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為什麼不想跟許知遠討論《羞羞的鐵拳》

我為什麼不想跟許知遠討論《羞羞的鐵拳》

寫這篇文的導火索有兩個,一個是以前看過許知遠採訪羅振宇,一個是今天看了《羞羞的鐵拳》。

看《羞羞的鐵拳》之前,看到有評論說這部電影情節比較俗套。我看完了,確實俗套。但這不妨礙我在兩個點哭了。事實上,如果我沒看過對它「情節俗套」的評價,我都沒覺得情節俗套。

為啥呢?為啥一個俗套的情節,能一次又一次打動我呢?

我想起了古典老師在得到專欄講丁克時,引用的楊麗萍的話:

「有些人的生命是為了傳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體驗,有些是旁觀。我是生命的旁觀者,我來世上,就是看一棵樹怎麼生長,河水怎麼流,白雲怎麼飄,甘露怎麼凝結。」

如果用一個足球賽場來比喻世界,那麼我模仿楊麗萍的說法,把世界上的人分成這麼三種:

參與者(球員、教練、裁判等),解說員,觀眾。

參與者要做的,是 make it happen,以任務和目標為導向,追求進步,追求 get it done。參與者對比賽負責。

解說員要做的,是評價,解說員對觀眾負責、對自己想像的世界負責。

觀眾要做的,是觀察、體驗,觀眾對自己負責。

楊麗萍選擇做觀眾。

許知遠選擇做解說員。

這兩個身份我都不做。

我是一個參與者。

因為在我的價值判斷里,參與者比解說員和觀眾都重要。

沒有解說員和觀眾,比賽依然會進行,這個世界依然會進步。但是如果沒有參與者,解說員就無法評價、觀眾就無法觀察,他們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所以參與者在我心中地位最高。

而你肯定能理解,我作為一個球賽的「參與者」,跟本不想與一個「解說員」討論球賽。參與者只關注「行動和進展」,解說員只關注「評價得是否精彩、準確」。而解說員能否評論的準確,在我這個參與者看來,是完全不可能的——一個從沒下場比賽的人,怎麼可能有準確的評價?而且如果他們真的下場比賽,他們會發現,比賽是無法被評價的,而且也不需要被評價。

作為參與者,我最感興趣的是「下一次怎麼做選擇」。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問貝克漢姆,他最得意的進球是哪一個,貝克漢姆說「下一個」。

而解說者,最感興趣的是「追求完美」,他們有一個理想的世界,並希望這個世界能成為他們希望的那樣。而他們實現這個目標的方法,僅僅是「繼續評價」。

說回《羞羞的鐵拳》。

「情節俗套」,這是一個「解說員」說出來的話。而我每時每刻都是個「參與者」身份,包括看電影。我在電影里看到了自己。我眼淚最多的一個情節是,男主角在結局的大決鬥中,再一次左胳膊被打斷了,當時人們都擔心他起不來了,因為三年前他就是因為左胳膊被打斷而「輸」了比賽。人們怕他走不出過去的陰影。但是他勇敢了面對過去的失敗,走出了陰影,最終獲得勝利。

是的,這很俗套——如果你想「評價」的話。我最愛的電影《洛奇1》也是這樣的情節。《洛奇1》的整個情節現在看起來就很俗套。

但是《洛奇1》的結局無論我看多少次,每看一次,就哭一次。《洛奇1》依然是我最愛的電影,我以後依然會看無數次。

因為這就是人生。每個人的人生,其實都是由很多輪迴組成的。雖然有句話說:「不要再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 但是,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那只是個幻想。每個人的人生,本質上,都是不停地犯同一個錯誤、不停地取得同一種成就。

我的人生經歷里,有很多「能否走出過去的陰影」的節點,現在依然有,未來仍會有。看著《羞羞的鐵拳》這個情節,我感受到了陪伴。

總結一下這篇文的主旨。

人給自己選擇的人設有三種:參與者,解說員,觀眾。參與者參與,解說員評價,觀眾觀察。我選擇做參與者,因為我認為參與者比其他兩個身份更重要、也更高級。

另外,我不想把我的生命浪費在 和許知遠這樣的解說員 討論問題上,因為我忙著比賽,沒空去評價。

我是劉達,

MDRT,25歲實現百萬年薪,

遼寧人,91年的水瓶座,

香港大學學士,

香港理工大學商業管理碩士,

英國保X(香港)經理,

我這缺人,如果你有香港居留權,我們可以聊聊

微信:liudafinanc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達 的精彩文章:

TAG:劉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