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AMD RX VEGA 64上手實測:阻擊GTX1080!全面勝利情理之中!

AMD RX VEGA 64上手實測:阻擊GTX1080!全面勝利情理之中!

今天科技犬給大家實測上手的是RX VEGA 64,這款顯卡的的對手就是 GTX 1080。

Radeon RX VEGA 64採用了14nm FinFET「VEGA 10」核心,集成了125億晶體管,核心面積為486平方毫米。對比28nm工藝的上代大核心fiji,VEGA 10的核心規模多了整整40%,面積卻縮小了18%。

全新的VEGA價格的VEGA 10 XTX晶元共有4096個流處理器,運算單元數量為64個,TMUs總數量為256個,ROPs數量為64個,兩個帶寬為1024-Bit的雙通道顯存控制器組成了總量為2048-Bit的顯存控制單元,大小為8GB。

RX Vega 64/56和GTX 1080/1070顯卡規格對比表,如下圖:

AMD Radeon RX Vega 64及舊旗艦型號參數對比表,如下圖: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Radeon RX Vega 64水冷版是AMD顯卡史上最高的頻率,有效頻率達到了1750MHz,顯存帶寬為484 GB/s,Pixel Fillrate能力到了98.9Gpiesls/S,默認Texture Fillrate能力為395.8Gtexels/S;

憑藉高頻率和龐大運算規模,RX Vega 64最高頻率擁有13.7 TFLOPS的超高精度浮點預算能力,對比上代 R9 Fury X提升了59.3%,提升幅度是非常驚人的,是目前單芯顯卡中精度浮點運算性能最強的。

VEGA 10晶元具備哪些特點呢?

基於14Nnm LPP FinFE工藝

64組NCU單元被分為4個Compute Engines,每個Compute Engines包含16組NCU,簡單的說以往需要多個單元才能完成的任務,現在只需要一個就能搞定,NCU單元針對高頻率、高IPC都進行了優化,可以同時進行計算和圖形處理,並且能夠根據負載不同變換SIMD單元寬度,不會造成GPU性能浪費。

DSBR技術能在遊戲中獲得10%的幀率提升,同時節約最多33%的顯存帶寬,並且不會增加功耗。

ACE非同步計算單元的總量為4組。

二級緩存達到了4MB,降低顯存帶寬需求同時改善電源效率,顯存運行更加節能。

採用美光新一代的HBM2顯存,單位帶寬是第一代的HBM的2倍,達到了2Gbps/pin,單Die容量高達1代4倍,佔用面積比GDDR5顯存降低了50%。

AMD計入了高帶寬緩存控制器HBCC,簡單的說就是把整個系統內存當顯存來使用,相當有可以擁有TB級別的高速顯存,實現某種程度上一體化內存池,AMD稱為「HBCC內存區」。

VEGA 10是AMD第一款採用「infinity Fabric」技術的GPU,這種模塊化設計讓GPU可以根據用戶在不同需求下進行變換,也被應用在AMD「Zen」架構的CPU上。

上圖:VEGA 64和RX 480

開啟Radeon Chill

Radeon Chill技術介紹

Radeon Chill是AMD最新提供的驅動中帶來的全新功能,可以實時玩家的遊戲狀態,在沒有玩家操作滑鼠、鍵盤時自動降低幀率,一旦檢測到玩家的操作,顯卡就會立即恢復之前的高性能運行狀態,上圖中紅框部分就是已經開啟了這個功能,但是這個功能只支持DX9和DX11的遊戲,對DX12的支持後續AMD會進行驅動的升級。

Radeon Chill的控制範圍40-144Hz,如果想要更改上下限,需要在遊戲中單獨設置就OK了。

AMD FreeSync的技術是AMD送給玩家的一份大禮!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實現AMD FreeSync實現起來非常的輕鬆,只要支持AMD FreeSync規範就可以免費用上這項技術,並且這個技術還順便兼容了HDMI標準,只要液晶顯示器支持60Hz以上刷新率,目前電競顯示器可以達到了144Hz,部分顯示器刷新率可範圍可以在30-144Hz之間調節,以適應遊戲的幀數。顯示器製造商對AMD FreeSync技術都表示極大的興趣,市面上多達百款顯示器的支持,通過這項技術擴大了遊戲畫面的渲染緩存,AMD FreeSync完成一整張畫面渲染之後,才交給顯示器,以避免畫面的撕裂。

AMD FreeSync 2主要加入了HDR10渲染的顯示支持,可以讓普通顯示器獲得比sRGB色域超過2倍亮度和色彩表現,並且支持即插即用,低幀率補償、延遲還非常低,FreeSync 2同前一代想不增加了漸進式遞增功能,使得幀數率增加或者減少,提供更加平滑的用戶體驗。

(註:FreeSync 2和1並不是替代關係,而是並存關係,因為兩者的技術出發點是不一樣的)

