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內僅存兩幅清紫光閣功臣像全在天博

國內僅存兩幅清紫光閣功臣像全在天博

中國古代帝王有繪製功臣肖像表彰其功績的習慣,無論是東漢初年的「雲台二十八將」,還是唐太宗的「凌煙閣功臣像」,都為後世留下了一個個帝王將相的故事。

清代乾隆年間紫光閣功臣像是現今唯一流傳於世的古代功臣畫像,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

與傳統肖像畫相比,紫光閣功臣像在人物姿勢、服飾、像贊、繪畫技法等方面具有鮮明的特色。

據記載,曾經保存在中南海紫光閣中的數百幅功臣像在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的戰火中被劫掠殆盡,今天僅存的20餘幅畫像散落於世界各地,我們國內僅存的兩幅畫像全部收藏於天津博物館,成為清代宮廷繪畫研究的珍貴遺迹。

《散秩大臣喀喇巴圖魯阿玉錫像》

清乾隆年間,清朝中央政府曾多次派兵出征,平定叛亂。每次軍隊凱旋,乾隆皇帝都要下令為征戰中的功臣繪製畫像,並將它們懸掛在中南海紫光閣內,這也是當年武將的最高榮譽

說到紫光閣功臣像,不得不提中南海紫光閣。中南海紫光閣位於北京西苑中海的西岸,在明清時期是皇家演武的場所,明朝的皇帝在這裡觀看射箭比武,其原址為一個平台,後來廢台建閣,取名「紫光閣」。到了清朝,這裡又成為皇帝殿試武進士和檢閱侍衛大臣的地方。

清乾隆年間,清朝中央政府曾多次派兵出征,平定叛亂。為了宣揚自己的「十全武功」,每次軍隊凱旋,乾隆皇帝都要下令為征戰中的功臣繪製畫像,並將它們懸掛在中南海紫光閣內,這也是當年武將的最高榮譽。

清朝于敏中的《日下舊聞考》中記載,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朝政府平定西域得勝,在慶功的同時,「上嘉在事諸臣之績,因葺新斯閣,圖功臣大學士忠勇公傅恆、定邊將軍一等武毅謀勇公戶部尚書兆惠以下一百人於閣內。五十人親為之贊,余皆命儒臣擬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軍平定四川凱旋,「復命圖大學士定西將軍一等誠謀英勇公阿桂、定邊右副將軍一等果毅繼勇公戶部尚書豐升額等一百人,列為前後五十功臣。御撰前五十功臣贊,命儒臣擬撰後五十功臣贊……」

到了乾隆後期,又增加了《平定台灣功臣像》50幅、《平定廓爾喀功臣像》30幅。也就是說,僅乾隆一朝,歷次繪製並懸掛在紫光閣內的功臣像,總共就有280幅之多。

以後幾代皇帝,對「紫光閣功臣像」仍然有所增添,天津博物館所藏的《散秩大臣喀喇巴圖魯阿玉錫像》 即是其中之一。

《散秩大臣喀喇巴圖魯阿玉錫像》細節圖

天津博物館館藏的這件《散秩大臣喀喇巴圖魯阿玉錫像》圖軸,絹本設色,縱185.3厘米,橫94.7厘米。

這幅作品描繪的阿玉錫其人究竟立下了何等戰功從而獲得如此高的榮譽呢?阿玉錫為準噶爾屬司牧臣,為當時平定叛亂立下了不朽功勛。1755年,他縱馬挺槍,率領24名騎兵,乘夜幕直搗敵營。一馬當先的他使得敵兵丟盔棄甲,清軍大獲全勝。

阿玉錫在平定西域的百名功臣中名列第33位,故乾隆皇帝親筆為其畫像題贊。我們今天在這幅畫像的詩堂位置所見的就是乾隆皇帝在庚辰年(1760年)的御筆親書。

如此大規模的繪畫創作,動用的人員絕對不會只是艾啟蒙和金廷標兩位畫家,可惜的是,其餘參與的畫家都沒有留下姓名

值得一提的是,阿玉錫的這次戰功,不僅使他位列紫光閣功臣像中,還被宮廷西洋畫師郎世寧繪製成一幅《阿玉錫持矛蕩寇圖》,這張圖將阿玉錫縱馬挺槍、殺入敵營的精彩瞬間永遠地記錄了下來,現在這幅作品收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天津博物館書畫部主任於悅介紹:「這幅圖軸無款識,因此它的作者無從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作畫者為當年的宮廷畫師。」

