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何內戰時蔣介石最終失敗,從抗日戰爭時便能看出原因

為何內戰時蔣介石最終失敗,從抗日戰爭時便能看出原因

因為蔣介石是靠外國扶持加上買辦資產起家,所以他對中國的百姓沒有什麼好印象。即便是戰爭爆發後,百姓希望對外抗爭,他還是不屑的覺得,百姓原來的決心、鬥志與勇氣都要消失殆盡了,這次想對外抗戰只是一時興起而已,他們是堅持不下去的,這樣的行為不只對國家沒有好處,而且會加速國家的滅亡。

即便他對於百姓的態度並不友好,但是他對國家還是有一定的愛護。只是他懦弱、貪心、高傲的性格註定了他的作為不會與毛主席的一般大。因為毛主席把抗戰的重點放在了百姓身上,他對「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的理解要比蔣介石的透徹。所以,雖然在抗戰方面是蔣介石先提出來的(與日軍對抗是要不斷地與他們作鬥爭),但是出發點錯了。讓遲了他5年才出《論持久戰》的毛澤東成為人民的關注點。

蔣介石的觀點是能夠和平解決就和平解決,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和平未到完全絕望的時期,絕不輕言放棄」。在他看來,對抗日本的方法就是讓自己國家的經濟發展起來,達到跟日本可以相提並論甚至超過他們的時候再與他們對抗,而在此之前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將戰爭的時間延後,加快國家的發展。而他做的確實不錯,在短短的時間內,中國的經濟增長了5%,而日本人在發現了這一情況後,是不會再給中國發展的機會(這是他考慮的不周到的地方),所以日本對中國進行了強烈的進攻,使得他不得不應戰。

而在作戰期間,他的態度是模糊不定的,因為他一邊向美國請求支援,一面又對日本保持一種「曖昧」的態度。起因就是他的處境實在是內憂外患,自己的部下汪精衛投敵,內部其他勢力希望自己垮台,還有地方割據等等,所以他的壓力也是十分巨大。

毛澤東的觀點是,日本對中國的侵略無異於螞蟻跟大象的區別。中國是一個大國,雖然它的發展落後,但是它的人口基數大,而日本雖然技術較強但是畢竟是一個小國,所以他認為靠百姓的力量是能夠把日本人趕出中國的。所以他沒有與日本合作的一點點想法,他的態度就是寸步不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瘋狂歷史課 的精彩文章:

乾隆皇帝為科考出考題,一考生不作答交白卷,為何還成了狀元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竊聽中國部隊機密,為何聽完後全蒙了,原因很簡單
蘇聯的落敗這是必然,美國全方位的碾壓它,蘇聯輸的不冤
林彪都包圍不住的國軍悍將,外號「光頭」,深受蔣介石信任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如果美國沒有參戰,最終結果會如何?

TAG:瘋狂歷史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