AMD Radeon RX Vega 64的增強同步技術解析:

增強同步技術使一種全新的垂直同步模式,當遊戲的幀速率超過顯示最大刷新率的時候,增強同步不會限制住顯卡的性能,相反增強同步會顯示每個顯示建哥最近完成的幀數,從而降低輸入延遲。

當遊戲的幀速率降至低於顯示的刷新率時,增強同步會動態禁用垂直同步,暫時允許畫面撕裂以及避免延遲卡頓,保持輸入延遲到最低限度。

開啟增強同步也需要在AMD的驅動中設置,具體步驟如下:

點擊全局設置,點擊全局WattMan,點擊等待垂直刷新,點擊增強同步。

按照如上步驟設置完畢後,增強同步即將開啟。

(註:在遊戲中開啟這個選項是無效的,需要完全退出遊戲,開啟之後重新進入遊戲即可生效。)

開始正式測試:

前序中科技犬已經把AMD Radeon RX Vega 64進行了簡單介紹和一些新技術的解析,如果各位網友還沒有看明白,可以私信我,科技犬可以纖細為大家介紹。

關於AMD VEGA 64顯卡外觀及參數詳情請點擊延伸閱讀:

一卡難求!AMD VEGA 64開箱上手:A粉心中神器 性能表現如何呢?

具體實測的配置如下:

CPU:AMD Ryzen 1700

主板:華碩ROG系列CrossHair VI Hero (X370晶元組)

內存:GEIL 8GBX2 (3200 CL 16-16-16-36)

顯卡:AMD RX Vega 64 風冷版 8GB

硬碟:金士頓 120GB 固態

電源:恩傑NZXT HALE82 V2 700W

散熱器:恩傑 NZXT KRAKEN海妖 X62 一體式水靈散熱器

AMD Ryzen 1700圖賞:

華碩ROG系列CrossHair VI Hero 主板圖賞:

GEIL 8GBX2 (3200 CL 16-16-16-36)圖賞:

恩傑 NZXT HALE82 V2 700W電源圖賞:

恩傑 NZXT KRAKEN海妖 X62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GIF/738K

注意:PCB肩上的一個撥桿可以來切換BIOS 高性能模式/平衡性能模式

注意:AMD為 Vega 64設置了兩種BIOS分別是:

面向高性能的「Primary BIOS」簡稱P模式

面向平衡性能的「Secondary BIOS」簡稱S模式

這兩種BIOS可以在關機狀態下通過PCB肩上的開關來切換,同時,在Vega 64驅動設計界面中,AMD還給玩家提供了預設的三種不同功耗模式,分別是:

Power save:功耗降低25%的節能模式

Blance :默認模式

Turbo:功耗提升15%的性能模式

也就說AMD給玩家提供了6種組合,來讓玩家進行選擇,在不同能耗比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這樣的選擇餘地是非常大的。

具體如下圖:

Vega 64驅動內 設置模式

在AMD Radeon RX Vega 64驅動界面選擇「全局Wattman」,就可以設置AMD Radeon RX Vega 64三種不同能耗比的工作模式,但是需要注意,必須要關閉應用程序和遊戲,在進行模式切換,並點擊應用再啟動程序或者遊戲,模式才能算啟動成功。

請各位網友原諒科技犬的懶惰,桌面凌亂不堪入目,其實就是沒有安裝到機箱內,科技犬可是處女狗哦!

(註:以下測試環境覺設置為默認模式,沒有進行超頻和性能調節)

測試一,魯大師跑分

魯大師是最為簡單和基礎的測試工具,自行搜索下載就能跑分,簡單而又直觀,雖然數據的準確性被人多玩家詬病,就當開胃菜先娛樂一下吧。

綜合得分:415433

顯卡得分:263826(顯卡排名第二十六)

測試二,3Dmark FireStrike測試,選擇模式為Extreme,對應解析度為2K

測試得分:9424

Fire Strike Ultra 得分:5139

Fire Strike Extreme 得分:9424

Fire Strike 得分:15288

Ice Storn 得分:143625

Ice Storm Extreme 得分:138126

Cloud Gete 得分:37984

Sky Driver 得分:37948

測試三,3DMark Time Spy 主要測試DX12理論性能

測試得分:6879

測試四,CineBench 15 主要測試 RX VEGA的OpenGL性能

OpenGL 得分:91.23 fps

測試五,3Dmark 11

X模式得分:X8354

P模式得分:P20757

E模式得分:E22246

科技犬自測

測試六,ADIA64 GPU理論性能測試

AIDA64內置工具直接可跑分,目前來說A卡的理論計算能力會比N卡高出不少

科技犬自測

測試七,FurMark

主要來測試顯卡OpenGL的效能,也可以當燒機軟體來用,它可以跑出讓顯卡跑出任何都達不到高溫,只要通過FurMark考驗過的顯卡,跑任何遊戲都不會出現問題

GPU滿載功耗的基本維持在330瓦-350瓦之間,待機功耗在50瓦左右,通過測溫槍進行測試,顯卡上方散熱器溫度在55.6度,散熱口溫度68.5度。

進行一下簡單的總結:

