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在19世紀抗法抗日,他的黑旗軍令敵人聞風喪膽

他在19世紀抗法抗日,他的黑旗軍令敵人聞風喪膽

清末年畫,畫中描繪劉永福的黑旗軍與義勇軍在台灣省鳳山嶺大敗日軍的場景。

文|王殘陽

縱覽晚清抵禦列強入侵的戰事,大多是一擊即潰,甚至是未擊已潰,能拿得上檯面來講的重大戰例、重要戰將實在沒有幾個。而出生草莽的「非正統將領」劉永福卻是一個例外,他如同一顆閃亮的星,誓死抵抗外國侵略者,接連取得輝煌戰果,照亮了晚清黑暗、屈辱的軍事史,贏得了人們的由衷敬佩。

逃遁越南站穩腳跟

劉永福,原名劉建業,1837年出生於廣東欽州(現屬廣西)的一個貧困農民家庭。他的父親一度以殺豬賣肉為生,直到40歲時才娶了離異婦女陳氏。因陳帶過來一個孩子,所以劉永福在家排行老二,俗名劉二。

13歲時,劉永福到灘艇上當僱工聊以糊口。在水上歷練了兩年時間,他很快就展現出過人的膽量和睿智的頭腦。

他15歲就被雇為灘師,每次出船時就坐在船頭,指揮船員避開險灘礁石,渡險如夷。出船回來之後,他還在父親的指導下練習拳術,一套拳法打得虎虎生風,頗有氣勢。

17歲那年,劉永福一家遭遇了重大變故。先是母親病死,家裡窮得連棺材錢都拿不出來,最後還是在村民救濟下,買了副薄板棺材。年底,父親劉以來和叔父劉以定相繼病故,那時家裡實在拿不出錢了,就用草席一裹,草草安葬了。

這時,他們住的房子被債主沒收,劉永福和哥哥只能寄居在親戚的茅屋裡,每天最為憂慮的就是如何填飽肚子。

少年貧困落魄的生活,對劉永福的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求生是第一要務,只要能夠保證生存,跟誰都可以合作;但一旦危及他的生存基礎,無論對方實力如何強勁,他都不惜決一死戰。

劉永福畫像,載於1898年10月8日《插圖報》。

廣西是天平天國起義的發源地,當清政府集中力量剿滅太平軍時,多支農民起義軍在廣東、廣西一帶蜂擁而起。

20歲時,劉永福參加了欽州人鄭三組織的天地會反清武裝。因為鄭三發不出糧餉,23歲時劉永福又改投吳二。後來為了生存,劉永福又改投王士林麾下,度過了5年時間。毫無例外的,這裡的待遇也是越來越差,最後連粥都喝不飽了。

1866年,劉永福帶著200名下屬,改投吳亞忠,受左翼大帥印。從他首次參加農民軍算起,已經過去了近10年時間,他也走馬觀花地換了4任主公。在安德北帝廟,劉永福仿照廟中懸掛的七星黑旗,製作了自己的軍旗,黑旗軍由此初創。

這時,平定了太平天國的清軍漸漸恢復了元氣,開始大舉剿滅小股農民軍。劉永福帶領黑旗軍馬不停蹄地與清軍打,與地主和土匪打,有時也與農民軍打,在血與火的戰場考驗中,他慢慢地積累了領兵打仗的本領。

次年,清軍派遣重兵進剿吳亞忠,雙方在歸順城爆發激戰。吳亞忠中槍受傷,很長時間內都卧床不起,不能親臨一線指揮,在清軍長期圍攻下陷入困境。劉永福與諸位兄弟認真商議了當時的處境,最終決定脫離吳亞忠自樹一幟,獨立作戰求生存。

他與20多位骨幹歃血為盟,拜為兄弟。當時的越南有白苗、猺人造反鬧事,越南國王阮福時多次進剿都遭失敗,劉永福他們決定進入越南,既可避開清軍鋒芒,也可在亂世中求得生存。

