇的故事更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當時任克里斯蒂安森觀測員的弗里茨·斯托默回憶道:「……無論何時『短劍』起飛,必然會有一些事情發生,這幾乎已經成為規律了。因此,他總是在灰暗的早晨駕機西行,在成功抵達英國海岸後,就會在那裡搜索船隻的航跡。他總會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並且取得驕人的戰果,比如1918年6月6日,他就對英國的E25號潛艇發動了攻擊。英國潛艇的艇長在浮起以後,完全被頭頂的德國飛機震驚到了,他當時就決定停止上浮,立即下潛。然而隨著我們飛機機槍槍聲的響起,英國潛艇就一直被機槍火力所覆蓋,下潛的動作被迫中止。一名潛艇艇員帶著機槍爬上指揮塔試圖把我們趕走,這令我們大惑不解,我們原先只是打算嚇唬一下英國人……後來我們才知道,布魯日港曾經做過實驗,鋼芯子彈能夠擊穿潛艇的耐壓外殼,難怪英國佬會嚇成這樣……當我們的中隊用無線電報告勝利的時候,第2中隊的飛機員已經帶著5公斤和10公斤的炸彈起飛了……他們發現這艘英國潛艇正在被另外一艘潛艇(E51號)拖帶……很快,那艘潛艇也被我們的第二波飛機發現了,英國人立即解開拖曳的繩索,那艘完好的潛艇立馬急劇下潛躲入水中……只留下那艘已經負傷的E25號潛艇任由德國飛機攻擊,直至從大海上消失為止……」

英國E系潛艇

顯然,海軍飛機這一系列成功的攻艦和轟炸行動讓低迷的德國海軍重獲些許威望,也受到了啟發和鼓勵(這類事件的珍貴之處在於傳遞了一種新的作戰思路,而不是戰鬥本身的結果)。德國海軍高層欣喜地意識到,「飛機」這種戰爭機器的潛力可能被一再低估了,它很可能是一種比飛艇更有價值的進攻性武器,且價格要便宜很多。結果,一個再自然不過的想法迸發了——將至少一個中隊的飛機搬上軍艦,或者乾脆建造一種能夠搭載一個中隊飛機的軍艦,讓龐大的公海艦隊真正享受到航空技術帶來的種種好處,甚至成為艦隊的一隻延伸出去的空中鐵拳,砸碎英國皇家海軍對公海艦隊的封鎖。

本文摘自《海戰事典00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佩劍,第三帝國軍人榮譽和權威的象徵
「我就要犧牲了,但決不投降」 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
兩分鐘看懂差點成為全球霸主的明朝
受中國漢唐刀具的影響發展而來日本刀
可能那是一個裙底飛揚的戰場,蘇格蘭部隊傳統服裝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