1,AMD Radeon RX Vega 64的核心規格與Fury X比較類似,相當於Vega的性能大致為Fury X的按照頻率的線性提升,由於核心頻率的提升很多,所以整體性能提升明顯。

2,AMD Radeon RX Vega 64的能耗比做了比較多的優化,功耗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

3,AMD Radeon RX Vega 64顯卡的整體用料和做工比較強悍,顯卡的散熱部分應該是目前顯卡中最為豪華的方案了,雖然沒有用過水冷版本,水冷版本應該更好。

4,AMD Radeon RX Vega 64的散熱效果比較不錯,出風口能迅速的排出內部的熱量。

5,對於A卡本身來說,AMD Radeon RX Vega 64在性能、能耗比、撒熱等方面都提升明顯。

下面部分為第三方媒體測試的數據與科技犬自測數據進行對比,畢竟科技犬沒有那麼多硬體設備,測試顯卡為Vega 64水冷版,測試的項目基本與科技犬的類似,供各位玩家參考。

測試平台:

測試結果:

(紅框位置為Vega 64 水冷版測試成績)

遊戲測試結果:

科技犬自測部分遊戲

從上圖的測試結果來看,進行數據比對後並結合科技犬自測數據進行分析:

AMD Radeon RX Vega 64的優勢隨著遊戲世代的演進,優勢逐步的擴大。

科技犬在測試《古墓麗影:崛起》的遊戲幀數對比來看,RX Vega水冷版領先GTX 1080大約在3%-5%,風冷版落後GTX 1080大約3%-5%。

在《戰錘:全面戰爭》的遊戲幀數對比上,RX Vega 64表現的就非常好了,風冷版領先了GTX 1080大約20.9%,水冷版領先24.3%。

在《殺手6》的遊戲測試環節上,RX Vega 64風冷版大約領先 GTX 1080約0.9%。水冷版領先大約7%。

在《殺出重圍》的遊戲測試環節上,風冷板綜合數據領先GTX 1080約1.6%,水冷版領先約8%。

在DX12的遊戲測試環節中,AMD Radeon RX Vega 64全面領先GTX 1080,領先最高達到了25%。

如果用AMD驅動對顯卡進行調整,那麼性能會提升嗎?

科技犬在前文中已經提到過,在AMD自家驅動中可以設置三種不同性能,分別是:

「Power Save節能模式」

「Balance平衡模式」

「Turbo加速模式」

如果選擇這些模式功耗上有差別嗎?通過3Dmark FSU模式進行了測試

1,「Power Save節能模式」下功耗為310瓦 得分4880

2,「Balance平衡模式」下功耗為380瓦 得分5355

3,「Turbo加速模式」下功耗420瓦 得分 5456

4,「Custom全開模式」下功耗510瓦 得分 5701

簡單的說,AMD Radeon RX Vega 64可以通過顯卡驅動來調整性能,並且功耗的改變對跑分影響也比較大,功耗的上升直接影響到最終的跑分成績。

從上述的比較中不難發現,當AMD Radeon RX Vega 64在不考慮功耗的情況下完勝GTX 1080大約領先20%,但是與GTX 1080 Ti還是有一點點差距,大約有10%。不過科技犬還是建議採用默認方式,不然單卡功耗太大了……

不過各位玩家也不用太擔心溫度,AMD Radeon RX Vega 64的拷機溫度基本與GTX 1080持平,水冷版的表現出色,僅有65度。

目前RX Vega 64的售價為4899元(黑色版本),性價比到是談不上有多高,高成本和新內存導致HBM2產能不足也是RX Vega 64的價格沒有下來重要因素,精細的做工和豪華的用料也是這款顯卡的主要賣點,挖礦肯定要比GTX 1080要強悍,這三點是這款顯卡賣的貴的原因。

不過全新的AMD Radeon RX Vega 64填補了一年多來AMD在旗艦顯卡上的空缺,雖然成功擊殺了GTX 1080,沒有讓那些等待的玩家失望,但是功耗過高也是比較大的問題,相信後續AMD將會推出更加出色的產品和NV一決高下!

A粉信仰!

AMD Radeon RX Vega 6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犬 的精彩文章:

黑莓首款全觸屏手機Motion真機上手:超高屏佔比 售價四千
鹿晗微博公開戀情?vivoX20成為最大贏家!關曉彤華為代言人啊?
小米A1歐洲首發上市 雷軍老家開慶功大會 小米Note3將成後續主力
蘋果爆出5.5小屏iPhone8C:與小米相同陶瓷工藝機身 創新到盡頭?
夏普全面屏手機S2拍照虛化:七種級別可選 專業級樣張「糊了」?

TAG:科技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