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自然而然才是真設計

自然而然才是真設計

設計師最難的就是對一個未曾生活過的地方,進行改造設計;再而抽身離去,對後續使用感無從得知。

也不能全然說是設計師的鍋,無論從設計師的行程表還是和項目地相隔的十萬八千里,使得他們無法像早先的工匠還能對項目進行生活化的復盤。

20世紀40年代,一個昆明小伙正在搭建他的土坯房

1930年,丘吉爾在查特韋爾砌牆

國慶回家小區門口停車的廣場被重新翻修,原本是3公分的鋪裝,在五六年的使用後很多磚都破碎了。(見下圖)

翻修後顯然用了更好更良心的鋪裝,加厚到了10公分。可是一個問題出現了,對於汽車來說,這樣「咯噔」的高低差有點大。

對於司機來說必然是要尋求斜坡下車,然而新的斜坡則挪到了粉色箭頭的位置(見下圖)。

我奇怪了兩天才發現原來斜坡是順著盲道(下圖黃線)而下,盲道指向了小區路口。那時才恍然大悟。

可是一切都是合理的,卻為什麼不是好用的呢?

小區本就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停車難問題,因此不能單單說「你車停得鬆散一點就好啦「。

也許就是這樣的問題常常讓居民詬病。

「哇,這個設計師會不會設計啊!」

「我也能做設計啊。不就是%&%#%……#*#嗎?」

「還沒我設計的好呢。」

設計師們對於這些說法

會生氣「設計哪有你說的這麼簡單啊!」

也會捫心自問「難道我所做的工作真的那麼容易被取代嗎?」

GIF/1.1M

繼而責備自己公司所接的項目太小兒科,沒有辦法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構想,受到了造價和甲方的限制。這無形中就把設計簡單地歸為炫目的效果,張揚的表現。狹隘地定義為個人英雄主義的一場夢。

改造後的巴黎Duperré的籃球場 by Ill-Studio

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

現在已經沒有老師傅一說了,行業公開又透明,交流頻繁,對陌生行業的好奇都可以在知乎上得到解答,不再有文采斐然者將造景或者搭房子描述得神乎其技。失去了對行業最高技藝的崇拜,我們總認為景觀設計做久了就是不斷重複,索然無味精神萎靡,將模板套路複製粘貼。

但其實看似沒有功夫,全憑畫圈畫線的我們,日積月累能得到什麼呢?

答案在於觀察力。

也許確如社區居民說的,他們是比我們更好的設計師。基於他們幾十年的生活習慣,所有生活的便與不便都瞭然於心。

揚 · 蓋爾 《交往與空間》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眾所周知,專業性的規劃最早出現於文藝復興,專家們以圖紙和模型設計城市,建設完成後交付給委託人……從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間形成的城市都沒有被真正規划過。它們是在需要城市的地方開始發展,由市民們直接建設而形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城市雖然不是按規劃建設的,但它們的發展經過了數百年的歷史進程。由於發展緩慢,可以不斷調節並使物質環境適應於城市的功能。城市本身並不是目標,而是由於使用而形成的一種工具。

這種城市發展的過程吸取了許多有益的經驗,城市空間至今仍能為戶外生活提供極好的條件。

許多中世紀城市的自然形成的城市現在正受到人們的重視,成為旅遊熱點、科學研究的對象以及理想的居家城市,因為它們確實具有這種素質。

可惜,他們失去了對場地改造的權利,而由政府或企業委託設計師進行改造。

此時此刻,設計師的專業性就體現在對場地的快速判斷,如何做到在勘察場地的短時間內,儘可能做到像當地居民一樣的瞭然。比普通人更快心中有數觀察哪幾個點可以觸及問題本質。

推薦幾本貼近人交往和活動尺度的書,都是作者幾十年對於人的行為活動觀察寫出的。

蘆原信義

這本書以街道的視覺秩序的創造作為建築平面布局形成設計的出發點,分別從街道的自然特徵,美學規律,人文特色出發由淺至深論述如何發掘建築平面布局形成設計中的視覺秩序規律。

現代西方建築理論眾說紛紜,其中雖不乏真知灼見,不過這些理論的研究者卻未必都具有建築創作實際體驗,故雖言之鑿鑿卻不著痛處,難以指導設計實踐。更有甚者,唯恐其理論不夠「深奧」,乃一味旁徵博引,玄之又玄,再加文字晦澀,讀後令人如墜五里霧中。

蘆原義信這部《街道的美學》和《續街道的美學》則一掃上述弊端。作者把當代許多建築理論、豐富的知識寓於通俗易懂的流暢文字中,通俗而不淺薄。並且,作者又把這些理論應用於自己的建築創作,通過自己的大量作品說明這些理論,故理論性強但又不脫離實踐。