劉永福率300人從中越交界的大嶺越境,來到了越南六安州。在這裡,他正式創辦了黑旗軍。黑旗軍中的骨幹大部分是貧苦農民,又久經戰火考驗,因此英勇善戰、團結如鐵。他們在越南逐漸站穩了腳跟,建立了以保勝(今越南老街一帶)為中心的穩固根據地。

紙橋大捷重懲法寇

劉永福進入越南之時,也正是法國大舉入侵越南、企圖以此為跳板佔領中國西南、建立「法蘭西東方大帝國」活動最為猖獗的時期。特殊的時代背景,將劉永福推向了抗法的最前沿。

1873年11月,法國海軍上尉安鄴率領軍隊,乘坐炮艇氣勢洶洶地向河內進發。不到一個月,這支只有數百人的軍隊,居然接連攻陷河內、海陽、寧平、南定四省,越南軍隊幾乎沒有抵抗力,聞風而逃。此時,劉永福已被越南政府授予保勝防禦使的官職,被國王「迭發急諭」,請求援助抗法。

劉永福挑選了一千多名精兵強將,從保勝連夜急行軍至河內,在河內城郊附近安營紮寨。他到前線詳細偵察一番,考慮到敵我優劣,制定了「誘敵深入、近戰殲敵」的作戰方案。

劉永福派人三番五次挑釁,引誘法國人出城作戰。12月21日,法軍走出河內城,按照步兵戰術向黑旗軍發起進攻。劉永福佯裝敗退,引誘法軍至河內城郊。此時,埋伏在四周的黑旗軍一擁而上,在貼身肉搏中法軍的武器優勢難以發揮,安鄴被斬殺。

這一場戰鬥雖然規模很小,但是影響很大,給狂妄不可一世的法國侵略者潑了一盆冷水,使他們認識到僅靠目前有限的兵力很難鯨吞越南。經過談判,法國人從四省撤兵,暫時緩下了侵略步伐。劉永福因作戰有功,被擢升為三宣副提督,賞銀345兩、銅錢3000串。

經此一戰,越南國王阮福時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軍隊外強中乾、一擊即潰,作戰驍勇、戰鬥力強悍的黑旗軍由此成為了抗法的中堅力量,也是王朝得以延續的重要支撐。而法國人也對劉永福極為忌憚,一度不敢侵犯劉永福把守的紅河流域。

幾年之後,法國慢慢從普法戰爭的失敗中緩過勁來,又一次激發起侵略越南的野心。1881年,法國議會通過了侵略越南的戰爭撥款,1882年海軍上校李維業(又譯李威利)率領的遠征軍進犯越南北部。

此時,劉永福以請假回欽州修葺祖墓、為父母追贈越王皓封為由,返回國內聯絡清軍,商談共同抗法事宜。黑旗軍退守保勝,法國人相繼佔領了河內、南定等地。

當時,劉永福的處境還是比較微妙的。一方面,越南君臣對這一支不受自己掌控的軍隊頗多猜疑掣肘,需要抵抗法國侵略、鎮壓農民運動時就有求必應;一旦形勢緩和,就想方設法逼迫劉永福遷出保勝,防止尾大不掉。

另一方面,雖然清廷滇、粵、桂等巡撫表示支持黑旗軍,但都是口頭上的支持,並沒有實際舉動。加之阮氏王朝抗法意志搖擺不定,讓劉永福一度猶豫是否出兵。

後來,眼看形勢越來越危急,經越南國王反覆請求,並在清朝吏部候補主事唐景崧入越遊說之後,劉永福最終堅定了抗法決心。

1883年5月,劉永福率領黑旗軍奔赴抗法最前線,在越南丹鳳和河內城外連續兩次組織誓師,深刻指出法國人「用兵于越南,無異用兵於中國也。」官兵們士氣高漲,決意「為越南平寇、為中國屏邊」。

