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楊希伯:你或許把愛的真諦錯解為道德教育

楊希伯:你或許把愛的真諦錯解為道德教育

橡樹出版之【橡樹下】

編者按

oaktreepublishing

為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5月份在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舉行一場「宗教改革與福音」大會,會上國內外講員們從「福音的大能」、「福音的更新」、「福音的國度」三個視角,以及宗教改革的五個唯獨來聚焦福音。我們會陸續選發大會信息的講稿或錄音整理稿。今天楊希伯牧師的文章是本系列的第三篇。

我現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們。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我若將所有的周濟窮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講的也有限,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歸於無有了。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我們如今彷佛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林前13:1-13)

哥林多是一個沿海城市,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為了節省300多里的航程,很多的船隻在這裡靠岸,使其成為聞名遐邇的商貿港,這也造就了哥林多的繁榮。「不是每個人都能去哥林多」這是古希臘的一句名言。意思是: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奢侈的生活。

繁華的貿易港口,使所有的人才都流往這些地方,自然教會聚滿了各種恩賜才能的人。就如今天的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地方,也自然會聚滿各種恩賜才能的人,在中國沿海發達地區,教會的司琴一抓就是一把,研究生、博士一抓就是一把,但在內地經濟欠發達的地方,教會卻是幾年都出不了一個司琴,或許高中文憑已經是最高級別的文憑了,能讀聖經就是傳道人了。

哥林多教會自然人才濟濟,充滿各樣有智慧和才幹的人,保留說你們的恩賜沒有一樣不及人的。但恩賜成了他們教會內耗的關鍵。

認識罪的深刻性

V1-3:這是一幅教會的畫面,表明教會裡充滿了有才幹、智慧和有能力的人。保羅就模仿哥林多教會的情況,假裝自己有各種各樣的恩賜。哥林多教會以為恩賜是教會的根本,以為恩賜多教會就興旺,但其實這正是問題所在。

換成今天,保羅會說,如果我能說各種各樣的話,如華語、福建話、廣東話、馬來話、印度方言、英語、法語、西班牙語、荷蘭語等,不但是這些,還會流利的希臘語、希伯來語等。不管是哪裡來的講員,我都可以翻譯,無論什麼語言的書籍我都可以閱讀。這樣教會就復興了嗎?宣教事業就興旺了嗎?保羅卻說這不過是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有很大的響聲,但是沒有實質的內容。

林前 13:1 說我們所有的帶領教導和見證有可能只是「鳴的鑼,響的鈸」。許多解經家認為這裡論到的是哥林多外邦對農神和眾神之母的異教崇拜。異教崇拜是通過表現人的能力來取悅和吸引眾神。

v2中保羅說如果我能像先知講道,不但精準深刻,直指人心,感人肺腑,而且能說預言,對於未來趨勢發展看得一清二楚,這樣教會不復興嗎?而且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懂得天文地理,歷史哲學,管理學,醫學,法律,音樂研究,凡是國大開的課沒有不精通的。我如果這樣講道會有多麼吸引人,別人不知道的,我都知道,別人以為是奧秘的,在我像小兒科。可這就表示我被上帝喜悅,並使教會復興嗎?保羅卻說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

如果我有全備的信,能夠移山。我的信強大到一個地步能行神跡,無論教會誰生病一按手就好,前來尋求醫治的人一定門庭若市,在中國出名沒問題。這裡的經文說信心強大到可以移山,這是什麼意思?就是廈門鼓浪嶼著名景點日光岩,那是一座小山,我一禱告,就移到香港來,在我們會場旁邊落下,明天早上大家可以上山靈修,這樣我就是被全世界推崇的神人。可是保羅說即使這樣在人看來多麼的偉大,即使有這許多非凡的恩賜才能卻沒有愛,沒有從心而來的美好品格;那就什麼也不是,上帝對我的才幹根本看不上眼。」

這裡保羅說上帝可以通過我來施行神跡、通過我把人帶到基督面前、透過我改變別人的生命,而我依然「什麼都不是」。許多惡人也有這些屬靈恩賜。聖經說猶大從來就是滅亡之子。但他依然跟其他使徒除去醫病,行神跡,發預言(路加福音10)。掃羅王也是一樣的(撒母耳記上10)。「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阿,主阿,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嗎?」 而耶穌會告訴他們 「我從來不認識你們。」 [太 7:21]像這些人,他們有屬靈的恩賜,但聖靈卻沒有在他們生命中作特殊的救贖性工作。恩賜、才能和能力是很好的東西,但這些都不是發自內心的真正品質,恩典和聖潔才是。