揚 · 蓋爾

《交往與空間》這本書著重從人及其活動對物質環境的要求這一角度來研究和評價城市和居住區中公共空間的質量,在從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間層次上詳盡地分析了吸引人們到公共空間中散步、小憩、駐足、遊戲,從而促成人們的社會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

《交往與空間》在1971年出版後,對斯堪的納維亞及歐美其他地區的城市及居住區的規劃設計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先後被譯成多種文字,在許多國家被列為建築學及城市規劃設計專業學生的必讀書目。

加斯東·巴什拉

本書初版於1957年。在現代主義晚期建築文化快要窒息的氛圍中,此書從現象學和象徵意義的角度,對建築展開了獨到的思考和想像。

作者認為,空間並非填充物體的容器,而是人類意識的居所,建築學就是棲居的詩學。書中最精彩之處,莫過於對親密空間的描繪與想像。他指出,家是人在世界的角落,家的意象反映了親密、孤獨、熱情的意象。我們在家屋之中,家屋也在我們之內。我們詩意地建構家屋,家屋也靈性地建構我們。

加斯東·巴什拉(Gsston Bachelard,1884-1962)是法國20世紀重要的科學哲學家、文學評論家、詩人,被認為是法國新科學認識論的奠基人。他的哲學思想深刻影響了法國眾多哲學家,而其認識論也在全球範圍內廣受推重。

雅各布斯

自1961年出版以來,這本書即成為城市研究和城市規劃領域的經典名作,對當時美國有關都市復興和城市未來的爭論產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響。作者以紐約、芝加哥等美國大城市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結構的基本元素以及它們在城市生活中發揮功能的方式,挑戰了傳統的城市規劃理論,使我們對城市的複雜性和城市應有的發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為評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個基本框架。

川島蓉子

不只賣商品,而是提供生活提案!

蔦屋從書店、家電不斷跨界,大受歡迎的經營哲學一次公開。

二一一年,東京代官山蔦屋書店的開幕,引起了廣大的注目與話題。

在大環境各種不利的時代下,經營日本最大影音販售連鎖店TSUTAYA的CCC集團,

竟然在這四千坪大的廣場上,設立以讀書咖啡廳為主的複合式空間,並宣稱:

「我們想為客人提供的,是在這裡散步的時間,和抬頭看看天空的時間!」

這個令人跌破眼鏡的大膽嘗試,不僅讓代官山蔦屋入選全球二十大最美書店,

更帶動整個區域的活力,成為一間走出獨特風格,提供生活提案的指標性旗艦店!

雖然這本書側重營銷心理,但是對於人的揣摩有幾點非常精彩。

查爾斯 · 蒙哥馬利

通常建築師所設計的建築物幾乎都是由建築師自己說明,不過,在本書裡的建築師本身只有扮演配角,住起來的真正感受或是生活上的便利與否都是請教建築師的家人、太太或女兒,幾乎都不透過專家的角度去探討建築物。

只靠建築師(專家)的努力是無法蓋出好的住宅的。事實上,掌握建築物的未來的,是在專家以外的居住者或使用者的身上;這些住在不同類型的建築物中的人,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所編織的夢想…

「你會覺得蓋房子很困難嗎?」「會不會覺得建築師很難侍候?」在看這本書之前,請先把這些刻板印象放在一旁,只是單純的去感覺喜歡或不喜歡、漂亮或可愛或者是很酷、很炫等,若大家能用這種輕鬆的心情來讀這本書的話,那就太好了。如果大家能放任自己的想像,隨興自在地與書中登場的居家空間或是人物描寫等有所互動的話,那才是我們最大的期盼。

川中元子

長期投入城市規畫的得獎記者查爾斯?蒙哥馬利,透過大量的追蹤訪談,結合環境心理學、行為經濟學等,將影響人快樂/不快樂的元素融合為一個個小故事以及妙味橫生的心理學研究,抽絲剝繭現代都市規畫的利弊,以及我們該如何追求更舒適的居所。他以巴黎、波哥大、紐約、溫哥華等地為例,指出快樂城市應該有充足的人口、完善的大眾運輸、車流量越低越好、道路以步行為主,而每個路口都要一片綠地,並有充足空間讓市民彼此交流。

這是設計師存在的必要,可能創新或是創造是精神愉悅,是每個設計師夢寐以求能有一次綻放的機會。而景觀設計師本質上更多的是工匠。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園景人 的精彩文章:

被「玩壞兒」的集裝箱,原來也可以這麼美!
圍牆還是景牆
別再歐式、美式、法式了,這才是屬於中國人的院子!回顧
多肉也要有個藝術之家!
一座簡單的廊架,美了整個院子

TAG:園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