劉永福知道,與10年前斬殺安鄴相比,此次作戰法軍人數更多,武器裝備更精良,決不能輕敵。於是,他每天都要到河內城外勘察地形,請居民提供法軍情報。經過綜合考量,他決定揚長避短,把十年前那套引蛇出洞、近身作戰的戰法再運用一遍。

劉永福發出挑戰書,把法軍羞辱一番,法軍頭目李維業被激怒了,於5月19日親率守兵出擊城外,與黑旗軍決戰於紙橋一帶。黑旗軍埋伏在紙橋四周,待法軍走到橋中央時,槍炮聲驟然響起,法軍依靠武器優勢擊潰了第一波伏兵。李維業以為黑旗軍和越軍一樣不堪一擊,於是大搖大擺繼續前進,結果全部掉入黑旗軍的「口袋陣」中。

混戰中,李維業被子彈擊中,後被黑旗軍砍掉首級。失去指揮的法軍如無頭蒼蠅一般,被黑旗軍打得七零八落,最終潰敗回城。劉永福下令將李維業的腦袋埋進馬路中間,任由路人踐踏,以示對侵略者的輕蔑與侮辱。

消息傳來,越南國王大喜過望,將劉永福提拔為山西(今越南河內西北)、興化、宣光提督,賜正二品冠服,加賞忠勇金牌一面。其餘作戰有功人員,均提升了官職,賞賜了銀錢。

戰勝的消息傳回中國,久受列強欺凌的民眾為之鼓舞,「劉義打番鬼,越打越好睇」等民謠廣為流傳,一時間劉永福被視為民族英雄。

然而,紙橋之戰的勝利,卻極大地激怒了法國政府。他們打出為兩次敗戰復仇的旗號,大規模調兵遣將,擴大對越南的侵略。而武器落後的黑旗軍,多次攻打河內、南定等法軍據點,均鎩羽而歸。同時,清政府對援越抗法態度消極,坐視不管,形勢逐漸變得嚴峻起來。

血戰抗法名揚四海

1883年7月19日,越南國王阮福時去世,王位爭奪陷入白熱化,朝政一片混亂。8月20日,法國侵略者攻佔越南的京城順化外圍的順安炮台,越南人被嚇破了膽,於8月25日簽訂《越法順化條約》,承認越南為法國的附屬國,並割讓部分殖民地。條約簽署後,越南政府對抗法態度消極,不敢組織有效的抵抗。

與此同時,另一路法軍沿著紅河北上,向「眼中釘、肉中刺」的黑旗軍發起了猛攻。法軍出動3000多兵力、10餘艘炮艇,與黑旗軍在懷德、丹鳳等地進行激戰。

黑旗軍雖然打退法軍進攻,但自身損失也較大。在越南政府的逼迫下,劉永福被迫退守戰略要地山西(今越南河內西北)。

12月中旬,法國海軍中將孤拔率領6000兵力、12艘炮艦,氣勢洶洶地撲向山西。這裡原本是黑旗軍和清軍共同把守的陣地,但清軍聞風而逃,僅剩黑旗軍孤軍奮戰。經過4天4夜的激戰,黑旗軍的陣地相繼丟失,被迫撤出山西。此次法軍向清軍發起進攻,拉開了中法戰爭的序幕。

山西戰鬥後很長一段時間,清政府對法國侵略越南採取妥協、忍讓的政策,指示滇桂入越軍隊「不可釁自我開」,任由法國人在5個月內全部佔領了越南紅河三角洲。

然而,隨著法軍在越南北部佔據的領土越來越多、直接威脅到邊疆安全和清朝統治,光緒帝不得不採納新任兩廣總督張之洞提出的「牽敵以戰越為上策,圖越以用劉實濟」的建議,開始了與黑旗軍的務實合作,共同抗擊法國。

