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什麼是疑病症?這些人更容易陷入「沒病找病」的心理怪圈

什麼是疑病症?這些人更容易陷入「沒病找病」的心理怪圈

疑病症,最初往往表現為過分關心自身健康和身體任何輕微變化,作出與實際健康狀況不相符的疑病性解釋,伴有相應的疑病性不適,逐漸出現日趨系統化的疑病癥狀。疑病癥狀可為全身不適、某一部位的疼痛或功能障礙,甚至是具體的疾病。癥狀以骨骼肌肉和胃腸系統多見;就部位而言、以頭、頸、腹部居多。常伴有焦慮、憂慮、恐懼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癥狀。

1、疑病的心理障礙 有兩種表現,一為疑病感覺,感覺身體某部或對某部位的敏感增加,進而疑病,或過分的關注。患者的描述較含糊不清,部位不恆定。但另一種患者的描述形象逼真,生活具體,認為患有某種疾病,患者本人自己也確信實際上並不存在,但要求各種檢查,要醫生同情,儘管檢查正常,醫生的解釋與保證並不足以消除其疑病信念,仍認為檢查可能有誤。於是患者擔心憂慮,惶惶不安,焦慮,苦惱。此為一種疑病觀念,系一類超價觀念。帶強烈的情感色彩。

2、疼痛 是本病最常見癥狀,約有2/3的患者有疾病癥狀,常見部位為頭部、下腰部或右髂窩。這種疼痛描述不清,有時甚至訴全身疼痛,但查無實據,患者常四處求醫輾轉於內外各科,毫無結果,最後才到精神科,常伴有失眠、焦慮,和抑鬱癥狀。

3、軀體癥狀 表現多樣而廣泛,涉及身體許多不同區域,如內有一種特殊味道。噁心、吞咽困難、反酸、脹氣、腹痛、心悸、左側胸痛、呼吸困難,擔心患有高血壓或心臟病。有些患者疑有五官不正,特別是鼻子,耳朵以及乳房形狀異樣,還有訴體臭或出汗等。

從醫學統計數據來看,疑病症發病率近年來有所增加,發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性格「 易感」

在人格特徵上,比較固執、內向、過分關注自身、敏感、以自我為中心、自戀、興趣狹窄、膽怯、脆弱、暗示性強的人一般為發病的基礎。

身邊有人患病

看到身邊親朋好友死於某一種疾病,會促進疑病觀念,並且時常覺得自己某個器官極其不適。

婚姻家庭關係變動

心理因素也會誘發此病,如婚姻的改變、子女的離別、生活的穩定性受到影響、缺乏安全感等,都會成為誘因,通過自我暗示和聯想而疑病。

在疑病症的人群中,40~50 歲的人群以及獨居老人比重較大。這些並不是他們的幻想,而是真的感到疼痛。不少病人不僅僅是因為對自己身體健康的不安全感而患上了疑病症的,更是他們把外界壓力造成的內心焦慮轉移到了身體上。人在緊張、焦慮和恐懼時,身體的確會發生反應,心悸、打嗝、胃泛酸水或者吃不下飯。大部分人會意識到這是自己的心情不好,但是有的人卻對自己的情緒沒有自覺意識,就會認為自己的心臟、腸胃出了問題。為了迴避來自外界的精神壓力,精神上的痛苦慢慢地轉化成了身體上的痛苦。

疑病症典型案例特徵

敏感固執,糾纏於身體細微癥狀

小李,男,35歲,獨生子女,生活平順,做事認真,比較愛計較。兩年前他曾感冒、發燒過一次,近一年來也沒有什麼明確原因,總是覺得身體有問題,說不出的難受,但單位體檢、各種醫學檢查都很正常。小李不相信檢查結果,多次往大醫院裡跑,還是沒有查出什麼毛病。他為看病請了不少假、花了不少錢,專家、家人都勸他放心,但他就是不相信自己沒病。

糾纏於身體的細微癥狀,總覺得哪兒都不舒服,有可能得大病,這種對健康的過度憂慮,讓小李感到痛苦卻無法解脫。這是疑病性神經症的表現,可能與人的性格有關。

一般來講,疑病症患者人格特徵更傾向于敏感、多疑、主觀、固執、謹小慎微,對身體過分關注,要求十全十美。疑病症患者對自己身體的變化特別警覺,在正常人看來微不足道的身體功能的任何微小變動如心跳、腹脹等,都會使他們特別關注,不自覺地加以誇大或曲解,成為患有嚴重疾病的證據。由於患者的注意力全部或大部集中於自身的健康問題,學習、工作、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常受到明顯影響。男性患者病前常具有強迫人格,女性則與癔症性格有關。