愛德華茲論到恩賜說:「……屬靈的恩賜只是一個人佩戴在身上的珍貴珠寶,然而內心的恩典則寶貴得多,以至於靈魂是通過它而使自己變成珍貴的珠寶。上帝的靈可以對很多東西產生影響而無須把自己傳遞出去。好像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上帝卻沒有把他自己傳遞給水。 聖靈借「恩賜而運行」不一定是出於「寶貴的內心」,不一定是出於被福音更新的品格。就算你經歷上帝的恩典很少、你跟上帝沒有關係、你在救恩中的喜樂很弱的時候,屬靈恩賜依然可以運行工作。這也就是為什麼耶穌說「看他們所結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而不是「看他們的恩賜」。當你的心遠離上帝的時候,愛、喜樂、和平和謙卑的品格無法增長;而教導、傳福音、心理諮詢或領導能力這些恩賜卻可能增長。

v3中保羅說「如果我將所有的周濟窮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燒」 ,這是兩種崇高的道德美德。無論放在何種文化,何種宗教,這兩種行為都使人驚嘆,使人崇拜。將我所有的周濟窮人,就是把我所擁有的都賣了,除了老婆都賣了。為了周濟窮人。好不好?可是如果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一點幫助都沒有,一無是處。

我能舍己身叫人焚燒,有人腎不好,我不但捐了腎,我還把兩個腎都捐了,那我一定死。就是這樣我為人死了,也可以不是出於愛,而是出於對名聲地位的功利交換。保羅談到道德美德時,竟然和前面提到的恩賜清單有同樣的論述!他說一個人在生活中是道德模範,在屬靈上卻可能一無所有!

這有可能嗎?當然有可能,我出生在一個基督教的家庭中,我的父親和姑姑都為信仰的緣故坐牢,我父親坐牢六年、我姑姑坐牢十六年,但他們在獄中的見證很激勵人。所以我小時候就有殉道者情節,做白日夢。我夢想有一天長大後我要到非洲去宣教,在那裡被土著人殺害,屍體運回廈門巡司頂母會,所有教會的人看著我的遺體,大大感動,大大流淚,感嘆希伯竟然這樣愛主,為主捨命。而那時我在天堂,從天上往下看,就說:「人生的意義莫過於此。」這裡,我雖然犧牲了,但只不過是在宗教裡面的自我實現。我們所有的道德行為可能根本不是為別人或上帝,而只不過是為了我們而已,可能我們道德行為的背後根本沒有愛。

在這幾年恩典城市運動中,我學習了福音神學,認識到普遍倫理和福音倫理的區別。所謂的普遍倫理,就是世界塑造「品格」的方法。它有兩個動機,一個是利用人的「恐懼心理」或者利用人的「驕傲情結」。另一種方法,我們嘗試通過「驕傲」讓孩子誠實。我們可以說:「你不像那些撒謊的壞人,你比他們好多了!」但恐懼和驕傲都是自我中心。本質上,我們教他們誠實的時候是在誘導他們的自我中心意識。長大了還是一樣,為什麼繳稅,因為怕被稅務局抓。為什麼行善,因為要得人的稱讚或自我實現。成為基督徒還是如此,為什麼服事?因為怕上帝懲罰,為什麼服事,為了人的讚賞或天堂的獎賞。

有一次我看了一個台灣的電視節目,中國有一位很會行善,被稱為中國首善的商人,他到台灣去分錢,在台灣引起了轟動。有一個電視節目就採訪他,主持人問他為什麼傾盡全力做慈善?他就說我什麼都不要,只要死後我的墓碑寫上:「中國大好人陳某某」就可以了(這是驕傲的動機)。

當然我們並不是說我們比這位行善的商人好,沒有,我們所行的和道德很多時候比不上他。但是我們知道恐懼和驕傲仍然運作在我們的生活里。而且更加糟糕的是,我們在信仰生活中,在教會中仍然活在恐懼和驕傲的陰影下。潘霍華在《團契生活》中說到:人類一切行動的根源,甚至是一些高貴而敬虔的衝動,都為深夜所覆蓋。

恐懼和驕傲的根本原因是我們不被基督得著,我們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利於自己才做,不利於自己的不做。如果我們敬虔的行為也是這兩種情緒推動,那就非常可悲。因為這兩種情緒會使我們做壞事。我們因為害怕自我的得失所以鋌而走險,選擇撒謊、背叛、干違法的勾當。當我們離了基督,雖然恩賜會增加但我們的恐懼和驕傲也在增加,這就成了一個無法逃出的死循環。