1884年8月,張之洞派遣景子軍奔赴越南,支援黑旗軍。8月26日,即清政府正式對法宣戰當日,光緒帝賜封劉永福為記名提督,撥給軍餉。

清政府在中越邊境的對法作戰,分為東西兩條戰線,劉永福是西線的主力軍。1885年1月,清軍與黑旗軍首次攜手作戰,圍困侵佔宣光的法軍,開創了抗法新的歷史階段。宣光被圍1個多月之後,法軍被迫從東線抽調兵力前來救援。

當年2月,劉永福在宣光附近的左育,做好迎戰法國援軍的準備。他考察地形後,安排兵力埋伏在路邊山坡上的茅草叢內,並將火藥埋藏在道路兩旁,以草皮和假墳偽裝。

待法軍大搖大擺進入包圍圈後,弓箭手射出帶火的箭引爆炸藥,剎那間山崩地裂、石塊橫飛,炸死砸傷法軍多人。隨後伏兵從草叢中衝出殺敵,使得法軍遭受較大損失。

法國人不甘心失敗,重新集結兵力,向黑旗軍一次又一次發起猛攻。他們兵力佔優,火力又兇猛,很快就突破了黑旗軍的防線。

此時宣光城內法軍趁機反撲,清軍和黑旗軍敗走,宣光之圍被解。雖然宣光之戰失利,但黑旗軍也重挫了法軍,使得東線的壓力大為減輕,這為東線反擊創造了有利條件。

就在中國軍隊完全掌控戰爭主動權的時候,清政府不但不想著擴大戰果、徹底擊敗法軍,反而將此作為向法國屈膝求和的籌碼,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和約」。4月7日,清政府下詔停戰撤兵,由此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堪稱奇恥大辱。

清軍撤回後,依然留在保勝的黑旗軍,就成了清朝屈辱求和、法國人鯨吞越南的最大障礙。共同的利益促使他們聯合起來,想方設法把黑旗軍趕出越南、調回國內。

為此,從4月到6月,清廷連發9道上諭,催促劉永福儘快回國,且語氣一次比一次嚴厲。在清政府切斷軍餉和裝備援助,同時以「賞給依博德恩巴圖魯名號,並賞給三代一品封典」的威逼利誘之下,劉永福率領3000名黑旗軍士兵、2000名家眷及雜役,於10月份回國。他在越南10餘年的抗法歷史就此終結。

越南阮氏王朝授予劉永福之父劉以來的誥封石碑,表彰劉永福率軍援越抗法的功績。

清政府始終把劉永福視作潛在威脅,一步步削弱了他的實力。入關之後,黑旗軍由3000人被裁減為1500人。當年年底,他率部抵達廣州,又被兩廣總督張之洞裁去1000人。

1886年4月,清政府任命劉永福為南澳鎮總兵,實際上並無多大權力,身邊官兵僅剩300餘人。就這樣,劉永福成了一個無足輕重的武官,恰如兇猛的老虎被拔去牙齒和尖爪,再也無法對清政府構成威脅了。

悲壯抗日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伸向了台灣省。在此民族危亡之時,台灣省的地方官員不是想著如何抵抗,而是千方百計調離台灣省,逃回大陸。劉永福卻選擇最美逆行,帶領黑旗軍舊部奔赴台灣省。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署,其中之一即為割讓台灣省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給日本。消息傳到台灣省,民眾極為悲憤,紛紛組建抗日義軍。

然而,一眾官員並無抵抗決心,全然做著逃跑準備。5月27日,日本向台灣省進軍,並於6月3日攻陷基隆。

消息甫一傳來,台灣巡撫唐景崧立即「奉旨內遷」,將所屬兵力和武器彈藥、庫中金銀細軟,全部裝船帶往廈門。幾天後,日軍兵不血刃,就佔領了台北。

劉永福堅決不撤,極力做好作戰準備。日軍早就聽聞他是抗法名將,派人送上《勸降書》,許以高官厚祿,但被他嚴詞拒絕。劉永福高舉抗日大旗,將全台灣省各類義軍統一組織起來共御外辱。

