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言行一致:孔子認為「做」比「說」要難得多!

言行一致:孔子認為「做」比「說」要難得多!

孔子認為「做」比「說」要難得多,他說老天不言,但它以行動支持著四季輪迴萬物生長。

語言(說)是人們與外界交流最主要的窗口,而行動(做)是踐行語言表達的最佳方式,「說和做」如何有機地統一起來,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個大課題。

我國近代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能夠根據自己承擔的社會角色不同而決定是多說還是多做,是將「說和做」做到辯證統一的楷模,值得我們研究和學習。臧克家先生的名篇《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為我們勾勒出了聞一多先生是如何把握說和做的關係精髓。

做了再說,做了不一定說

這是作為著名學者和詩人的聞一多先生,對說和做的理解和踐行。詩人和學者更多的工作是讀書研究,潛心學習文化搞創作,需要你沉下心來,耐得住寂寞,少說多做是必須的。

聞一多先生從1930年到1932年,在國立青島大學期間,他從唐詩下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最後結出的碩果就是學術專著《唐詩雜論》。

正在別人感嘆聞一多先生的成果時,先生又由唐詩轉到楚辭。十年艱辛,一部「校補」赫然而出,接著先生又向「古典新義」邁進。

在學術研究中,聞一多先生基本是只做不說,做了不一定說或者少說,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

該說就說,說了就做

作為民主鬥士的聞一多先生,因為社會角色的改變而改變自己的言行,不單要做,也要說,說了更要做,言行高度統一。

為了放手發動群眾,喚醒更多國人參與到「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鬥爭中來,聞一多先生抓住各種場合在「說」,與人交流。

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社會各界悼念李公僕先生的大會上,聞一多先生做了《最後一次的講演》,在隨後的遊行示威活動中,明知道危險重重,聞一多先生還是走在隊伍的前列,最終慘遭特務殺害。

該說就說,說了就做,聞一多先生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踐行「說」和「做」言行一致的高度統一。

言行一致

其實,先哲孔子很早就注意到了言行一致的問題。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第十七》)

孔子並不是反對人們說話反對交流,而是討厭那些「巧言令色」只說不做的人,孔子認為「做」比「說」要難得多,他說老天不言,但它以行動支持著四季輪迴萬物生長。

言行一致,做了可以不說,但說了就要做,這也是孔子所極力推崇的。

現實生活中人的性格可能多有不同,有人沉默寡言,有人則喜歡說話不停,這都沒關係。關鍵是作為社會角色的我們,向聞一多先生及其他先賢們學習,牢記謹言慎行,在法律和道德範圍內,沒把握的事情可以先做,做了不說;一旦承諾了別人的事就要盡己所能說到做到,言行一致

這些好的操守會給人美好的印記,人與人之間也容易構成完美和諧的社會圖景。但如果夸夸其談只說不做,或者說十分只做到五分,甚至更少,久而久之在別人眼中的社會信譽就急劇降低,人格也遭到貶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荀子:為人如土 隱微而顯明
寒露: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培養生活的興味 而不是短命式的玩樂
六齣岐山:諸葛亮是為興復漢室打一劑強心針?還是因為個人之好惡?
西湖的情書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