所以,如果你通過恐懼和驕傲讓人們變得誠實和慷慨——其實你沒有真正改變人品格和內心,你只是抑制了人內心的自私,只是「利用」了一下恐懼和驕傲,使它們導致誠實的行為。

認識基督的拯救

V4-7:很多人讀這段話,容易當成一個非位格的愛來處理,就是一種柏拉圖式的,抽象的非人格的愛的觀念。所以常常成為標準用來吵架。我在教會中,夫妻吵架,很多時候用聖經的愛的原則來吵架,「他不像基督舍己那樣來愛我」,「他不能忍耐」,「她一吵架就計算我的惡,從戀愛開始直到昨天」,「他不信任我,不相信我。」他們僅僅把愛的真諦當作道德教育來看。

保羅在這裡描寫的愛是有人格的。在希臘文的原文中,沒有形容詞,只有及物動詞。他不說「愛是忍耐」,而用的是「愛在耐心守候,愛在苦苦尋找,愛寬恕別人。」 第4-7節描繪了一個人在愛里行動的方式。根據保羅的神學和他的書信,他不可能在講一種柏拉圖式的,抽象的非人格化的愛的原則,而是講耶穌基督本人。

雖然很多基督徒很推崇這一章中「愛的真諦」,但我記得我小時候,不喜歡把它介紹給我的朋友。因為我覺得這裡面的用詞很奇怪,沒有人是這樣形容愛的,形容愛通常是用形容詞或意境。但這裡卻用一些看起來文法不通的用詞,總覺得怪怪的,很不通順,文學水平有問題,所以不向同學介紹。

直到有一天聽到提摩太·凱勒牧師說,這是在形容耶穌,我才醒悟過來。

愛的真諦常常被我們看成是榜樣式的教導,這也使這段經文成了道德標杆,成了夫妻吵架的原因,很多夫婦彼此責怪:「愛是不輕易發怒,你老發怒。」「愛是凡事相信、凡事包容,你對我沒有相信。」「愛是不計算人的惡,你每一次吵架就翻陳年舊賬。」我不是說道德教育不好,基督教是講道德的,因為律法就是神聖潔屬性的彰顯。基督徒也一定道德教育,要效法基督,要思想前輩的榜樣,跟隨群羊的腳蹤。但道德教育不是拯救,我們無法靠著意志力行善來得救,而是在得救之後才有真正的動力來行善。在基督救恩之後道德教育才是正道,因為在拯救中我們才能真正生髮福音的倫理,就是感恩的心去行善。我不是說道德教育不好,但道德教育只能在耶穌的救恩基礎上教導。

你到底把耶穌當榜樣還是當救主?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若我們僅僅把愛的真諦看成是榜樣,背後的動機也只有「恐懼」和「驕傲」。在基督的愛里,行善的動機完全改變,不再是這些,而是感謝和謙卑。

所以保羅勸哥林多教會的人,多多讀耶穌在你們身上成就的救恩,你越讀越能獲得愛的能力去愛別人。這裡所講的是基督中心,不但是這段經文的文法的表達,也是後續經文的表達。來看第8-13節也是表明這個重點。這段是交叉平行架構,11節是中心,論述到如何真實的成長,把孩子的事情丟棄。9-10,12節說成長的動力和原因就是面對基督。你如何能有這樣真實的成長,請記得你等那完全的來到,你要與主面對面,將來在他面前要完全知道。也就是說你有真正成長,只能透過不斷的面對耶穌,不斷領受他的愛。

耶穌的愛不是入門,而是生命過程的全部。只當入門,容易以為耶穌的救恩不過是入門課程,其他成聖的功夫是靠自己的意志力和道德操守。成聖是不斷認識自己罪的深刻性,認識救恩的偉大,才能真正紮實地成長起來。我們是不是一直遇見基督?我們是不是一直向人誇耀耶穌和他的十字架?我們是傳授耶穌,還是傳授個人靠意志力的成聖秘訣?這個值得我們思考。其實我們的生命需要不斷認識這位救主,經歷祂。每一次經歷他,都會使我們重新得力。

回應基督的恩典

DA卡森認為,哥林多前書的所有教導不過是耶穌基督的福音的應用,中心是福音在所有層面的應用。

因此當我們重新回到這段愛的真諦(4-7節)的經文中,在我們明白基督的愛以後,我們就發現保羅所作的每一段的教導不但是救恩的教導,也是律法的教導,都是針對哥林多教會的現實情況作出的糾正:

