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起來很美」:西方民主制度難破自身困境

「看起來很美」:西方民主制度難破自身困境

(2016年6月26日,在英國倫敦,一部分抗議者手舉標語牌抗議「脫歐」公投結果。新華社記者 韓岩攝)

在有些人心裡,歐美國家的民主政治被作為西方民主制度的鼻祖而受到頂禮膜拜。在他們看來,西方民主制度彈性十足,不管誰上台,執政結果都差不了多少。然而,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重創,歐美國家種種政治怪象頻出,令西方民主制度形象大跌、遭到嚴重質疑。

西方民主制度只是「看起來很美」,在實操層面並不具有普適性。因為要確保其有效運轉需要一個前置條件,即相對平和富裕、具有共識的環境。離開了這個條件,其所謂的制度優勢也不過是「水中花」「鏡中月」,它很難幫助一個國家解決重大的危機和挑戰。以美國為例,流行甚廣的「美國制度彈性」論,實際上找不到任何嚴肅的歷史證據,美國幾乎所有的重大危機都是以超制度、超憲法的方式解決的。比如,當前美國的現實與流行的上述見解就是相反的,其制度的命運可能不再是「誰上台都行」,而是向著「誰上台都不行」甚至「根本選不出人上台」的方向發展。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人在共識方面出了問題。二戰前,美國人主要的共識就是發財,就是「美國夢」;二戰後,美國人主要的共識就是反共反蘇。冷戰結束後,共同發財的路斷了,共同的意識形態敵人消失了,美國社會迅速陷入上世紀90年代的「文化戰爭」。今天美國發生的幾乎所有衝突,都可以在上世紀90年代找到影子和萌芽,而西方民主制度起到的唯一作用就是加劇了這些衝突,令私利橫行、黨派爭鬥和身份衝突加劇。

西方現行民主制度的局限性,使其在動蕩的環境中難以有效解決社會問題,促使政壇怪象頻現。2016年6月,英國通過公投決定退出歐盟,被普遍認為是當年的第一宗「黑天鵝」事件。儘管民意調查顯示英國朝野普遍反對「脫歐」,認為「脫歐」將有損英國的國家利益,但最終結果卻是「脫歐派」勝出,使英國乃至歐洲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政治「素人」人氣高漲,也是歐美政壇怪象的重要表現。比如,法國大選中,臨時組党參選的政治「新秀」馬克龍以較高的支持率當選總統;2017年6月,在提前舉行的英國大選中,不被英國媒體看好的工黨領袖科爾賓,帶領該黨奪得為數不少的席位。還有一個現象就是民粹勢力崛起勢頭明顯。2017年,在英國、法國、德國等多個國家的大選中,右翼民粹主義政治家的身影隨處可見,他們鼓吹反全球化和一體化、禁止外來移民等極右主張,在歐洲國家的民眾中間贏得相當高的支持率。如,在法國總統選舉中,民粹主義的代表人物、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主席瑪麗娜·勒龐,以得票第二的勢頭進入第二輪選舉。這些頻出的政治怪象,一是反映出選民對主流政黨的失望態度,認為其沒有代表自己的利益,「另類」政黨、「另類」政治變得越來越有吸引力;二是反映出民主制度的設計問題,它缺乏在經濟動蕩時代有效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

在西方社會危機疊加的現實面前,歐美人的民主優越感已經大不如前,人們對西方民主制度的反思、質疑進一步加深和廣泛化。比如英國公投,贊成「脫歐」的人數只佔有資格投票人數的37.8%,但卻決定了英國「脫歐」的命運。哈佛大學教授肯尼思·羅戈夫認為,英國「脫歐」的條件低得離奇,只需簡單多數人同意,「少數人」即可綁架多數人的意願,這場「脫歐公投」暴露出英國民主的缺陷。法國《世界報》2016年底公布的一項民調顯示,57%的受訪法國人認為民主制度在法國運行「糟糕」,77%認為民主制度在法國運行「越來越差」,32%認為其他制度能夠和民主制度一樣好。一些歐洲學者則從社會治理角度反思了所謂「最完美製度」的不足,認為西方國家的民主制度有很大的問題,並不具有不可替代性。法國經濟學家讓·加德雷對西式民主制度的批判更為具體,他認為寡頭政治、經濟、金融集團制定出政策是危機的根源,當前的制度設計並沒有真正達到民主所希望的吸納大多數人和告知大多數人的效果。

(參見:《政治怪象凸顯歐洲民主之困》《范勇鵬:「自由民主」只能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參考活頁 的精彩文章:

再造潮流:中國數字經濟引領全球新風尚
還在迷信西方民主導致科技發達?中國已經強勢崛起了
還在盲目推崇西方價值觀?如今歐美已陷入價值觀混戰!
「漲」聲一片,美國高等教育難言公平
美國食品就一定安全嗎?答案是不一定

TAG:參考活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