戰鬥首先於6月份在新竹展開。抗日義軍雖然頑強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被迫撤離。8月份,黑旗軍、抗日義軍在大甲溪一線狙擊日軍。日軍多次進攻均未成功,人員傷亡慘重。最後,由日軍收買的漢奸帶路,從背後偷襲得手。

8月底,雙方又在彰化城外的八卦山展開血戰,抗日義軍殲滅日軍精銳部隊1000多人,打死日軍少將山根信成。然而,抗日義軍也付出了慘重代價,多員大將陣亡,黑旗軍的主力七星隊幾乎全軍覆沒,僅有少數官兵突出重圍,彰化最終失守。

眼看著台中幾乎全線失守、台南也將陷入絕境,劉永福集中各路義軍,在9月上旬發動了彰化反擊戰,陸續收回了雲林、苗栗等地。然而,對日軍固守的彰化,義軍輪番進攻,卻始終未能攻入城內。9月下旬,日軍增援部隊抵達彰化,敵我力量反差懸殊,義軍被迫退往嘉義。

10月11日,日軍向嘉義發動猛攻。主將王德標按照劉永福決定的計策,誘騙日軍進城,爾後引爆地雷,炸死日軍700餘人,日軍將領北白川能久受傷後不治身亡。第二天,日軍用重炮轟破城牆,敵軍蜂擁而入,王德標率領戰士與敵人進行巷戰,被日軍打敗。

雖然劉永福堅決抵抗,但義軍畢竟是農民臨時組建而成,不論軍事素養、還是武器裝備都遠遠落後於日軍,作戰中常常處於劣勢。

雪上加霜的是,清政府嚴令沿海各省不得援助劉永福,甚至將大陸軍民自發籌集的軍械和糧餉予以截留,使得抗日武裝陷入「兩手空空、餉械全無」的絕境。

10月中旬,日軍陸軍、海軍兵分三路,向劉永福最後的根據地台南發起猛攻。在王爺頭、打狗港、曾文溪等地,抗日義軍頑強抵抗,造成了日軍較大損傷,但因彈盡糧絕,相繼潰敗。

到了最後關頭,劉永福親自登上炮台,發炮射擊日艦。10月19日,在台南城破、軍民嘩變之際,劉永福被下屬勸說後登上英國商船「迪利斯號」,矇混躲過了日軍檢查,安全返回大陸。1903年,他隱居白雲山,與昏庸腐朽的清朝官場徹底訣別。

1911年,劉永福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主動請纓,擔任廣東民團總長。他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規劃,努力要將民團改造成為捍衛革命的可靠力量。然而,由於受到種種掣肘,加之他年歲已高,僅一個多月後劉永福即宣告辭職。

1915年,袁世凱與日本私下籤署「二十一條」的消息傳出後,劉永福怒髮衝冠,當即通電全國,號召人們參與抗日運動,並表示願以老朽之軀奔赴前線,與宿敵決一死戰。

1917年,劉永福病故於欽州,結束了其波瀾壯闊、反帝愛國的一生,終年80歲。

參考資料

楊萬秀、吳志輝《劉永福評傳》,廖宗麟《抗法名將劉永福》,李健兒《劉永福傳》,佚名《劉大將軍永福平倭戰記》等。

看歷史已登錄騰訊新聞、天天快報、今日頭條、網易、搜狐、Zaker、蜻蜓FM、荔枝FM、喜馬拉雅FM、考拉FM各大客戶端,日均閱讀量已達98.5萬次。

且讀且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1666年改變倫敦的那場大火
滿漢全席到底是什麼?
威廉?馬丁騙局助盟軍佔領西西里
「玩」歷史 新刊先讀

TAG:看歷史 |