愛是恆久忍耐……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針對的是哥林多教會的紛爭結黨,他們說「我是屬保羅的」,「我是屬亞波羅的」,「我是屬磯法的」,「我是屬基督的」(林前1:12)。

教會內部吵架,常常就是自義、自誇、彰顯自己,而表現出來的就是嫉妒、張狂、容易發怒、計算論斷人,同時也針對哥林多教會中高舉各樣屬靈恩賜,來彰顯自我,就如聚會時隨意講方言,使得教會變得極為混亂,沒有次序。所以哥林多前書對方言的恩賜的濫用極為批評,因為唯有這個恩賜只造就自己,不造就別人,常常成了自我彰顯、自我滿足,而不願意滿足他人的需要。

因此保羅提醒會眾,基督的愛不是如此,而是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凡事包容相信,對人有盼望。因為我們在基督里是一體,恩賜是為了愛神愛人,乃是活出基督愛神愛人舍己的生命。我們的自我彰顯就是我們的成就欲在作祟,我們希望別人肯定我們的價值,我們期盼更大的影響力,我們想要功成名就。豈不知基督就是我們最大的成就?(路10:20然而,不要因鬼服了你們就歡喜,要因你們的名記錄在天上歡喜。 )

愛是有恩慈:看起來特別針對哥林多教會的冷漠,如在第十一章中論及了哥林多信徒在愛宴中的表現,有人醉酒,有人飢餓。換言之在哥林多信徒中有地位、財富、權力的人形成他們自己的一個圈子,在教會中忽略貧窮人,陷在自我滿足和安逸中。當我們只顧自己,貪圖安逸的時候,豈不知基督的愛才是我們終極要得著的滿足?世上所有的享受都會過去,唯有與基督的關係永遠不會過去,而是越久越強烈。

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第8-11章談到吃祭肉的問題。哥林多人為此產生了爭執,很多吃的人認為上帝是超越的,沒有任何忌諱的吃,但是這樣的自由竟成了那軟弱人的絆腳石,使無法理解的人跌倒了。 保羅勸勉在基督的福音中被改變的人,不但是一個神學知識清楚的人,更是一個在人際關係上被福音改變的人。基督的愛乃是不要求自己的益處,乃要求別人的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不都造就人, 為了弟兄的緣故,寧可永遠不吃肉,放棄自己正當的要求。

愛是不作害羞的事,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針對哥林多教會中罪的問題,如第五章娶繼母的問題,聖餐中態度輕浮隨便,沒有認真的自我反省和悔改。

而基督十架的愛就是要除去人的罪,是聖潔的愛,豈不知基督的死就是為我們的罪而死,為什麼我們仍然活在罪中,叫聖靈擔憂呢?哥林多教會沒有按著真理執行教會紀律,不是因為教會內的罪不明顯,而是人際關係勝過了真理。當人際關係勝過真理的時候,其實是我們愛自己、愛別人的認可超過愛基督。我們逃避面對罪的痛苦,逃避別人不認可的眼光,其實在基督里,上帝完全接納認可你了,為什麼我們有了君王的稱讚,還要奴隸的認可?以至於我們看中情面,輕忽了基督的真理。再想想基督舍己,基督為我的罪而死,為什麼我被洗乾淨還要回到泥潭裡面去?你們既是無酵的面,應當把舊酵除凈,好使你們成為新團;因為我們逾越節的羔羊基督已經被殺獻祭了。

不計算人的惡:針對第六章中哥林多教會彼此訴訟,並且告狀告到外邦人那裡去。在福音得勝之處,人與人的關係就改變,把弟兄帶到外邦人的法庭受審就無法想像了,成為對基督主權的公然否認。不知道這樣做就是羞辱基督嗎?然道基督的道理不夠深入嗎,不能審判這個世界嗎?豈不知將來基督再臨的時候,我們和他一同審判世界嗎?基督的愛不能讓我們寧願吃虧,以忍耐面對,以恩慈相待嗎?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這乃是一個總結,就如基督一樣,愛里的包容,對上帝和真理的絕對相信,對我們這些不斷悖逆他的人不斷的忍耐,仍然存有盼望。就如背叛的彼得,在基督復活後不帶門徒們去傳福音,反而去打魚,他仍然是三次挽回他,仍然對他有相信和盼望,告訴他年輕的時候任意而行,年老的時候要被捆綁去他不願意去的地方,指著彼得將來不單不會朝三暮四好彰顯自己,而是會犧牲舍己為主而死榮耀神。

基督對我們的愛就是如此,你如何回應他,如何實踐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橡樹文字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丁道爾: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流亡神學家

TAG:橡樹文字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