學者聶崇正在研究清宮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時,發現其中有些材料能夠為我們尋找這些肖像畫的作者提供一些線索。

如:「乾隆二十八年十月十四日,接得郎中德魁等押帖一件,內開十月十二日太監胡世傑傳旨:前五十功臣像,著金廷標照手卷像仿;掛軸稿著艾啟蒙用白絹畫臉像,衣紋、著色著琺琅處畫畫人畫。欽此。」

又如:「乾隆二十九年五月十九日,接得主事金輝、庫掌柏永吉押帖一件,內開本月初十日太監胡世傑傳旨:次五十功臣圖,衣紋著畫院處畫畫人起稿呈覽繪畫。欽此。」

《散秩大臣喀喇巴圖魯阿玉錫像》細節圖

檔案內提及的畫家艾啟蒙為波希米亞(今屬捷克)人,他於乾隆十年(1745年)來到中國,同年進入宮廷供職,擅長畫人物、動物,作畫基本上採用西洋畫法。

另一位提及的中國畫家金廷標,字士揆,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出身於繪畫世家,擅長畫人物、山水、花鳥畫。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時,金廷標主動獻畫獲得讚賞,於同年六月進入宮廷供職。

當然,如此大規模的繪畫創作,動用的人員絕對不會只是艾啟蒙和金廷標兩位畫家,可惜的是,其餘參與的畫家都沒有留下姓名。

這幅圖中人物面目體現了歐洲繪畫的特色,而在服飾、衣紋、武器的繪畫中則體現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特色。可見,這幅功臣像是清代宮廷繪畫中西合璧的作品,對於清代中西方文化藝術交流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細觀天津博物館這件《散秩大臣喀喇巴圖魯阿玉錫像》,圖中阿玉錫挎弓帶刀背箭,跨步站立,左手持矛背於身後,一位勇猛的武士形象躍然紙上。

畫家在強調人物總體形象塑造的同時也十分注重對細節的描繪,如阿玉錫所穿的金屬軟甲環環相扣,細緻入微,而其所佩寶刀刀鞘上蒙的綠色鯊魚皮也被認真地繪於圖上。

於悅介紹,中國古代肖像畫的功能為記錄帝王、名臣的事迹,「相比傳統肖像畫多以墨線勾畫輪廓、再加色彩渲染的技法,呈現出的人物面貌較為平面,而這幅《散秩大臣喀喇巴圖魯阿玉錫像》給人最為突出的印象就是阿玉錫的面部明暗變化與立體感較強,於解剖結構上也較為合理。」

之所以有這樣的效果,是因為這幅圖中人物面目以色彩渲染的濃淡、深淺刻畫出了凹凸的效果,體現了歐洲繪畫的特色,同時也是西方藝術對於中國畫影響的印記,而在服飾、衣紋、武器的繪畫中則用線條勾勒加以色彩的平塗,體現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特色。可見,這幅功臣像是清代宮廷繪畫中西合璧的作品,對於清代中西方文化藝術交流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目前,我們國內僅存的兩幅紫光閣功臣像全部收藏於天津博物館,這幅《散秩大臣喀喇巴圖魯阿玉錫像》即為其一,另一幅為《領隊大臣成都副都統奉恩將軍舒景安像》,舒景安 屢立戰功,多次受到朝廷嘉獎,所以乾隆皇帝將其列入功臣榜,這幅作品的珍貴程度也是可見一斑的。

本報記者 肖明舒 圖片由天津博物館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城市快報快悅讀 的精彩文章:

「知心姐姐」盧勤:培養孩子創造性和興趣更重要
這本日曆書,採摘本草收割時光
41位超級創始人的獨家創業筆記
紫砂壺:好壺隨人,講究精氣神
在碟形世界裡,一切怪事皆有可能

TAG:城市快報快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