老年病人,過度關注已有的疾病

陳阿姨,女,56歲,退休老師,一年前因腹部不適被診斷為膽囊炎住院,經治療後病情緩解出院。自此以後,陳阿姨總認為自己的病沒有治好,經常感到頭皮發麻,肝臟、胃腸道都有病。因為醫生曾經說過,膽囊炎也會影響到肝、胃功能。她照鏡子時臉色略有不好,就認為病重了,更加焦慮不安,反覆就醫、檢查,均無讓她滿意的答案。

人進入老年期,由於生理功能的退化,身體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不舒服,甚至患有軀體疾病。老年人面臨的婚姻改變、朋友交往減少、孤獨等,也會讓他們缺乏安全感,導致老人更加關注健康與疾病問題。而反覆就醫、過度檢查、醫源性暗示等,也會加重老人的疑慮。過度關注健康與軀體疾病,是老年人疑病症多發的軟肋。隨著「空巢」家庭的增加,疑病症患病率近年來亦呈上升趨勢。不過,另一個現象也值得注意,以往多在老年人中出現的疑病症,已悄悄蔓延到年輕人中,這與壓力大、情緒焦慮、生活不規律等有關。

對號入座,信息接受太多「逼」出病

在大學任教的張老師,性格內向,不愛和人打交道,整天就是看書、上網。前不久,無意中一稱體重,原本就消瘦的他比原先又瘦了幾斤。他聯想到自己有好幾天吃不下東西,懷疑胃有毛病。後來覺得呼吸困難,又懷疑是不是得了肺癌。到醫院做了癌症篩查、胃鏡等檢查,都沒有發現問題。他不死心,到書店買了好幾本醫學類書籍,越看越覺得書上寫的癥狀和自己的差不多,再看網上的健康信息,也感覺能「對號入座」,為此他憂心忡忡。

隨著互聯網、報紙、雜誌等健康信息越來越普及,難免有的人會自我對症。尤其是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素質的人,身體出現一種癥狀,便對照醫學書籍或科普文章進行比較分析。由於對醫學的一知半解,他們通常是越比越像,表現出高度的敏感、關切和緊張,周而復始地為莫須有的癥狀焦慮不安,由此而產生恐懼、悲觀情緒,給家庭生活帶來陰影,「疑病」就這樣給「逼」出來了。

疑病症該如何進行自我調整

雖然醫院的各項檢查證明疑病症患者沒有患某種疾病,但不能忽略其信而不疑、遭受困惑的那種真實感受。擺脫疑病困擾,除了必要時尋求專業幫助外,疑病症患者應進行自我心理調整,建立良好的應對策略:

培養正確的疾病與生命觀,把精力、精神集中到與「病」無關的事上,漸漸打斷固有思考習慣的干擾,使心理得到調整。

要相信世上沒有萬事通,每個人學有所長、業有所攻,疾病問題還是要聽醫生的。要相信醫生的各種檢查、解釋、勸告和結論,相信現代醫學有很好的醫療設備可用於軀體疾病的診斷與鑒別。

要學會思考,問一問為什麼在健康與疾病問題上自己總與別人的觀點不一致,並搞得自己焦頭爛額。過分焦慮、嚴重的疑病傾向,就是一種心理病。

有疑病傾向或疑病症患者,最好少看點有關醫學方面的書以減少「對號入座」。同時,積極配合醫生的診斷,不要把自己的感覺強加於醫生。

通過自我暗示法加以調節。自我暗示語可以是:「我的身體其實是很好的,這已被所有檢查過的和化驗過的結果所證實,醫生也都說自己是沒有任何疾病的,現在自己應該堅信這點了。過去自己感覺到這兒痛那兒痛、這兒不舒適那兒不舒適,都是自己太敏感的緣故。其實任何一個正常人都會有這樣的現象,這不是病,是一種正常人的『不正常』現象,會很快過去的。我今後不去想它了,不舒適的感覺就會消失了。現在我已經感覺到舒適多了,也不再為此而煩惱了,現在我對自己的健康充滿信心。」

此外,失眠、抑鬱等疾病,也慢慢侵蝕我們的精神健康,關注公眾號「精神衛生研究總會」,去了解更多這些疾病知識,從細微處開始,還自己一個健康的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精神衛生研究總會 的精彩文章:

你的回答是他們期待的嗎?期待落空讓抑鬱的他們寧可不說
失眠是死循環嗎?該從哪幾個層面入手解決
別讓焦慮毀掉了你的人生,為何不去學一學新技能?
如何判斷是抑鬱還是抑鬱症?抑鬱症是一種缺失,抑鬱是忘記
心悸噁心又或是暴躁易怒,如何正視焦慮症的治療?

TAG:精神衛生研究總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